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3 / 3)

鄭綮擅長寫詩。他寫的詩,大多數都是嘲諷人物、譏刺時政,有時故意離開詩詞的格律。例如,他離開廬州,與當地人告別時,吟詩道:“唯有兩行公廨(官署)淚,一時灑向渡頭風。”顯得那麼幽默滑稽。因此,當時人把他的詩稱作“鄭五歇後體”。所謂“歇後”,即是隱語,如,譏笑人無恥,隻說:“孝悌忠信禮義廉”,而不明說無“恥”。人們把他稱作“歇後鄭五”,由此可知,他是非常滑稽幽默的。

光化初年,唐昭宗回到宮內,感到各種政務都不令人滿意,鄭綮經常撰寫詩篇進行嘲諷,宦官時常在皇上麵前朗誦他的詩作。唐昭宗看到他能直言不諱地批評時弊,覺得他非常有膽識,就在常見大臣的花名冊旁邊批注道:“鄭綮可任禮部侍郎、行宰相職。”中書省掌管文書的官吏就跑到他家去參拜,鄭綮笑著問道:“諸位先生大人誤會了,即使天下人都不認字,宰相之職也輪不到我鄭五來做。”官吏們說:“這是陛下的旨意,明天就會下達正式任命的詔令。”鄭綮把手一拱,說:“如果真是這樣,可要笑死人了。”第二天,皇帝的任命果然下達了,親朋好友都趕來祝賀,鄭綮撓著頭皮說:“我歇後鄭五當了宰相,當前的政事可見一斑了。”他多次上表婉言辭讓,都沒有得到允許。自從進入宰相府管事之後,鄭綮忠心耿耿地遵守為相之道,不再開玩笑了。

新亭對泣

“新亭對泣”比喻對故國的懷念。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籍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東晉大臣王導,字茂弘,琅玡臨沂(今山東)人。西晉末年,他建議琅玡王司馬睿把朝廷移往南方。司馬睿稱晉元帝後,王導任丞相。王導是個才能優異的人,深得元帝信任,他與堂兄王敦共掌兵權,鎮守長江上遊。當時人們都說:“王家與司馬,共同管天下。”

當時一位名士叫桓彝,剛從北方過江,他見東晉王朝勢單力薄,心裏非常憂慮。他對另一位頗受王導賞識的名士周豈頁說:“我就是看到中原一帶戰亂紛紛,難以自保,所以渡江南來。沒想到朝廷勢力如此勢單力薄,怎麼能保護我們呢?”後來,他去見了王導,暢談了一番,回來後,他欣慰地對周豈頁說:“王導是個像管仲那樣的賢相,晉朝振興有望,我不再感到憂愁了。”

建康城南有個新亭,一批跟隨晉元帝渡江南下的士大夫們,每當空閑的時候,喜歡互相約著在新亭聚會。有一次正在飲酒時,周豈頁念起北方,心中難受,就重重地歎口氣,然後說:“到處的風光都是這樣美好,可是國家的江山卻與過去不一樣了。”在座的人聽周豈頁一說,都勾起了對故土的思念,大家無可奈何地默默對視,潸然淚下。

大夥兒正在傷感,丞相王導一下子變了臉色,生氣地說:“大家應當齊心協力,輔佐朝廷,收複神州失地,為什麼要學楚國囚徒那樣悲傷不已的呢?”眾人聽了都十分慚愧,連忙擦幹眼淚,感激丞相的開導。

雅歌投壺

“雅歌投壺”比喻宴飲等遊戲活動。

此典出自《後漢書·祭遵傳》:“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

東漢初年,有一個人叫祭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人。青年時期,他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劉秀起兵攻打王莽之後,祭遵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大功。於是劉秀封他為征虜將軍,拜為潁陽侯。”

祭遵當將軍的時候,選拔人才都采用儒家的一套學說來進行考核。每逢宴會上飲酒奏樂的時候,一定要進行一種娛樂活動:賓主唱著《詩經》中的《雅》詩,按順序把箭投到一種特製的壺中,誰投進去得多,就得勝;誰投進去得少,就失敗,必須按規定飲酒。

燕雀相賀

“燕雀相賀”,一般用來祝賀新居落成。後用它說明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卻有差異較大的觀點。

此典出自《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虱相吊,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

熱水洗頭的用具準備好了,蟣虱會互相吊喪;大廈建成,麻雀、燕子互相慶賀。憂愁、歡樂都會有一定的差別。柳下惠(又叫展禽,魯國賢大夫)看到飴糖,說:“可以養活老人。”盜蹠看見飴糖,則會說:“偷東西時,可以用它粘門上的鎖鑰。”所見的事物相同,但用法卻有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