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造父習禦
“造父習禦”說明學習各樣技術,必須嚴格訓練基本功。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造父的老師名叫泰豆氏。造父剛開始跟從他學駕車時,謹計禮節特別廉卑,但泰豆三年不給他傳授技術。造父越來越恭謹,於是泰豆便告訴他說:“古詩說過:‘製造好的弓匠人的子弟學其技藝時,一定要先學習做箕;擅長冶金者的子弟學其技藝時,一定要先學習做裘。’你先跟著我學快步走路。走得像我那樣,然後才可以手拿六根馬韁繩,駕馭六匹馬的車。”
造父說:“我全都聽您的。”
泰豆便豎起一根根木樁子作道路,大小僅夠腳踩住;按照腳步的間隔安放在路上,踩在上麵行走。快步來回跑,都不會跌落下來。造父學習它,三天就掌握了全部要領。
泰豆感歎地說道:“你真是很聰明啊!掌握得這樣快啊!其實駕車這件事也是這樣的。前時你走路,得之於腳,應之於心。推廣到駕車,步法協調由轡銜約束,速度快慢用嘞口調度;禦車的度數,掌握在心中,控製在手上。內得於心,而外合於馬的脾性,因之能做到進退全乎繩墨,旋轉舞蹈彎合於規矩,跑到遠方而還有餘力。真正掌握駕車的技術,應當是:馬嘞控製是順應著韁繩,韁繩掌握得好,是服從手的控製;手的熟練動作,是服從心的指揮。那就可以不用眼看,不用馬鞭驅趕;理得心安,體熱端正,六根韁繩不亂,二十四隻馬蹄跨出去不會有差錯;旋轉進退,全都合乎節度的。這樣,車道的大小能容納車輪就足夠了。道路寬窄能容納馬蹄也就可以了;不會覺得山保的危險,原野的平坦,它們都是一樣的。我的技術全都傳授給你了,你記住它吧!”
擇善而從
“擇善而從”指發現別人的優點,並學習這些優點。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敗之。又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
春秋時,晉國的韓宣子於公元前514年秋天去世,魏獻子執政。他把被滅掉的祁氏的領地劃分為七個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劃分為三個縣。曾經給王室出過力的賈辛等人,非嫡長子中不失職、能夠保守家業的魏戊等人以及其他一些有才能的人共十人,分別被任命為這些縣的大夫。
有一次,魏獻子問一位大夫:“我把一個縣給了魏戊,別人會覺得我偏袒嗎?”大夫回答說:“不會的,戊的為人,遠不忘國君,近不逼同事,處在有利的地位上想到道義,處在貧困之中想到保持操守,有兢兢業業之心而沒有過度的行為,即使給了他一個縣,也是沒什麼的。以前武王戰勝商朝,廣有天下,他的兄弟領有封國的十五人,姬姓領有封國的四十人。這些都是舉拔的親屬。舉拔就是擇善而從。因此,親密、疏遠都是一樣的。”
詹何釣魚
“詹何釣魚”比喻應順應自然之勢,因而能夠“以弱製強”,“以輕致重”。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筱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
詹何用單股繭絲做的釣魚線,用尖細的針做成的釣魚鉤,用楚地產的細竹子做的釣魚竿,用米粒做魚餌,從深不見底的深淵、急流中間,把可以裝滿一輛車子的大魚釣出來,但是,釣魚線不會被拉斷,釣鉤不會被拉直,魚竿也不會被拉彎。
楚國的國王聽到這件事之後,覺得很奇怪,就派人把詹何找來詢問其原因。詹何說:“我聽先大夫講過,蒲且子射箭,用弱弓細繳,借助風力發射出去,一箭射中高飛在青雲之際的兩隻鶬鶊,這是由於用心專,手上用力均勻。我根據他射鳥的做法,學釣魚,學五年才徹底領悟了他的一套道理。當我在河邊手拿著釣竿釣魚時,心裏根本不考慮其他的事情,隻想著釣魚;把釣魚線投出去,讓魚鉤沉入水中,手上使出的力氣絕不會忽輕忽重,外物不能幹擾。魚看見我的釣餌,就像沉下的微塵和漂浮的聚沫,毫不猶豫地就吞下去了。因而我能用弱小的東西製服強大的東西,用輕的東西獲取重的東西。”
鄭虔三絕
“鄭虔三絕”稱讚人擅長詩詞、書法、繪畫,或泛稱具有書畫等才能。
此典出自《新唐書·鄭虔傳》:“虔善畫山水,好書,常苦無紙,於是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遂往日取葉肆書,歲久殆遍。嚐自寫其詩並畫以獻,帝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
鄭虔,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縣)人。唐玄宗天寶(公元742~756年)初年,任協律郎,掌管音樂,他利用當時的事例,寫了八十多篇文章,有人發現了他寫的書稿,就上書皇帝,告發鄭虔私自撰寫國史,鄭虔急忙燒掉了書稿,被貶謫十年。回到京師後,唐玄宗愛惜他的才能,把他安置在廣文館內,任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