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孫連仲、胡宗南的南北援軍,聞訊後也都縮了回去。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四十軍軍長馬法五率餘部主力2萬餘人向南逃竄。為了避開敵軍主力突圍的鋒芒,我軍有意預先讓出退路,並將主力先期南移至敵軍退路兩側,以便於行動中伺機追殲逃敵。31日敵軍向南突圍,11月1日我軍又於旗杆鎮以尖兵端掉了敵軍的長官部,生擒敵酋馬法五。敵軍失去指揮,頓時陣腳大亂,全線崩潰。突圍之敵2萬餘人,除少數漏網外,全部被殲。
第二十計渾水摸魚
【原文】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譯文】
借敵方內部混亂之機,利用它虛弱而又沒有主見的弱點,迫使敵人順從於我方的意誌,就像人們順從天時而作息一樣。
【計名由來】
“渾水摸魚”一詞,起初可能是漁民們從捕魚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一句經驗性俗語,後來逐漸被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甚至被兵家和軍事指揮員們用來作為表述某種軍事謀略的軍事術語。其本意是,把水弄混濁了,魚兒就會暈頭轉向,到處亂竄,此時乘機摸捉,往往易於得手。比喻乘混亂之機,謀取某種意外的利益。在軍事上指有意給敵方製造混亂,或乘敵方混亂之機,一舉消滅敵人,奪取勝利。在戰場上,冒充敵人而蒙混過關是此計常見的一種方法。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是一位很有韜略的政治家。在其未登基前,曾在河北一帶與王朗大戰20多日,最後攻破邯鄲,殺死王朗,取得戰爭的勝利。當時,王朗在邯鄲稱王,實力雄厚。劉秀不敢正麵與王朗交鋒,就帶著少數親信來到薊州。恰遇薊州兵變,響應王朗,捉拿劉秀。劉秀無奈,倉皇出城南逃。劉秀一行逃到饒陽,已饑疲不堪。此時,劉秀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虎口求食的辦法:冒充王朗的使者哄騙驛站的飯吃。眾人裝扮一番,就以王朗的名義,大模大樣地走進驛站。驛站官員信以為真,急忙備美味佳肴招待。劉秀等人早已饑腸轆轆,便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他們的狼狽相引起了驛站官吏的懷疑。為了辨其真假,驛站的官員故意將大鼓連敲數十下,高喊“邯鄲王駕到”。這一喊,非同小可,把劉秀等人驚得目瞪口呆,人人手心捏著一把汗。劉秀也驚得站起來,但很快就鎮定下來。他想,如果邯鄲王真來了,逃是逃不掉的,隻能見機行事。他給眾人一個眼色,讓大家沉住氣,然後慢慢坐下來,平靜地說:“準備進見邯鄲王。”等了好一會兒,也不見邯鄲王的蹤影,才知道是驛站官員搞的名堂。酒足飯飽之後,劉秀等人安然離開了驛站。劉秀此次的成功便是得力於計謀上的“渾水摸魚”和心理素質上的過硬。
【古今戰例】
張守圭平定契丹之戰
唐朝開元年間,北方契丹叛亂,多次侵犯唐王朝邊境。開元二十一年(733),玄宗任張守圭為河北節度副使,移防幽州(今北京市)。可突汗想探聽唐軍虛實,遂遣使者至幽州,假意表示願意重新歸順唐王朝。張守圭認為,此時契丹氣勢旺盛,卻主動求和,其中必定有詐。於是將計就計,善待來使,然後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汗營中宣撫,以探聽契丹內幕。王悔受到契丹的熱情接待。在酒宴中,王悔仔細觀察契丹眾頭領的一舉一動。他發現,在對待唐朝廷的問題上,眾將領表現得並不一致。從一士卒口中得知,分掌兵權的李過折一向與可突汗貌合神離,互不服氣。王悔便特意去拜訪了李過折。
言談中,王悔故意裝作不了解李過折與可突汗之間有矛盾,當著李過折的麵,大肆誇獎可突汗的才幹。李過折聽後怒火中燒,說可突汗蓄謀反唐,致使契丹常年陷於戰亂之中,人民為此十分怨憤,並告訴王悔,契丹這次求和全係假意,可突汗已向突厥借兵,不久便要攻打幽州。王悔聽後,趁機向李過折分析當前形勢,指出唐王朝國力富強,兵力強大,可突汗反唐,終必失敗,並勸李過折脫離可突汗,歸順唐王朝,建功立業,朝廷必會重用。李過折果然心動,表示願意歸降朝廷。王悔返回幽州不久,李過折乘夜率領本部兵馬,突襲可突汗中軍大帳。可突汗毫無防備,被斬殺於營中。可突汗部將涅禮率部與李過折激戰,又殺了李過折。張守圭聞報,立即親自率軍突入契丹營,接應李過折的部隊,並乘契丹軍混亂之機,發動猛攻,大破契丹軍,生擒涅禮。契丹叛亂遂告平息。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原文】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譯文】
保留陣地的原形,維持其強大的聲勢,使友軍不懷疑,敵方也不敢輕舉妄動。而我方卻可以在敵方極其迷惑之際,秘密地轉移主力,去打擊別處的敵人。
【計名由來】
