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原文】

類以誘之,擊蒙也。

【譯文】

用類似的事物去引誘敵方,使其在懵懵中受騙並因此受到意外的攻擊。

【計名由來】

“拋磚引玉”一語,在中國古今文字和口語中較常見,其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相傳唐代詩人趙嘏甚有詩名,求詩者盈門。詩人常建久慕其名,想求其詩,卻不得其門而入。趙嘏遊蘇州時,常建料他必遊靈岩寺,便先於寺壁上題詩兩句。趙嘏來到寺中見壁上此詩尚未寫完,就補了兩句,成為一首絕句。後人因趙嘏補的兩句優於常建的前兩句,便說常建是“拋磚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中的進士,而趙嘏是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中的進士,兩者相差115年。可見趙嘏補詩一說是不成立的。然而卻由這個有悖曆史事實的訛傳,引出“拋磚引玉”的另一來源,卻是一個曆史事實。

據說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高僧道原所編《景德傳燈錄·從諗禪師》:“師雲:‘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子。’”此處之“子”指磚坯。這句話也來源於一個佛門故事。傳說活了120歲的唐代禪師從諗,在一天晚上同弟子們一道參禪悟道。剛入坐,從諗便宣布:“今晚要你們回答問題,誰對禪學已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眾僧皆息慮凝心,靜坐參禪,惟有一個小和尚大膽跨步向前,躬身一揖。從諗見了,慢慢地說:“剛才我是拋磚引玉,不想卻引來一塊土磚坯子。”此語後來還見於元代貫雲石(1286—1324)所作《鬥鵪鶉·佳偶》曲:“見他眉來眼去,俺早心滿願足;他道是拋磚引玉,俺卻道因禍致福。”又清代李汝珍著《鏡花緣》第十八回:“紫衣女子道:‘如此易事,誰知還是吝教!剛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拋磚引玉,以為可借此長長見識,不料竟是如此!’”

本計的特點是:強調以小利去引誘、欺騙敵軍,以換取更大的勝利。

【古今戰例】

秦楚丹陽之戰

公元前313年,秦國準備攻打齊國。當時六國(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以楚懷王為縱約長。特別是齊、楚兩大強國結成相當牢固的聯盟後,對秦構成嚴重的威脅,秦惠王對此深為憂慮,問計於丞相張儀。張儀說:“請大王免掉臣的丞相之職,讓我南遊楚地,憑臣的三寸不爛之舌,伺機向楚王進言,必定會使楚國與齊國斷交,而與秦國親近。”秦惠王同意了。張儀來到楚國,先以重金賄賂了楚懷王的親嬖近臣靳尚,然後拜見楚懷王,陳說楚國聯齊與聯秦的厲害得失,還假作謙卑地向楚懷王表示:“秦王原本有意要侍奉大王(指楚懷王),就是我張儀也願意給大王做守門的臣仆,隻因楚與齊結盟,才使我秦國國君感到左右為難;如果大王能與齊國絕交,我們國君願將往日商君從楚國奪去的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之地600裏歸還楚國,並送秦王室的女子給大王做妾,讓秦、楚兩大國永結婚姻之好。”楚懷王果然中計,群臣也因能不費一兵一卒便收複商於之地600裏而向懷王賀喜。當時隻有客卿陳軫、大夫屈平看出了張儀的詭計,勸懷王不要上當,但懷王利迷心竅,根本聽不進他們的勸告,還授予張儀楚國相印,賜黃金百鎰,以示嘉獎。張儀返秦後,卻裝病不出,根本不與楚使會麵落實割地之事,讓楚使在鹹陽白白等了3個多月。而秦卻暗地裏遣使入齊,與齊結盟。待楚與齊絕交後,張儀方才約見楚使逢侯醜,並賴賬說:“所謂歸還商於之地600裏,那是你們大王聽錯了。我所說的不過是我張儀的俸地6裏。秦國的土地都是將士們身經百戰得來的,怎能以尺寸讓人。”楚懷王聽了逢侯醜回來的報告後勃然大怒,立即宣布與秦斷交,並命屈聚為大將軍,逢侯醜為副將,起兵10萬攻秦,進軍藍田(今陝西西安以南),結果為秦、齊聯軍所敗,被迫退至丹陽(今陝西漢中)。次年春,屈聚集結兵力與秦、齊聯軍決戰於丹陽,結果又遭大敗。楚軍前後被斬首8萬餘人,大將屈聚、副將逢侯醜被俘,又喪失漢中之地600裏。在這次戰役中,秦以暫免張儀丞相職(以便他以平民身分往楚遊說)、詐稱歸還商於之地600裏、表示願與秦結通婚之好、卑稱秦王願意侍奉楚王等為“磚”拋給楚王,從而得到破壞齊楚聯盟、擊潰楚軍、擒獲楚國大將、得漢中之地600裏等數塊大“玉”。張儀之計雖卑劣,但卻不可謂不高明哩!

