第二章
第八計暗度陳倉
【原文】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譯文】
以正麵佯攻、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動,當敵方靜態固守的態勢已經確定的時候,我方便以迂回戰術,在敵人背後發起突襲,攻其不備,出奇製勝。
【計名由來】
本計全稱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秦末農民起義後,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期4年的“楚漢戰爭”。劉邦首先攻入鹹陽,自立為關中王。由於項羽軍事力量強大,劉邦迫於無奈,隻得把鹹陽和關中讓給了項羽,自己回到了漢中。與劉邦守地漢中相鄰的是章邯。劉邦為了迷惑項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漢中的棧道燒毀了。後來,劉邦逐漸強大起來,便命韓信為大將,出兵與項羽一決雌雄。為了迷惑敵人,韓信派了一萬多人馬去修複燒毀的棧道。修複棧道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進展十分緩慢。章邯因此毫無戒備,殊不知韓信的主力已抄小路向陳倉進軍,很快攻破鹹陽,占領了關中。韓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計謀,贏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這就是“暗度陳倉”計的由來。
本計的特點是,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動之後,將奇特的、非正規的行動隱藏在普通的、正規的行動之後,迂回進攻,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明修棧道”表示公開的行動,“暗度陳倉”表示隱藏的真實意圖。
【古今戰例】
韓信暗度夏陽,大破魏王豹
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彭城一戰,項羽打敗了劉邦。這年6月,原已歸附劉邦的魏王豹又叛漢投楚,並率兵占據了劉邦奪取關中的交通要道——蒲津關。劉邦派謀士酈食其前往魏營爭取魏王豹,遭到拒絕,於是任用韓信為元帥於同年8月率兵攻魏。魏王豹派重兵把守黃河東岸的蒲阪(今山西忻縣),封鎖了黃河渡口臨晉津,阻止漢軍渡河……
這一天,韓信領軍到達臨晉津,望見對岸魏兵把守嚴密,不便徑直渡河,於是便命令就地安營紮寨,與魏兵隔河相峙,暗中則派遣精幹人員探索上流形勢。不久,得到探報,說上流各段均有魏兵嚴密把守,惟獨夏陽一處,魏兵較少,防備空虛。韓信根據情報認真分析,終於想出一條計策。他先召曹參入帳,命令他立即領兵進山砍伐木材,不論大小,全部可用。接著,又命灌嬰派出士兵分頭前往市中購買瓦罌數千隻,每隻瓦罌須能容二石糧食。灌嬰不知韓信要買瓦罌用途何在,想問個究竟,韓信不予回答,隻教其遵令行事。事隔兩日,曹參、灌嬰先後將所需的木材、瓦罌備齊,向韓信繳令。韓信又命他們二人按自己的設計製造出一種木罌,即用木頭夾住罌底,四周縛成方格,用繩絆住,一格一罌,數十罌合為一排,數千罌分成數十排。灌嬰聽了更加納悶。便問曹參道:“大軍渡河需要用的船隻已經征集齊備,為何還要這種木罌呢?”曹參回答說:“此事我也不太清楚,就按元帥的命令行事吧!”於是二人日夜督工製造,不消幾天,數千隻木罌就製齊了。韓信親自驗收,待到當天黃昏時候,韓信命令灌嬰帶領數千人在原地不動,並交待隻準搖旗擂鼓,守住船隻,不得擅自渡河,有敢違命者,斬。而韓信自己則與曹參一道督促大軍,搬運木罌,連夜趕到夏陽,並立即將木罌放入河中,每個罌中都有二三個士兵坐在上麵用器械劃動著,罌行平穩,並不傾覆;韓信、曹參也跟著坐罌渡河。好容易到達對岸,全體將士跳上岸去,整隊前進。
卻說臨晉津渡口魏國守將隻是率軍嚴守,看到對岸漢軍戰船列成一排,聲聲呐喊,更是小心謹慎,一步也不敢離開。就是魏王豹也隻注意臨晉方向而忽視了夏陽,因為夏陽平日沒有船隻,漢軍根本無法渡過。他哪知韓信竟會用木罌把漢軍主力渡過河呢?漢軍在夏陽偷渡成功後,一路毫無阻擋,一直行進到東張,才見到有魏軍營寨。曹參拍馬舞刀,領軍向魏營殺去,魏將倉促應戰,大敗。漢軍又乘勝前進,再取安邑,直搗魏都,魏王豹親自領兵迎敵,又遭大敗。魏軍棄甲投戈,紛紛請降,魏王豹見大勢已去,隻得下馬伏地,束手就擒了。