金蟬脫殼原是一種生物現象,指蟬類昆蟲在其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種蛻變。人們在樹林中經常可以見到,秋蟬從本體脫殼而去,卻將蟬衣留在枝頭。古人就用這種現象來喻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又《淮南子·精神訓》:“蟬蛻蛇解,遊於太清。”佛家、道家也常用其比喻得道者死後棄屍登仙,有如蟬之脫殼。如唐代和尚貫休《經曠禪師院》詩:“再來尋師已蟬退,株枯醴泉竭。”至於從何時開始將“金蟬脫殼”一語用來喻指某種軍事計謀,目前還不能確證,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如元惠施《幽閨記·文武同盟》中寫道:“曾記得兵書上有個金蟬脫殼之計。”以後在各類文章、作品中使用此語的就更多了。如元馬致遠《三度任風子》:“天也,我幾時能夠金蟬脫殼,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關漢卿《謝天香》:“便使盡些伎倆,幹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脫殼金蟬這一個謊。”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回:“這個叫做‘金蟬脫殼計’:他將虎皮蓋在此,他卻走了。”至於在軍事實踐中使用此計則更早。如三國時,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病死五丈原軍中。為避免蜀軍撤退時遭司馬懿追擊,諸葛亮臨終前向楊儀授以密計:在他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並命工匠仿造一座他的木像,仍然羽扇綸巾,坐於行軍的車中;同時,在撤軍前,以一部分部隊對魏軍發動一次佯攻。在蜀軍開始撤軍後,魏軍見蜀軍陣容整齊,且諸葛亮仍穩坐車中指揮,疑為敵方誘兵之計,遂不敢追。楊儀、薑維因而得以率領蜀軍全師而回。諸葛亮雖命已歸天,卻留個“殼”(木人)在那擾亂敵軍軍心,這就是金蟬脫殼計的一次妙用。
【古今戰例】
畢再遇懸羊擊鼓惑金兵
南宋寧宗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南宋名將畢再遇先後在泗州(在今江蘇泗洪)、盱眙(今江蘇洪澤湖附近)、靈璧(在今安徽)、楚州(在今江蘇淮安)等地大敗金軍,威名遠震,金兵聞之喪膽。一次,金兵又調集了數萬精銳騎兵,想和宋軍決一死戰。此時,宋軍隻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為了保存實力,畢再遇決定暫時撤退。但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必定會乘勢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更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蒙蔽金兵,秘密地轉移部隊。這時,忽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由此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做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命“兵士”擂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哪裏知道隻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無法休息。金軍的首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想采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就擂你的鼓吧,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了。
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宋營的鼓聲逐漸減弱,金兵因此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卻發現宋營內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擁而上,衝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這樣倒懸的羊就會拚命蹬踢前蹄,然後又在羊蹄下放了幾十麵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使宋軍部隊安全轉移了。
中央紅軍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5月底,蔣介石發動對中央紅軍的第二次“圍剿”剛被粉碎。僅一個月之後,又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第三次“圍剿”。1931年6月20日,蔣介石親自帶領德、日、英等國軍事顧問到達南昌,就任“圍剿”總司令,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調集兵力30萬,約10倍於當時中央蘇區的紅軍。7月1日,敵軍主力分3路向中央蘇區大舉進犯。在這一戰役中,為了能在敵我兵力十分懸殊的情況下粉碎蔣軍進攻,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曾多次使用“金蟬脫殼”計。
