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 / 3)

上古時代,有一個神人名叫誇父,他有一個偉大的誌向,就是要追上太陽。那一天,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露出半張臉,誇父便甩開兩條長腿,用盡全力由東向西奔走。一天之內,他不吃不喝,隻是分秒必爭地追逐著日影。

到了下午,誇父依舊追趕著太陽,而太陽到了它將要落下的隅後。此時的誇父才覺得口幹舌燥,需要馬上喝下大量的水。

於是,誇父跑到黃河邊上去喝水。他一口氣將黃河的水喝個精光,黃河也顯出了河床。但他還是覺得非常渴,於是他又跑去喝渭水,渭水也讓他喝幹了。然而,誇父仍然感到口渴難忍,胸間似有烈火焚燒,異常難受。

這時,他想起在北方的雁門山下有一個縱橫千裏、異常寬闊的大湖。“那裏水多,一定能讓我止渴。”他想著又邁開步伐,向北而去。

但是,誇父渴得實在難以忍受,他已經連路也走不動了。大湖又那麼遙遠,一時難以趕到。誇父艱難地走了一陣,終於還沒等趕到大湖,他便因過度饑渴而倒在地上死去了。

誇父倒在地上的時候,把手杖扔在地下。他死之後,手杖便化作了一大片桃林,綿延數千裏。

鯤鵬萬裏

後人用“鯤鵬萬裏”比喻有遠大誌向的人。

此典出自《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在北方的大海裏生活著一條大魚,叫鯤。鯤很大很大,誰也說不清它究竟有多大。後來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叫鵬。那大鵬的脊背也不知有幾千裏大;它一旦展翅高飛,翅膀看起來就像天邊的一大片雲彩。就是這隻大鵬鳥,乘著北海上的風暴一飛就要飛到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

大鵬飛向南海的時候,先用翅膀擊水行三千裏,這樣它就能借助海上旋風之力,飛上九萬裏的高空,飛越雲層,背負青天,然後再向南飛。小雀兒看見大鵬這樣高飛遠舉,還嘲笑它說:“你到底要飛往哪裏去呀!我往上跳躍騰起,不過幾丈,飛翔在蓬蒿草叢之間,我也就心滿意足了,但是它到底要飛到哪裏去呢!”

老當益壯

“老當益壯”形容年紀雖老,誌向更高。

此典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援)後為郡督郵,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縱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賓客多歸附者,遂役屬數百家,轉遊隴漢間。嚐謂賓客曰:‘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西漢末年,扶風郡中有一個壯士名叫馬援,誌向遠大。馬援不僅知書識禮,而且精通武藝,所以他哥哥稱他“大器晚成”。哥哥死的時候,馬援持服行喪,侍奉寡嫂,恭敬盡禮非常周到。後來他做扶風郡督縣官,奉命押送一批囚犯,一路上他看到囚犯們痛苦不堪的表情,不覺動了惻隱之心,於是馬援把那批囚犯都放了,自己則逃亡到北方去。

馬援在北方放牧,因為很有本事,養了幾千頭牲畜,馬援常說:“大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他把賺來的錢全都分給親友,自己隻穿破羊皮褲。

王莽末年,馬援在隗囂手下做大將。那時候天水隗囂、四川公孫述和劉秀三足鼎立,公孫述在成都稱帝,隗囂派他到公孫述那裏去打聽情況,馬援認為自己和公孫述是同鄉,兩人一定會相見如故,沒料到公孫述擺出全副架勢,由禮官讚禮,才引見他。馬援看見公孫述如此裝模作樣,因而沒說幾句話就走了。後來馬援又被派到洛陽見劉秀,劉秀立即熱情地接見了他,還虛心地請教馬援,他有哪些不如人的地方,並且親自陪同馬援到各處巡視,征求他對國事的意見。馬援見光武帝能禮賢下士坦誠相待便留了下來。

馬援在東漢做大將,被派去屯田,立下了很多的功勞。恰遇到南方交趾有女王聚兵造反,攻打邊疆州郡,馬援請命帶兵出征,光武帝於是封他為伏波將軍。馬援帶了水路各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在沿海進攻交趾,交趾軍打不過他們,一敗塗地,漢軍乘勝直擊交趾巢穴,女王退到一個山洞裏,被漢軍捉住殺了,馬援平定了交趾。為了紀念戰功,後人還建立了一個大銅柱。馬援得勝班師回朝,朝中文武百官都趕到三十裏外的地方去迎接他。馬援謝道:“男兒就是要拚死疆場,用馬革包裹屍體回來。”

後來洞庭湖一帶又發生了五溪蠻人作亂的情況,光武帝派兵征伐。因山澤瘴氣薰人,漢軍全軍覆沒,馬援知道了,就向光武帝上稟,表示願意自請帶兵出征,光武帝看他想了一會兒說道:“你年紀太老了吧。”馬援道:“我雖然六十二歲了,卻還能披甲上馬,不能算老。”馬援穿好甲胄一躍登鞍,非常自豪覺得自己還可以為國效勞,光武帝稱讚他道:“這個老人家,真是老當益壯啊!”這位老將軍又率領漢軍為國立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