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千裏猶麵
“千裏猶麵”指傳達意見真切無誤。
此典出自《舊唐書·房玄齡傳》:“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裏之外,猶對麵語耳。”
房玄齡,十八歲中了進士,在隋朝任隰城尉,由於犯了錯誤被罷了官。秦王李世民起兵到達渭北時,房玄齡求見,並隨他征戰攻伐,在秦王府供職十幾年。唐太宗稱帝後,房玄齡任宰相有十五年。
在秦王府的十幾年裏,房玄齡任記室職務,管理各類文書,每次寫軍書表奏,文字簡練,道理充分,從不打草稿。唐高祖曾對侍臣說:“此人深識機宜,值得信任。每為我兒論事,深懂人心,千裏之外傳達意見都會真切無誤,就像對麵講話一樣。”
強詞奪理
“強詞奪理”比喻硬用語言強辯,把無理說成有理。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均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宋國有一個大夫名叫高陽應,他是一個喜歡強辯的人,即使沒有什麼理由的事情,他也要爭論不休。雖然別人嘴裏說不過他,心裏是很不服的。有一次,高陽應要建一座房子。一位有經驗的木匠看了蓋房子的材料後對他說:“現在還不能動工,木頭還沒有幹呢!用這麼潮濕的木頭做柱子,柱子就會有裂痕的。而木頭一有裂痕,就會支撐不住房子,將來房子會倒塌的。還是等木頭幹透以後再說吧!”高陽應反駁說:“恰恰相反,用潮木頭做柱子,房屋不僅不會倒塌,反而更堅固。你看,木頭越幹就越有力,磚瓦泥土越幹就越輕。現在木頭還潮,就能夠支持住屋頂,過了些時候,磚瓦的壓力減少了,木頭風幹了,不是更能支持得住了嗎?怎麼會倒下來呢?”
木匠被他這麼一駁,無言以對,隻好按照主人的要求去做。房屋很快蓋起來了,但是沒多久,不出木匠所料,房子果然倒塌了。
巧發奇中
“巧發奇中”形容善於發言而能適合人意。
此典出自《史記·孝武本紀》:“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
西漢武帝時,盛行迷信之風。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覺得求神祭神可以使子孫尊顯,使民益壽延年。於是有些以祠灶為業的人就受到皇帝的尊崇。
有一個叫李少君的人,被漢武帝召到宮中。他無妻無子,隱瞞自己的年齡,裝神弄鬼,自稱能用藥物,使人長生不老。很多人就相信了他,爭先恐後地向他饋贈。少君也確實有點小能耐,常常能準確無誤地說出上百年以前的事實。有一次,他和武安侯田蚡一起飲酒,有一位九十餘歲的老人也在座。李少君對老人說,我曾經和你祖父一起到某地遊玩過。老人小時候曾隨祖父到過此地,大家都為李少君的話而驚奇不已。還有一次,漢武帝召見李少君,問他是否認識一件舊銅器。李少君說:“這是齊桓公放在柏寢的那件銅器。”後來證實李少君的話是正確的,宮中諸人都非常驚駭,以為李少君是個神人,很可能已是數百歲的人了。司馬遷把李少君這種時時發言並有所中的才能稱之為“巧發奇中”。
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語,偽裝和善的樣子。
此典出自《尚書·皋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傳說皋陶和禹曾在舜帝麵前討論過治理國家的事情。皋陶說:“相信並按照先王之道來處理政務,就能實現謀略,大臣之間也能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禹說:“你說得完全正確,但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皋陶說:“唉,這就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努力提高品德修養,以寬厚的態度對待同族的人,同時也要使他們賢明起來,共同努力輔助你治理國家”禹非常佩服地對皋陶說:“你說得好啊!”
接著皋陶又說:“另外,怎樣用人也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到知人善用。”禹說:“沒錯!知人善用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才能知人善任。如果能做到這點,又‘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意思是:何必怕那些花言巧語善於諂媚的人呢)?”
鍥而不舍
比喻堅持不懈。
此典出自《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第一篇。在這篇文章中,荀況比較係統地闡述了他的教育思想。荀況認為,人的知識並非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教育和環境的影響而取得的。他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形象比喻,說明學無止境和後來居上的道理。他勸導人們在學習時要“鍥而不舍”,“用心一也”。
荀況說:土堆積起來就成了山,風雨就產生了(古代有山吐雲納霧的說法,並認為風雨是從山中形成的。荀況是借此說明隻要堅持不懈,專心致誌,就能有所作為);流水聚集多了便成為深淵,蛇龍就產生了。不斷地做好事以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會大智大慧,從而也就具備了聖人的精神境界。如果不從半步走起,就不可能到達千裏遠;不聚集涓涓細流,就不可能彙集成大江大海。好馬奮力一跳,也不能跳出十步遠;劣馬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路程,其成功在於堅持不懈地努力。雕刻東西的時候如果刻刻停停,就是一塊朽木也雕刻不成;如果堅持下去而不停止,那麼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出花紋。
清談揮麈
“清談揮麈”形容善於言談辯論,談起來興高采烈。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文學》:“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複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
晉代人孫盛(字安國)喜好《老子》、《莊子》、《周易》之學,擅長談論經義玄理。當時的中軍將軍殷浩(公元?~356年,字淵源)也喜好老莊之學,擅長清談。孫盛到殷浩那裏去清談,不辭辛苦,客主親密無間。二人清談起來興奮得連飯都忘了吃,仆役們送來飯食,涼了又熱,折騰了許多次。互相爭論不休,每人都奮力揮動著用駝鹿尾做成的拂塵,尾毛都甩脫落了,掉到滿桌的飯菜之中。賓主一直談到日暮時分。殷浩善於清談,在當時名聲很大,能以清談與他相抗衡的,隻有孫盛一人。殷浩對孫盛說:“您不要做狂傲不馴的烈性馬。我要像對待牛那樣,穿住您的鼻子。”孫盛說:“您有沒有想到,牛被穿住鼻子,也常常會掙斷逃脫。對於人,應當穿住麵頰,這樣就無法掙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