開始,蔣介石以其嫡係部隊為主,組成以何應欽為總司令的左翼集團軍,從江西南城方麵尋求紅軍主力決戰;同時將部分雜牌軍組成以陳銘樞為總司令的右路軍深入贛南老革命根據地“清剿”。蔣介石抵達南昌的第二天,毛澤東就在贛東南豐縣康都圩召開紅一方麵軍總前委會議研究對策,7月3日又在康都圩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偽裝紅軍主力,在廣昌、寧都一線迷惑、牽製敵軍主力。以紅一軍團為主的紅軍主力,則避實擊虛,如脫殼之蟬,於7月10日前後,從閩西出發,繞道千裏,於7月下旬回到群眾基礎好的贛南興國縣高興圩集中,尋機各個殲滅深入贛南的“清剿”之敵。直到7月底,蔣介石才發現紅軍主力已不在閩西,於是立即調動其主力十幾個師匆忙趕往興國進行圍剿。此時,敵人忙於奔跑,而紅軍主力則已在興國高興圩養精蓄銳10多天了。但紅軍主力麵臨的形勢仍是極為險峻的:西臨贛江,東、南、北三麵又受到敵人12個師的包圍,隨時有危險。但毛澤東處變不驚,鎮靜自若,又使了個“金蟬脫殼”計:命令紅35軍和紅12軍的35師偽裝主力,向贛江方向佯動,擺出欲渡贛江西進的態勢,而主力則於8月5日晚,巧妙地通過蔣鼎文師(駐江背墟)和蔣光鼐、蔡廷鍇、韓德勤師(駐崇賢)之間40餘裏的空隙地帶,於8月6日淩晨,迅速轉移到蓮塘地區,伺機殲滅進至該地區戰鬥力較弱的雜牌軍。就在紅軍主力到達蓮塘的當日上午,敵上官雲相的47師即向蓮塘逼進。毛澤東決定堅決打擊這股敵人。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殲敵1個旅,擊斃敵旅長1名。7日,又在往良村進軍途中與敵第五十四師160旅遭遇,殲敵1個團,擊斃敵旅長張鑾詔;接著又在良村包圍、殲滅郝夢齡第五十師一部,斃敵副師長魏我威;隨後,經過3天急行軍,於11日出其不意地襲擊攻占了黃陂毛炳文的第八師,殲敵4個團,繳獲的戰利品不計其數。紅軍主力采取金蟬脫殼的策略,擺脫受敵重圍的險境,巧妙轉移到敵軍力量較弱的蓮花地區之後,三戰三捷,給敵以意外的打擊,充分地體現了前人批語中所指出的:“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
對於紅軍的三戰三捷,蔣介石極為震驚,最後才恍然大悟自己是中了紅軍的金蟬脫殼計。於是,急忙揮旗東向,命令各軍向黃陂地區包圍合擊。其部署是:陳誠、羅卓英所部4萬餘人由西北方向長驅直進;蔣光鼐、蔡廷鍇、韓德勤部4萬餘人由西南方向逼近;趙觀濤、衛立煌、蔣鼎文3個師緊隨紅軍之後;孫連仲軍2萬餘人由東南、朱紹良軍由正北和東北方向進迫。蔣介石以為,使用這樣的優勢大軍,分進合擊,一舉殲滅紅軍主力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在這關鍵時刻,毛澤東與紅軍首長商量:“以羅炳輝、譚震林的12軍向東北方向佯動,一路上揚旗鳴號、大張聲勢,使敵誤以為紅軍主力由此突圍,吸引敵人出擊,以調動和分散敵人的力量。而毛澤東則率領主力尋隙向西突圍。一路之上,不準點火,不準用手電,不準抽煙,不準發出任何聲響。2萬多人馬,經過近10天的隱蔽行軍,走了近千裏又回到了革命老根據地興國進行休整。正像彭德懷後來回憶所說的:“待敵發覺,再向興國進發時,我軍已取得半月休整。”
敵軍是肥的拖瘦,瘦的拖垮,精疲力竭,減員三分之一,不得不撤退。而紅軍主力則趁敵撤退之機,主動進攻,打了個三戰兩勝一平;9月7日,在老營盤殲蔣介石嫡係蔣鼎文第九師1個旅;9月11日,在東固方石嶺全殲韓德勤第五十二師,師長韓德勤化裝成敵軍夥夫,被俘後,又逃走了。特別是9月7日至9日在興國高興圩進行的一次戰鬥,是第三次反圍剿中規模最大、最激烈的一仗。敵軍投入4個師7萬多人,我方則以彭德懷紅三軍團為主,紅四軍配合。戰爭一直打了3天3夜,雙方各傷亡三四千人,形成兩軍對峙形勢。當我軍主動撤退後,敵軍也隨之撤走了。這一階段,紅軍以12軍北向惑敵,主力潛移至興國休整,待機殲敵,應該說是第三次反圍剿中應用“金蟬脫殼”計,安排部署得最精當、最成功的一次。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原文】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譯文】
對於弱小的敵人應該包圍起來加以殲滅。對待小股的敵人,不利於急進或遠襲。
【計名由來】
關門捉賊是相傳已久的民間俗語,其義不言自明。它與另一民間俗語“關門打狗”的意思相近。後來人們逐漸把日常生活中的這種小智謀移用於戰爭,便有了不同凡響的意義。在軍事鬥爭中,它與軍事家和軍事指揮員們常講的圍殲戰、口袋陣等大體上是一回事。古今中外戰史上使用此計的,比比皆是。就我國古代戰爭史來說,使用此計的著名戰例,較早的有戰國時孫(臏)、龐(涓)馬陵道之戰(前342)、秦趙長平之戰(前262)、漢初的楚漢垓下之戰(前203)等,此後使用此計而消滅對方的戰例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