保衛延安之戰

1947年春,蔣介石在全麵進攻解放區的計劃破產以後,便集中兵力對我山東解放區和陝甘寧邊區實行“重點進攻”,妄圖在戰略上突破兩翼,從此鉗製華北。敵人進攻主力是蔣介石嫡係西安綏靖公署胡宗南集團20個旅,另有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集團12個旅,榆林鄧寶珊集團2個旅,共34個旅,23萬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領導和彭德懷司令員的組織指揮下,決定先在延安以南進行機動防禦,給敵人創造大量進攻的機會,而後主動撤出延安,“拋磚引玉”,誘敵深入,再尋機逐個殲滅敵人。當時,在陝北戰場上,敵我兵力在數量上是10∶1,敵軍23萬餘人,我軍2.5萬餘人。從裝備上講,胡宗南部是蔣介石的嫡係,裝備一流,而我軍則主要是“小米加步槍”,有些部隊甚至每枝槍平均達不到10發子彈。

當時,有些同誌對不打一槍便將革命聖地延安拱手讓給敵人的策略感到迷惑。針對大家這種思想情緒,毛澤東首先分析了戰場形勢,闡明暫時放棄延安的必要性,並說:“我們有些同誌把‘不放棄一寸土地’的政治口號用在戰術上,不管自己力量大小,都要和敵人死打硬拚,這是錯誤的。寸土必爭是對的,但是要看怎麼爭。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要拿一個延安換一個全中國。”在毛澤東看來,拋出延安這塊“磚”,去引得戰勝胡宗南、最後解放全中國這塊“玉”是很合算的。果然,僅在撤出延安後的40天時間裏,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西北野戰軍就取得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3次戰役的勝利,殲敵1.5萬餘人,給蔣、胡軍隊以迎頭痛擊;僅僅過了1年1個月零3天,延安就重新回到人民手中;而在兩年多之後,就徹底摧毀了蔣家王朝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成功地實現了“拿一個延安換一個全中國”的決策。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原文】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譯文】

摧毀敵軍的主力部隊,擒住它的首領,以使其整體瓦解。這就如同蛟龍離開海洋到田野中作戰一樣,勢必麵臨絕境。

【計名由來】

“擒賊擒王”一語在唐代以前的口語中已經廣泛使用。但最早見諸文字,或者說至今可見的最早、且影響較大的文字記錄,則是唐代“詩聖”杜甫的五言古詩《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從當時的曆史背景看,此詩寓含著對唐玄宗李隆基無節製對外用兵的諷諫之意。玄宗開元十八年(730),西域吐蕃在數次敗於唐軍之後,遣使求和,玄宗李隆基勉強允準,吐蕃人遂撤走了邊境的駐軍,雙方又恢複了和平。7年後,玄宗利用吐蕃人沒有防範的時機,又派兵入侵,深入敵境2000裏,受到吐蕃軍重創。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金城公主(中宗景龍四年,即710年,奉命與吐蕃讚普棄隸縮纘聯姻)去世,吐蕃遣使報喪,並乘機求和,而玄宗卻不允。一年後,吐蕃軍攻占唐邊境重鎮石堡(在今青海省會西寧西南)。玄宗天寶七載(748),唐遣隴右節度使、大將哥舒翰統軍3.3萬人與吐蕃軍激戰,收回了石堡,但此役唐軍戰死者數以萬計。杜甫的《前出塞》大約是針對此情況有感而發的,意思是說,隻要能夠製服敵國首領,保住本國的疆土,防止異國入侵就行了,何必殺人太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詩人主張各民族和睦相處、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傾向,詩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等警句,也多少透露出了詩人杜甫對我國古代軍事經驗的概括和他個人的軍事眼光,因而成為流傳於後世膾炙人口的名言,常為眾多軍事家、政治家以至各色人物所引用。見於文學作品的便有如《紅樓夢》第五十五回:鳳姐道:“如今俗語說:擒賊必先擒王。他(指探春)如今要作法開端,定是先拿我開端。”宋代王邁《軒集·別永福張景山》詩:“文亦有活法,先使意氣張;如破勁敵壘,須擒賊中王。”本為一個“擒賊擒王”語,王熙鳳將之用來比喻處理家事,王邁將其比喻為作文的章法,可見其用法甚廣。

