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夫差一發動進攻,就收服了齊、魯兩國。他從中原回來後,更加佩服西施,把她當做謀士,經常跟她談論國家大事。朝廷上有什麼疑難的事也跟她商量。有一回,夫差對她說:“今天越國的大夫文種來我們這兒了。他說,越國收成不好,糧食不夠,打算跟咱們借一萬石糧。過年如數歸還。你覺得這件事應該怎麼辦?”西施問:“大臣們怎麼說的?”夫差說:“他們也沒有一定的主張。伯嚭他們勸我答應。伍子胥卻堅決反對。”西施冷笑了一聲,撇撇嘴說:“芝麻綠豆大的事也值得費這麼大的勁?大王是個精明人,您沒聽見過‘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話嗎?既然越國已經屬於大王的了,那麼每個越國人全都是大王的人。難道說大王就忍心讓他們活活餓死嗎?起初齊桓公在葵丘開大會的時候,就不允許諸侯囤積糧食,每個國家都應當幫助鬧饑荒的鄰國。秦穆公還拿大批的糧食去救濟敵國的難民,他才稱得起西方的霸王。難道大王還比不上齊桓公、秦穆公嗎?”夫差連連點頭稱讚,說:“大臣們也有勸我應該救濟越國的,但他們沒像你說得這麼有理有據。我明天就答應文種。”

文種領了一萬石糧食,回到越國。文種把這些糧食全都分給了窮人。這樣全國人都很感激越王。第二年,越國糧食豐收。文種就挑選了最好的可以做種子的糧食一萬石,親自把它們歸還給吳國。夫差見勾踐言而有信,更加高興了。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咱們的大。咱們就把這一萬石糧食當作種子,這樣一來,咱們的莊稼也就更好了。”於是伯嚭就把越國的糧食分給農民,讓他們去種。到了春天,吳國的莊稼人下了種,天天隻等著新秧長出來。等了十幾天,依然還沒發芽。他們心想,也許好種子要比普通種子長得慢一點。於是他們就耐著心又等了幾天。沒想到全國撒下去的種子全都黴爛了。他們沒了主意。後來,隻好趕緊又播下他們自己的糧食種子,但這時候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這一年肯定要鬧饑荒了。吳國的老百姓都紛紛埋怨吳王不顧土地合適不合適,就貿然地使用了越國的種子。他們哪兒知道文種的惡毒呢?原來他送去的都是已經蒸熟了又曬幹的種子啊!

越王勾踐聽說吳國鬧了饑荒,就想趁機發兵攻打吳國。文種說:“還早著呢!一是,伍子胥還在;二是,吳國的兵馬還沒派到別的國家去。”越王勾踐隻好耐心等著,並抓緊時間擴大軍隊,操練兵馬。

毋忘在莒

“毋忘在莒”比喻永不忘本。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直諫》:“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春秋時,齊襄公殘暴無道,當時身為公子的齊桓公曾逃到莒國避難。襄公被殺後,他回國就位。一天,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等一起吃飯。酒酣飯飽之際,桓公對鮑叔說:“你怎麼不起來敬酒祝壽呢?”鮑叔舉起酒杯道:“願您不要忘記出奔在莒的日子!”

先著祖鞭

比喻立下遠大的誌向。

此典出自《晉書·祖逖傳》:“(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又見《晉書·劉琨傳》:琨少負誌氣,有縱橫之才……與範陽祖逖為友,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誌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東晉時,有兩位十分著名的愛國誌士。他們一位姓祖名逖,字士雅;另一位姓劉名琨,字越石,他們兩人誌同道合。當時中國的北部地區,被匈奴、鮮卑、氐、羌、羯等民族先後占據了。其中羯族的首領石勒建立了後趙國,勢力非常強大。祖逖和劉琨兩人互相勉勵,把打退異族的侵略、收複失地作為自己的遠大誌向。有一次,他們倆人同睡在一張床上,夜深了,祖逖聽到雞叫的聲音,便用腳尖兒輕輕地把劉琨踢醒,說道:“你聽,到時候了。”於是他們便起來練劍,這種習慣從不間斷。當石勒攻陷了西晉的國都洛陽的時候,他們也來到了南方。在渡江的時候,祖逖一麵搖著船槳,一麵對著江水發誓,一定要恢複中原。後來劉琨在寄給一個親友的信裏麵說道:“我枕著戈矛,等待天明,就是因為立誌要把逆賊的頭顱取過來,我常常擔心這件事情會讓祖生比我領先一步呢!”他說的祖生,指的就是祖逖,“著鞭”就是拿起鞭子抽動,叫馬兒往前奔跑的意思。這兩位英雄後來都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因為當時朝廷用人不當,沒有給這兩位英雄施展本領、發揮才能的機會,所以在曆史上隻留下了“聞雞起舞”、“渡江擊楫”和“祖鞭先著”等佳話。

