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虔喜歡畫山水畫,又愛好書法,由於沒有紙用,就在慈恩寺內貯存了好幾屋子柿子葉,每天取柿子葉當紙用,練習書法,天長日久,柿子葉幾乎用光了,鄭虔曾經把自己作的詩配上畫獻給唐玄宗,唐玄宗在詩畫的末尾的地方揮筆題上四個字:“鄭虔三絕”。
智過君子
這則典故說明每個行當裏都有熟手,即或做盜賊。
此典出自《雪濤諧史》:“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俗話說:“賊是小人,智慧卻超過君子。”
在我住的城市裏有一座水府廟,廟中有一口大鍾。巴陵人在河邊停船,想把這口鍾偷走去鑄造農具,就齊心協力把大鍾移放到地上,用土填滿了中空地方,然後猛力擊破擔走了。當地的居民竟然沒有聽到任何動靜。
又有一個賊,大白天溜進一戶人家裏,盜走了一塊磬,拿出大門時,突然主人從外麵歸來,那賊趕忙問主人說:“老爹,買磬嗎?”主人回答說:“我家裏有磬,不買!”於是賊就徑直拿走了。到了晚上,主人找不到磬了,這才明白了在大門口賣磬的人,就是那偷磬的賊呀!
又聽說有一個人背著一口鍋走路,放在地下,站在那裏小便。正好碰見一個賊走過身旁,賊便拿過那口鍋來,頂在自己頭上,也站在那裏小便。背鍋的人小便完了,到處找不到鍋了。一旁的賊便批評他說:“你自己不小心,像我這樣把鍋頂在頭上,正可以防止被人偷走;你把鍋放在地下,想不叫賊偷去,都不可能呀?”
以上三件事,都是盜賊臨時生計脫身,這就是所謂的“智過君子”呀。
腫膝難任
“腫膝難任”的這一典故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匹良馬,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此典出自《韓非子》:“夫踶馬也者,舉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後不舉。”
伯樂教兩個人相看有踢跌習慣的馬。
一天,他和這兩人一起前往越筒子的馬房去實際練習一下。
其中一人認出了一匹踢馬,另一人走到一匹馬的身後,接連拍了三次馬的臂部,馬都沒有踢一下。
辨認的人以為自己相錯了。
另一人卻說:“您並沒有相錯。這的確是一匹踢馬。隻是它現在前腿肩胛筋骨損傷,膝蓋腫脹。凡是踢馬,舉起後腿踢的時候,重心就都落在前腿上。而這匹馬,因為前膝腫痛,不能支撐全身的重量,所以後腿舉不起來,不能踢了。您很會辨認踢馬,但卻沒有看出來它前膝腫脹。”
朱衣點頭
“朱衣點頭”表示文章被考官看中入選。
此典出自明代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後常覺一朱衣人時複點頭,然後其文人格……始疑侍吏,及回顧之,一無所見。因語其事於同列,為之三歎。嚐有句雲:‘唯願朱衣一點頭。’”
宋代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人。公元1030年,他考中進士,從那以後,他就在地方和中央輪流做官。他在要求改革弊政的同時,又準備改革文風,在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歐陽修做主考官時,每當科舉考試後閱讀考生的卷子時,他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坐位後邊站著一個穿紅衣服的人,時時點頭。凡是他點了頭的卷子,必定合格。開始時,歐陽修懷疑是侍吏在背後搗鬼,待他回頭看時,根本沒有人。他把這件怪事告訴了同僚們,大家不免為之再三感歎。所以,後來曾有人吟下這樣的詩句:“唯願朱衣一點頭。”
專心致誌
表示思想集中,一心一意。
此典出自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
奕秋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圍棋高手。他的棋構思巧妙,算路精確,在全國都找不到對手。
有很多人都想拜奕秋為師,向他學習棋藝。但奕秋認為圍棋是一門高智慧的藝術,一般人學不精,不願意招過多的學生。他從那些報名的人當中挑選了兩名最聰明的孩子,正式把他們招到門下。
奕秋對這兩個學生說:“從今天起,你們就跟著我學習圍棋。希望你們能夠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力爭能超過我的水平。這樣,我也就感到欣慰了。”
開始的時候,這兩個學生都差不多,進步都非常快,奕秋見了,心中暗暗高興。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兩個學生的水平卻慢慢拉開了距離。
原來,其中一個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聽奕秋講棋,而另一個學生坐在那兒,看起來雖然也在聽,思想卻開了小差,腦子裏總在想著其它亂七八糟的事情。有時候,他眼睛盯著棋盤,心裏卻在想:要是有隻天鵝飛過來,我就可以拿弓箭去把它射下來。天鵝肉不知道是什麼滋味,吃起來一定非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