諾曼底登陸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戰中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法,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1944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議上達成協議,決定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協同蘇軍發動大規模攻擊,堅決打擊德軍。按照自然條件,從英國東南部渡過加來海峽到達對岸法國的加來地區登陸,比從英國南部渡過英吉利海峽到達諾曼底登陸,距離要近,而且運輸便利,便於空中支援,是條理想的攻擊路線。但是,盟軍統帥部經過周密的研究,決定選擇距英國南部較遠,但敵軍防守力量相對薄弱的諾曼底地區登陸。為了保證登陸成功,盟軍進行了一係列的偽裝行動:在加來地區進行猛烈轟炸,在加來海峽英國海港設置大量假登陸艇和假的物資器材,還偽裝了一個由巴頓將軍任總司令而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集團軍。這一係列偽裝和行動迷惑了希特勒,使他產生了盟軍將在加來登陸的錯誤判斷,並把主要防守力量放在加來地區,諾曼底地區隻部署了小部分兵力。盟軍在巴頓將軍的統帥下,結集了45個師的兵力,做好了在諾曼底登陸的準備。登陸戰開始後,由於德軍抵抗登陸準備不足,盟軍不斷擴大戰果,從6月6日到7月初,盟軍共有100萬人在諾曼底登陸,勝利地開辟了第二戰場,為收複西歐大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給予德意誌法西斯侵略者以毀滅性的打擊。
第九計隔岸觀火
【原文】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譯文】
當敵方內訌趨於表麵化、激烈化的時候,我方應靜觀以待;屆時,敵方內部反目為仇、自相殘殺,必然會自取滅亡。我方就順勢而為,相機而動,乘機從中取利。
【計名由來】
本計名最初見於唐代僧人乾康的詩:“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參勝雅律《智謀》一書第157頁)而其思想,則早見於《戰國策·燕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中:蚌張開殼曬太陽時,長嘴鳥去啄它的肉,被蚌夾住了嘴,雙方爭持不下,結果被漁翁全部捉住了。
此計的特點是:以靜觀變,隨變而動,坐看敵人內部廝殺爭鬥、自相削弱。當兩股敵對勢力相爭時,采取順應的態度,靜觀其變化;待事情發展到有利於自己的地步,才適時出擊,坐收漁利。
【古今戰例】
秦惠王學卞莊坐山觀虎鬥
《史記》載:韓、魏兩國連年交戰不止,秦惠王便想從中調解,大臣們有的讚成,有的反對。惠王一時也拿不定主意。這時,正巧陳軫來到秦國,秦惠王便向陳軫請教。陳軫想了一下,說:“大王知不知道卞莊子刺虎的故事?有一次,卞莊子看見兩隻老虎在爭相撕食一頭牛。他抽出寶劍想去刺虎。一個童仆阻止了他,說:‘兩隻老虎吃牛,嚐出美味來就一定會相互爭奪、廝殺,結果肯定是力氣大的老虎受傷,力氣小的老虎死亡。然後你再去追趕那隻受傷的老虎,把它刺死。這樣,你就可以一舉獲得兩隻老虎了。’卞莊子認為童仆的話有道理,便站在那裏等待。過了一會兒,兩隻老虎果然廝打起來,力氣大的受了傷,力氣小的被咬死了。卞莊子乘機追趕受傷的老虎,輕而易舉地將它刺死。現在韓、魏兩國長年爭戰,不分勝負,這樣下去,結果必定是強國受損,弱國失敗。那時你再出兵進攻受損之國,不就可以像卞莊子刺虎那樣,一舉從兩國之中得到利益了嗎?大王您不會有不同的看法吧?”惠王說:“好!”於是,他繼續緩兵待機,坐山觀虎鬥,後來果然魏國受損,韓國失敗。秦國趁機發兵進攻魏國,大獲全勝。
第十計笑裏藏刀
【原文】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譯文】
要想方設法取信於敵人,使它安定、鬆懈下來,從而失去戒備之心,而暗中則要策劃計謀,做好充分準備,待機采取行動。這時候,千萬不能讓敵方有所察覺而采取應變的措施。這便是外表柔和而實際暗藏殺機的計謀。
【計名由來】
本計語出白居易詩《天可度》:“笑中有刀潛殺人”,是白居易對唐高宗寵臣李義府為人的評價。《舊唐書》載:“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拊己,微忤意者,則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資治通鑒》評價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也與此義相似。