【古今戰例】

新漢昆陽之戰

新莽地皇四年(23)二月,新市、平林、下江數支農民起義軍與劉秀兄弟領導的反對新莽政權的部隊會師,進攻王莽軍據守的重鎮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兵力達10餘萬人。為加強反莽軍的統一領導,各部首領商議共立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複漢製,號稱更始,於是聲威大震。為保障主力奪取宛城,更始帝劉玄派王鳳、王常、劉秀率軍2萬攻下宛城東北的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等地。劉秀乘勝率軍數千北抵陽光(今河南禹州西北),威脅新莽東都洛陽。王莽聞報大驚,急令心腹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召集各郡國兵馬共42萬,號稱百萬,名為虎牙五威兵,並授權王尋、王邑便宜行事,爭取一舉全殲中原各路義軍,摧毀更始政權。五月,新莽軍進抵潁川(今河南禹縣)。鑒於新莽軍勢強大,劉秀被迫撤軍昆陽,新莽軍隨即包圍昆陽。當時昆陽漢軍不足萬人,糧草隻能支撐十來天,形勢十分危急。當時王鳳、王常見大軍壓境,十分恐慌。然劉秀卻鎮靜自若,建議一麵固守,一麵派要員赴定陵、郾城調集分駐漢軍前來支援。當時,王鳳、王常等皆不敢冒險出城,劉秀遂自告奮勇,選精騎10人,加上願與劉秀同往的兩名將領,共13人,乘夜潛出南門,直奔定陵、郾縣。新莽軍統帥王尋、王邑依恃己軍勢大,不令強攻,乃圍昆陽數十層,列營數百,金鼓之聲遠振數十裏,並造高10餘丈的樓車,俯瞰城內,以強弩射城內守軍。又造衝車,以巨木撞擊城門、城牆,城體為之震栗,其聲驚心動魄。又掘地道攻城,給漢軍造成極大威脅。6月,劉秀率步騎1萬回援昆陽,初戰斬敵千餘。又假造漢軍已攻下宛城的消息,以動搖新莽軍心。但王尋、王邑恃眾無恐,根本不將劉秀率領的近萬名漢軍放在眼裏,一麵以部分兵力抵禦援軍,一麵繼續加強力量攻城。劉秀隻有不到敵人四十分之一的兵力,為了早日解除昆陽之圍,遂決定以擒賊先擒王的戰法,親率精兵3000,從城西水道直取敵軍主帥王尋、王邑的中營。王尋、王邑親率中營萬人迎戰,卻怎麼也抵擋不住劉秀3000敢死兵的猛烈衝擊,很快便陣腳大亂。劉秀乘勢率尖兵直取王尋,斬王尋於馬下。王邑乘亂逃之夭夭。城中漢軍見狀也乘勢出擊,新莽40餘萬大軍沒有主帥,迅速全線潰敗。加上當時恰遇漲水期間,敵軍在潰逃中淹死者無數,王邑僅收得殘部數千人逃回洛陽。新莽軍主力被殲,宛城守軍隨即投降。漢軍乘勝分兵於是年秋攻入洛陽、長安,王莽被殺。新莽政權隻存在不到15年便一命嗚呼了。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譯文】

