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河伯轉過臉來,麵對海洋,感慨地對海神若說:“俗語中有這樣的說法:‘多懂了一些道理,便以為天下沒有超過自己的人了。’我就是這樣的人啊。我曾經聽說,有的人驕傲無比,覺得孔子的見聞比他還少,甚至連德行清高的伯夷也不如自己。當初我還不相信世上會有如此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今天,我親眼看到你浩瀚無際,才認識到自己的愚昧可笑。如果不到你這裏來看一看,那就麻煩了,我會永遠被那些有學識、有修養的人恥笑的。”
文不加點
“文不加點”意即文章寫好後不用改動。人們用它形容文思敏捷,整篇文章都很完善。
此典出自《後漢書·禰衡傳》:“射時大會賓客,人有獻鸚鵡者,射舉卮於衡曰:“願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東漢時期的禰衡(字正平,公元173~198年),恃才傲物,狂放不羈。他很輕視重權在握的曹操,經常當眾羞辱他。有一次,禰衡坐在曹操的營門口,以杖捶地,大罵不止。曹操非常氣憤,對禰衡的好友孔融說:“禰衡這小子,我殺他就像殺死雀鼠一樣容易。但是,他有很大的名氣,如果我殺了他,人們會說我不能容人。我把他送交給荊州劉表,看劉表怎樣處置他。”
禰衡到了劉表那裏之後,劉表雖然非常常識禰衡的才能,但也受不了他的傲慢無禮的態度。於是,劉表又把禰衡送給性情急躁的江夏太守黃祖。起初,黃祖很器重禰衡,尤其欣賞他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他曾經拉著禰衡的手,說:”您寫的這篇文章,正中我的心意,說出了我心中想說而又無法說出的話啊。”
黃祖的長子黃射是章陵太守,同禰衡的關係很密切。有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來鸚鵡。黃射舉杯對禰衡說:“請先生寫一篇鸚鵡賦,為嘉賓們助助酒興。”禰衡提筆就寫,文章寫好後不用改動,而且文辭非常華麗。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原來的意思是說治理天下之道必須寬嚴相濟,如今多用它比喻工作和生活要善於調節,有節奏地進行。
此典出自《禮記·雜記下》:“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周朝時候,民間有一個習俗,每年的十二月中的一天是祭祀百神的節日,稱作“蠟”。每當到了這一天,人們可以盡情載歌載舞,一醉方休。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陪同先生去看熱鬧,孔子問他:
“看到這熱鬧景象,你覺得高興嗎?”
子貢麵帶憂愁地回答說:“他們樂得發狂,可我不知道他們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孔子耐心地給子貢解釋說:
“這個道理你是不會明白的,你沒有親身休會過呀,人們成年累月地在田地裏幹活,偶爾遇上這麼一個節日,能不感到高興嗎?這是君王賜給他們的恩澤。就像拉弓射箭一樣,把弓拉得太緊,而不鬆弛一下,周文王和周武王是不會這樣做的;把弓鬆開以後不再拉緊,他們也不會這樣做的。有張有弛,才是文王和武王治理國家的好辦法呀!弓拉得過緊,就容易折斷,總放鬆不拉緊就又失去了弓的作用。對百姓也是同一個道理,所以一年之中給他們過一個節日,讓他們盡情歡樂一下……”
子貢高興地笑了:“還是先生知道的東西多!”
徙宅忘妻
“徙宅忘妻”形容健忘者。
此典出自《孔子家語·賢君》:“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春秋時期,魯哀公曾經問孔子說:“我聽說有一個健忘的人,搬家時把自己的妻子都忘記了,世上真的會有如此健忘的人嗎?”孔子回答道:“這還不算是最健忘的。最健忘的人,甚至把自己都忘記了。”
歇後鄭五
“歇後鄭五”比喻滑稽幽默的人。
此典出自《舊唐書·鄭綮傳》:“歇後鄭五做宰相,時事可知矣。”
唐代人鄭綮,以進士登第,才華橫溢,滑稽幽默。唐昭宗(李曄)時期,鄭綮曆任監察禦史、廬州刺史等職,光化初年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