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孟子離開時,一個學生在路邊問他:“先生,您似乎有點不愉快!您不是說過君子不應埋怨上天,不應歸罪於別人嗎?”孟子笑了一下,說:“過去是一個時代,現在又是一個時代。曆史每過五百年就要產生一個英明的君王和聖賢,從周武王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假如上天要產生一個聖賢,除了我以外,還會有誰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指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來激勵人們奮發圖強。
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孟子到各國遊說時,經常教育一些國家的國君刻苦自勵,在憂愁患禍中磨煉意誌。他認為,那些能夠擔當重任的人,都是經曆過艱苦的磨煉和考驗的:傳說中的虞舜曾當過農民,商朝的傅說原是泥瓦匠。春秋時的管仲、孫叔敖、百裏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隱居海濱,有的靠放牛度日。經過這些磨煉,他們後來都擔當了重要職務並成為很有成就的人。
孟子指出:一個國家,如果經常處在安樂之中,國家就沒有嚴格執法的人和敢於上諫之臣,對外沒有敵人來犯的憂慮,那麼這個國家往往就會滅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憂愁患禍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可以使人死亡。
拾人牙慧
“拾人牙慧”比喻沿襲別人說過的話,自己沒有真知灼見。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文學》:“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晉朝有一個叫殷浩的人,常識豐富,能言善辯。曾被封為建下將軍,統帥揚、豫、徐、兗、青五州兵馬。後來因為作戰失敗,被流放到信安。殷浩有個外甥叫韓康伯,這個人非常聰敏,又很有學問,殷浩非常喜歡他。在殷浩被流放的時候,韓康伯也跟隨他的身邊。有一天,殷浩見他在發表議論,還流露出非常得意的神情。後來,殷浩說:“康伯連我的牙後慧還沒有得到哩!”
始終不渝
“始終不渝”意為自始至終都不改變,形容意誌堅定。
此典出自《晉書·謝安傳》:“安雖居朝寄,然東山之誌,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謝安是東晉時的一位政治家。他年輕時,曾涉入官場,但因目睹官場的種種醜惡現實後心裏非常痛恨,便隱居在會稽郡上虞縣附近的東山,遊山玩水,不關心朝政。到了四十多歲時,他又入朝做官,孝武帝時官至宰相。當時,前秦強盛,攻破梁、益、樊、鄧等地(今陝西、四川、鄂西北),謝安任其弟謝石和侄子謝玄做將領,積極加強防禦。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軍南下,大震江東。謝安又讓謝石、謝玄等奮力抵抗,獲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並以都督十五州軍事率軍收複洛陽及青、兗、徐、豫各州。
淝水之戰勝利以後,東晉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你爭我奪,會稽王司馬道子執政,極力排擠謝氏。看到這種情形,謝安更感到仕途險惡,所以雖然在朝廷身居要職,但退隱東山之誌始終沒有改變,並且經常在言行上表現出來。公元385年,謝安從廣陵回京,不久病死,時年六十五歲。
四方之誌
“四方之誌”比喻一個人有遠大的理想。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誌,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亡到齊國,齊桓公很優待他,給他吃好的、住好的、還為他娶了妻子,即薑氏。這時的重耳,僅駕車的馬就有八十多匹,生活過得舒適安逸,也就不再作長遠的打算了。但重耳的隨從人員卻不滿意他如此沒有誌氣。一天,他們偷偷來到桑園商議用什麼方法使重耳離開齊國。不料薑氏的一個女仆正在采桑葉,偷聽了他們的話,連忙去稟報了薑氏。薑氏聽了,當即殺死女仆,然後對重耳說:“你有遠行四方的大誌,偷聽到消息的女仆已經被我殺掉了。”
當時重耳非常驚訝,他說:“我並沒有打算離開你,也沒有打算離開齊國啊!”薑氏說:“你應該去遊說各國,在各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你要知道貪圖安逸,生活圈子狹小隻會害你的。”但是重耳仍然不聽她的勸告。薑氏就和狐偃(重耳的舅舅,隨同重耳一起出逃的人之一)想出了一個計策,灌醉重耳,趁他昏睡時,把他抬上車子,立刻離開齊國。等他酒醒來,早已走了很遠的路程了。
滔滔不絕
“滔滔不絕”形容話多,連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