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 3)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形容仁人誌士不服老,不怕貧窮,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誌向與節操。

此典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東漢時有一位名將叫馬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今陝西)人。他十二歲時便死了父母,靠三個哥哥撫養長大。馬援從小便胸懷大誌,他的哥哥們都認為他是奇才。他本來是在潁川跟人學習詩書,但他對習詩作文並不感興趣,於是他便向當時任南陽太守的長史馬況請求去邊郡以打獵放牧謀生。馬況見他態度堅決,就對他說:“你會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優秀的人才通常會因為樸實無華而不引人注意,我就讓你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後來,馬援在郡裏做了一名小官。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重犯去司命府。馬援非常同情這些囚犯。就自作主張放了他們,然後自己逃亡到甘肅,以種地放牧為生。由於他經營有方,後來發展很快,以至擁有牛馬羊數千頭,稻穀數千斛(hú,舊量器,五鬥為一斛)。但馬援並不是那種輕易滿足於富裕生活的平庸之輩,他的誌向是要為國家建功立業。他常常對門下的賓客說:“大丈夫在世,應有遠大的誌向。處境越困窮,意誌越堅強,年紀越老,豪氣越應壯。”為了磨煉自己的意誌,證明自己並非守財奴,他將全部財產都分給了朋友兄弟,親戚鄰居等,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

馬援的一生的確證明了他不愧是一個“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的大丈夫。

求田問舍

“求田問舍”的意思是買田置屋。人們用它來形容隻求個人小利,沒有遠大的抱負的人。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許汜的人,他是一個有名氣的士人。一次,許汜與劉備一起在荊州牧劉表處做客,當大家談起天下名士時,許汜說,陳登(字元龍)為人傲慢無禮。他去拜訪陳登時,陳登幾乎都不和他說話,並且自己還躺在大床上,卻叫許汜睡在下床上。劉備不同意他的說法,他批評許汜說:“您在全國享有名士的聲望,如今天下大亂,連君主都沒有棲身之處,人們都希望您憂國憂民,樹立救國濟世的遠大誌向,而您卻隻顧購置田地房產,談起話來庸俗不堪,沒有絲毫可取之處,這正是陳登最討厭的一點,因而根本不值得和您談話?如果換成是我,還要躺在百尺高樓上,讓您睡在地下,豈止是上下床之分呢?”

鴝鵒效聲

“鴝鵒效聲”諷刺那些毫無主見,人雲亦雲,拾人牙慧還要到處吹噓的人。

此典出自《叔苴子·內篇》:“鴝鵒之鳥生於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數聲而止,終日所唱惟數聲也。”

南方有一種鳥叫八哥。人們訓練它學說話,天長日久,八哥就能學舌了,但也隻能模仿幾句而已,一天到晚它所唱的也隻是那麼幾聲。

有隻蟬在院子裏叫,八哥聽到後便嘲笑它。蟬對八哥說:“你能學人說話,這很好。但你說的都不是自己的話,所以等於你什麼也沒有說,哪裏比得上我說的都是自己的心裏話呢?”八哥羞愧地低下頭,從此再也不學舌了。

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形容輿論對人的壓力。

此典出自《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全詩共三段,第三段的原文是:“將仲子兮,無窬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大意是說:仲子,仲子,求求你呀,不要將我家牆擊垮,也別踩斷檀樹杈。我不是心疼這檀樹,而是怕人多嘴雜。仲子,仲子,我想你呀,但是人多嘴雜更可怕。

任公垂釣

“任公垂釣”這個典故告訴我們:要樹雄心,立壯誌,敢於從事前人所未曾做過的偉大事業。

此典出自《莊子·外物》:“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牛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

任國一位公子製成了巨大的魚鉤和很長的釣線,又用五十條壯牛晾製的幹肉做成魚餌,他蹲在會稽山上,把魚鉤甩到東海裏。然後,他就天天在那裏專心地釣著魚。整整一年過去了,他一條魚都沒有釣著。

後來,終於有條大魚上了鉤,它牽著巨鉤負痛直下,潛入海底。隻見它橫衝直撞,上下翻騰,奮掙紮。海麵上,白浪如山,海濤呼嘯,神呼鬼泣,聲震千裏。

任國公子捕到這條大魚後,將它分割製成幹肉。後來製河以東、蒼梧以北的人們,全都吃膩了。

後世一些饒舌的庸人們便都大驚小怪,奔走相告。那些整天拿著短竿細線,跑到小水溝旁守著鯢鮒小魚的人,想釣到大魚,簡直是癡心妄想。

三戶亡秦

“三戶亡秦”指楚國即使隻剩下三戶人家,也要報仇雪恥,最後滅掉秦國的一定是楚國人。後用以表示報仇雪恨、抗擊侵略、複建國家的堅強決心。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居剿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戰國末年,秦國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秦帝國。但是沒過多久,秦王朝施行暴政,激起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強烈不滿。秦朝末年,終於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六國貴族也緊跟著起事,在這股討秦浪潮中,楚貴族後裔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也興兵伐秦。

項梁的祖輩,世世代代都是楚將。項梁的父親項燕,在一次戰爭中被秦軍將領王翦殺死。項梁和項羽見天下形勢起了大變化,就趁機殺死會稽郡守,領兵起事。這時候,陳勝領導的起義軍戰鬥屢屢遭到失敗,而項梁和項羽卻開始打勝仗,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居剿的人範增,年屆七十,平素深居簡出,很有智慧。他找到項梁,對他說:“陳勝遭到失敗是理所當然的。當初秦朝滅掉六國,楚國最冤枉。自從楚懷王訪問秦國被扣身亡後,楚國人至今都還在思念他。以前在楚國南方有一個學識淵博的老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如今陳勝雖然起兵反秦,但他不擁立楚王的後代,卻自立為王,所以他的事業不能長久。你在江東舉起義旗,楚國人蜂擁而來,就是因為你們項氏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將領,能夠再立楚王的後代為王。”項梁聽從了範增的計策,在民間找到正在為人放羊的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並立他為楚王,仍號楚懷王,以滿足老百姓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