本計的特點是:以表麵上友好、善良的舉止和動聽的言詞作為假象,以掩蓋其陰險毒辣的用心和企圖。在軍事謀略上,一般指通過政治外交手段,欺騙迷惑對方,以掩蓋其突如其來的重大軍事行動。
【古今戰例】
鄭衛公以聯姻滅胡國
春秋時代(前770—前744),鄭衛公打算吞並胡國(在今安徽省),但由於軍事裝備不夠完善,條件有限,不敢正麵直攻,就把自己最漂亮的女兒嫁給胡國國君為妻。這樣,鄭、胡二國聯姻,從此結成了親家。為了進一步使胡國喪失警惕,鄭衛公召集大臣商議,他問:“我打算起兵興國,你們看,攻打哪個國家最有利?”大臣們紛紛發表議論。關其思坦率地說:“依愚臣之見,攻打胡國最合適!”衛公一聽,馬上臉色一變,憤怒地說:“啊?你居然建議我向已經同我們結親的兄弟國家胡國動武,你是什麼意思?”說完,便把關其思給殺了。
胡國國君知道此事後,認為鄭國對自己非常親善友好,從此也就不再對鄭國有任何戒心了。可是,不久以後,鄭國對胡國發動了突然襲擊,胡國還沒有來得及抵抗,就被滅亡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鄭國都屬於勢力強大的國家,直到公元前375年才被韓國滅掉。
重慶談判,蔣介石“笑裏藏刀”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內形勢發生急劇變化,中國人民同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民黨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企圖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並蓄謀發動內戰,消滅共產黨和八路軍。
然而,由於解放區人民武裝力量日益強大,而且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的呼聲形成一股巨大的輿論壓力。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這些都對蔣介石的行動有所不利。特別是蔣介石要完成進攻解放區的軍事部署還不完善,需要時間來籌備。所以,蔣介石經過密謀策劃,決定在積極準備發動內戰的同時,玩弄“和平談判”的把戲,於1945年8月14日到23日,連續3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共同商討國家大計”,這就是有名的重慶談判。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對國民黨反動派玩弄的這套“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是洞若觀火的。毛澤東當時就用十分明確的語言提醒全黨同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內戰危險是十分嚴重的,因為蔣介石的方針實際上早已確定了,對人民是寸權必奪,寸利必得。而我們的方針則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但是,為了向全國、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的決心和誠意,特別是為了揭露蔣介石這一“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毛澤東主席冒著極大風險應邀前往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
毛澤東親赴重慶這一招,是出乎蔣介石意料之外的,他以為毛澤東一定不敢接受自己的邀請,那樣,就可以把發動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頭上了。不料毛澤東竟然來了,這使他感到自己處於一種十分被動的狀態。
毛澤東是8月28日由延安飛抵重慶的,第二天就要求與國民黨的代表開始談判。在談判中,國民黨代表一方麵假惺惺地表示對毛澤東的“歡迎”及對和談的“誠意”,另一方麵又提出中國從來沒有發生過內戰的論調,妄圖把過去的十年內戰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對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所發動的一係列軍事襲擊,都看成是“剿匪”,而不是中國人民與反動派之間壓迫與反壓迫的戰爭,其目的是為以後發動大規模的內戰做輿論準備。我黨代表當即揭露了他們這種“笑裏藏刀”的欺騙伎倆,戳穿了他們企圖在“沒有內戰”的煙幕下,積極準備發動內戰的陰謀。