在我方的力量還不足以戰勝敵方之時,應該避其鋒芒,間接地削弱它的氣勢。這就必須運用以柔克剛的戰術取勝。

【計名由來】

“釜底抽薪”計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尉繚子》。該書《戰威第四》說: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鬥,氣虛則走”,“講武料敵,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這些話的意思是:部隊作戰依靠的是勇氣,士氣旺盛就敢於戰鬥,士氣喪失就會潰敗而逃。講究武器裝備,判明敵情,設法促使敵人喪失勇氣而使軍心渙散,敵軍雖然形式上看似完整實則無法作戰,這就是靠政治謀略取勝。《尉繚子》在這裏提出了一個采用某種謀略以削弱敵方的氣勢和鬥誌,然後戰而勝之的策略思想。後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計,應當說,正是在這種策略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和形成起來的。繼《尉繚子》之後,先後提出或提到類似思想的,有西漢《淮南鴻烈》:“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東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北齊史學家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後,在更多的書麵語言中都出現了“釜底抽薪”這一更為言簡意賅的語言。如明代嘉靖年間戚元佐《議處宗潘疏》:“諺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清代吳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隻消派個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可見,明清以後,“釜底抽薪”已成為廣泛使用的民間詞語,其策略思想已被應用於許多場合。

【古今戰例】

邯鄲戰役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國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勝利。8月28日,毛澤東從延安出發,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戰後和平問題。但是,蔣介石一麵佯談和平,一麵卻積極備戰,妄圖打擊人民的革命力量。重慶談判剛結束,蔣介石就繼上黨、平綏戰役之後,又命令孫連仲部進攻晉冀魯豫的磁縣、邯鄲地區,妄圖打通平漢鐵路,以加速實現其搶占平津、奪取東北的戰略目標。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央軍委的嚴密部署和毛澤東主席的正確指導下,由劉伯承、鄧小平具體組織指揮,被迫發動了邯鄲戰役。戰役從1945年10月21日開始,至11月2日勝利結束,俘敵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四十路軍軍長馬法五下屬部隊共3萬餘人,爭取了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路軍軍長高樹勳及其所屬萬餘人發動起義,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10月中旬,敵孫連仲部第三十軍、第四十軍和新八軍共3個軍4—5萬人,從河南新鄉沿平漢路北犯。10月20日其先頭部隊占領磁縣南部漳河邊的嶽鎮一帶,並立即在漳河上架橋。22日至24日,敵主力以第四十軍在右、新八路在左、第三十軍在後,北渡漳河,占領磁縣,沿平漢鐵路東側向邯鄲進犯。晉冀魯豫解放軍一縱、二縱、三縱,以及太行、冀南、冀魯豫3個軍區主力共6萬餘人奉命殲敵。從21日開始,我軍各部陸續進入陣地,阻擊敵人,於25日完成對進犯之敵3軍的包圍。但我軍劉、鄧首長考慮到,此時敵軍陣勢尚未紊亂,兵力損耗不大,加上我軍增援後續部隊也尚未全部到齊,因而不宜對當麵包圍之敵發動總攻。於是,一麵讓我軍主力養精蓄銳,抓緊戰場練兵;一麵以主力部隊利用黑夜迫近敵陣,采取逐點割殲和滲入襲擊的戰法削弱敵人,同時派遣野戰軍參謀長李達暗中與敵新八軍聯係,爭取新八軍軍長高樹勳戰場起義。我軍前線指揮員準備采取“釜底抽薪”之計,先行削弱了敵軍氣勢,再勸降敵第八軍,然後乘勢殲滅敵人。這一戰略得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充分肯定。10月27日,毛澤東致電劉、鄧:“部署甚當。俟後續到齊,養精蓄銳,那時敵必饑疲,弱點暴露,我軍集中主力,尋求弱點,殲滅一兩個師,敵氣必挫。”10月26日,我後續部隊全部到齊,時機已經成熟,便於當日黃昏發起總攻。首先集中兵力重點打擊敵第四十軍,佯攻新八軍。10月30日,敵第四十軍106師全部被殲,第三十軍也受到沉重打擊。接著,新八軍軍長高樹勳乘機率部萬餘人起義,敵軍氣勢大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