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痛心疾首
“痛心疾首”比喻怨恨非常深,極端痛恨。
此典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呢就寡人。”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互相以婚姻聯係(秦穆公夫人是晉獻公女兒。後世稱聯姻“秦晉之好”就源出於此),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晉國安定君位,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國外,也國為得到秦國相助,才能夠回國繼承王位。但由於兩國國境相接,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秦晉兩國雖有親戚關係,卻仍不免發生衝突。從秦穆公到秦桓公的三代中,秦、晉兩國一直爭戰不休。
晉厲公即位後,又因邊界發生糾紛,於是兩國君王互約定在令狐(故址在今山西省猗氏縣西)會麵,大家簽訂盟約。然而,秦桓公回國後,立刻又背叛了盟約。他一麵約楚國攻打白狄(秦國邊界的小國,是秦敵國,但與晉卻是有姻親之好),楚國答應了。另一麵卻打發人對白狄說:“晉國要攻打你們。”楚國也派人對晉國說,秦國違背盟約和楚國修好,要對付晉國。白狄和楚國都很明白秦國的意圖,都恨秦國背信棄義。晉國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對秦國說:“如今各國諸侯都知道秦國唯利是圖,不守信用,因此大家都願意和晉國親近友好。現在晉國已和各國諸侯作好準備。如果秦國願意訂盟約,晉國可以勸告諸侯退兵,不然的話,我們就與諸侯共同對付秦國”。
投畀豺虎
“投畀豺虎”意即扔給豺虎去吃,常用來表示群眾對壞人的憤恨。
此典出自《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
西周末年,由於周幽王的殘暴統治,又加上接連不斷的天災,使得政局動亂,民不聊生。很多官員看到這種情形,焦急萬分,就向幽王提出勸諫。但是,幽王及其周圍一些阿諛奉承的小人,卻對勸諫者施以酷刑。當時,有一個叫孟子的官吏,因遭人陷害,受了宮刑。孟子對那些造謠生事、誣陷好人的卑鄙小人非常痛恨,對幽王不能明辨是非、伸張正義也是怒火中燒氣憤,於是作了《巷伯》這首詩,以警醒幽王。詩中寫道:那個誣陷別人的小人,是誰給他出謀劃策呢?索性把這些家夥拉出去喂了豺狼虎豹吧!
兔死狐悲
成語“兔死狐悲”的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死亡而感到悲戚。用於貶義。
此典出自《宋史·李全傳》:“將軍非山東歸附耶?兔泣狐死,李氏滅,夏氏寧獨存?願將軍垂盼。”
南宋時期,山東一帶處於金兵控製之下,老百姓不堪忍受金兵的壓迫,紛紛起來反抗。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的幾支紅襖軍,是規模較大的起義軍隊。
但是,起義隊伍遭到金軍的殘酷鎮壓,楊安兒不幸犧牲。楊安兒的妹妹楊妙真(號稱四娘子),率領起義部隊轉戰各地,繼續堅持鬥爭。楊妙真擅長騎射,自稱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在紅襖軍中被稱為“姑姑”。後來,楊妙真的起義軍與李全的起義軍在磨旗山(今山東莒縣東南的馬山)彙合一起,楊妙真與李全結為夫妻。公元1218年,他們歸順宋朝,部隊駐紮在楚州(今江蘇省淮安縣)一帶,繼續從事抗金鬥爭。公元1227年,他們被南下的金兵圍困,戰鬥失敗後投降金軍。
公元1227年,宋朝派太尉夏全率領兵馬攻打楚州,李全處境異常危急。楊妙真心想,夏全原先也是山東起義軍的將領,可以卻勸說他,於是派人對夏全說:“夏將軍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附宋朝的嗎?可是現在,您卻要攻打我們。狐狸和兔子都是同類,如果兔子死了,那麼狐狸就會悲傷哭泣;如果把李全消滅了,難道您還能夠活下去嗎?希望我們之間不要相互殘殺。”夏全終於被說服了。
望洋興歎
“望洋興歎”原指看到別人的偉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現在多比喻力量不足,而感到無可奈何。
此典出自《莊子·秋水》。
河伯始旋其麵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嚐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秋季到來的時候,雨水特別大,千百條小河的水都流進大河裏。大河的水漲得滿滿的,河麵頓時變得非常開闊。不用說兩岸之間距離相距很遠了,即使從河心沙洲向岸邊看,也分不清牛和馬。這時候,水神河伯得意洋洋,欣喜若狂,認為天下壯美的景色,完全在自己這裏了。河伯順流而下,向東遊去,一直到達北海邊。他抬頭向東看去,隻見天連水,水連天,浩瀚的大海無邊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