接著,毛澤東又於9月2日、4日再度與蔣介石進行麵對麵的會談。在會談中,蔣介石滿麵堆笑,東拉西扯,言不及義,毛澤東則反複闡明中共關於解決國內問題的一貫主張。與此同時,周恩來也同國民黨的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等,就和談的具體問題和程序進行磋商。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方麵隻是拿和談做幌子,事前對談判並沒有做準備,因此連一個方案也拿不出來,隻是派了幾個代表來敷衍了事,今日宴會,明日請客,妄圖使談判得不出結果,把毛澤東拖在重慶……
實際上,就在蔣介石和國民黨代表唱著和平高調,與毛澤東等中共代表握手言歡的同時,背地裏則正在積極策劃使內戰升級的陰謀:密令重新印發所謂《剿匪手本》,用法西斯信條在其軍隊內部實施反共的內戰動員;繼而又密令國民黨反動軍隊先後在張家口、上黨、邯鄲等地區向我解放區大舉進攻,妄圖以此向我軍施加壓力,逼我黨在談判桌上就範。由於我軍堅決執行毛澤東提出的“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早有準備,堅決擊退了蔣介石反動派的軍事進攻。9月中旬,又擊退了逼近張家口的蔣匪軍。10月間,我軍再次殲滅了進犯上黨地區的閻錫山部3500餘人,並俘獲敵軍高級將領多人。後來,又在邯鄲地區消滅了沿平漢路進犯我晉、冀、魯、豫解放區的蔣匪軍7000餘人。三次戰役的重大勝利,有力地支持了我方在重慶談判中的優勢,蔣介石妄圖以軍事冒險來扭轉政治局勢的陰謀遭到沉重打擊,他們“假和平,真內戰”、“笑裏藏刀”的醜惡嘴臉終於暴露了。
蔣介石軍事冒險失敗後,不得不又在談判桌上表現出“誠意”,表示願意執行和平團結的方針,繼續進行和談。在我方代表的努力下,經過43天的談判,終於簽訂了《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毛澤東勝利地返回延安後,由周恩來代表我方與國民黨繼續進行談判,並於1946年1月簽訂了《停戰協定》。然而,事實證明,無論是《雙十協定》,還是《停戰協定》,對於蔣介石來說都是不得已的緩兵之計。因為就在這段時間裏,蔣介石秘密把大批軍隊分別從空中、海上和陸地運抵東北、華北。盡管這時兩個《協定》的墨汁未幹,蔣介石認為其軍事部署已經就緒,便於1946年6月,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援下,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革命內戰,從而徹底暴露了他“笑裏藏刀”的真實麵目。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原文】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譯文】
當戰爭局勢發展到必然要有所損失的時候,要犧牲局部利益,來增強整個戰局的優勢。
【計名由來】
本計語出《樂府詩集·雞鳴》。詩中說:“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林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此詩的原意是比喻兄弟間休戚與共的情誼,後泛指借助某種手段,損失、犧牲某一事物,來換取另一事物的安全、成功,即以局部的犧牲換取全局轉危為安的策略。三國時期,曹操與袁紹的南坡之戰,曹軍故意沿途拋棄糧食、衣物,使袁軍競相爭奪,一時陣勢大亂,曹軍乘勢反擊,獲取大勝。這就是運用了此計。
【古今戰例】
孫臏李代桃僵勝魏軍
孫臏圍攻魏國都城時,魏軍分為左、中、右3個縱隊。左隊最強,中隊一般,右隊最弱。齊將田忌想用賽馬的方法將自己的軍隊也分成強、中強、弱3隊,作戰時,用自己的弱隊去攻擊敵人的強隊,用自己的強隊和中強隊去攻擊敵人的中強隊和弱隊。孫臏不認同這種做法。他認為這次戰爭不能滿足於二比一取勝,而是要以最小的損失,去打敗總體上處於優勢的魏軍。他建議用自己的弱隊去攻擊敵人的強隊,用自己的中強隊攻擊敵人的中強隊,以造成一個縱隊敵軍占優勢,一個縱隊勢均力敵的局麵,但事實上這兩個縱隊都隻是為了暫時牽製敵人。與此同時,他親自率領強隊閃電般去攻擊敵軍的弱隊。在迅速取得勝利之後,轉而增援自己的中強隊,與之一起打敗敵人中的中強隊。然後,強隊、中強隊再與弱隊會合,共同殲滅敵軍的強隊。孫臏就這樣以弱隊、中強隊暫時“李代桃僵”,使齊軍處於戰鬥中的絕對優勢,從而保證了齊軍桂陵之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