心堅石穿

“心堅石穿”比喻隻要有恒心,意誌堅定,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此典出自《野客叢書》二八:“世言心堅石也穿。”

從前有個姓傅的青年,一門心思地想要尋求成仙的方法,於是拋棄財產,別離親人,獨自跑到焦山,找了個石洞住起來,苦苦地念道教經書,想悟出成仙的道理。就這樣一住七年,人已進入中年了,但誌向更加堅定。有個叫太極老君的神被他感動了,就去考驗他:變作猛獸來咆哮,他不畏懼;變作美女來引誘,他見了也不動心;拿了許多金銀財寶給他,他連看也不看。太極老君覺得傅某是個可以造就的“仙才”,於是就給了他一個石盤和一把木鑽,對他說:“如果你能鑽穿這個石盤,你就可以成仙了。”傅某從此便專心致誌地、一天到晚地用木鑽石盤;木鑽逐漸快鑽完了。四十五年過去了,傅某雖然變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但他的力氣反而越來越強了。終於有一天,那石盤突然穿了,從裏麵掉出來一粒仙丹,傅某大喜,立刻吞服下去,隻覺得精力充沛,這時幾朵祥雲落下來,天上響起樂聲,他在音樂聲中飛向天宮,成了神仙。

信口雌黃

“信口雌黃”指人隨口說出的沒有根據或不負責任的話。

此典出自《晉書·王衍傳》:“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讀《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王衍,在晉武帝(司馬炎)時做了太子舍人;後來調做尚書郎等職。他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喜歡清談。做官以後,非常崇拜老子和莊子,經常講“無為而治”的道理。由於他學問淵博,談論也非常精辟透徹,因此,在當時享有很大的名氣,許多讀書人不但都佩服他,而且還模仿他的做法。

當王衍讀解老莊玄理的時候,手裏總是拿著一把玉柄拂塵,表現也非常從容寧靜的態度。而他有時把意理讀解錯了,就隨口改正。於是人們說他是“口中雌黃”。原文最後一句是:“世號口中雌黃”雌黃本來是山裏一種黃赤色的礦物。古時候的人寫字用黃紙,寫錯了,都用雌黃塗抹。“口中雌黃”,便是立即改正說錯的話的意思。

信誓旦旦

“信誓旦旦”指誓言說得極其誠摯。

此典出自《詩經·衛風·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有個小夥子愛上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他借抱布換絲的名義向姑娘求愛。倆人結婚後夫妻恩恩愛愛。這位姑娘把家中所有的事情都擔在身上,愛夫之心始終沒有變。但是這個小夥子後來卻變了心。他對妻子橫眉豎眼、百般虐待。

在悲苦無告的處境下,這位姑娘回憶起前前後後的遭遇,心中充滿悲痛。她責罵丈夫說:“你說過我們要白頭共偕老,一想起這話我就怨。淇河滾滾也有岸,水注漫漫也有邊。兩小無猜共戲樂,說說笑笑玩得歡。我們發過誓的,沒想到你會變心。恨你變心不念舊,一刀兩斷我們就算完了。”最後,她憤然和這個負心漢一刀兩斷,徹底決裂了。

匈奴不滅,無以家為

“匈奴不滅,無以家為”的意思是說,匈奴不滅亡,就絕不安家。用以表示衛國滅敵的決心和先公後私的胸懷。

此典出自《漢書·霍去病傳》:“去病為人少言不泄,有氣敢往。上嚐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

霍去病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將領。他自幼習武,擅長騎馬射箭。大將軍衛青根據皇帝的旨意,提拔他為票姚校尉。有一次,霍去病率領八百輕騎兵奔襲數百裏之外的匈奴軍隊,結果以少勝多,殺掉、俘虜許多匈奴兵。漢武帝於是重重地賞賜他,以二千五百戶封霍去病為冠軍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霍去病又拜為驃騎將軍,他率領一萬多名騎兵從隴西出擊,差一點就捉住了單於的兒子。接著轉戰六天,越過焉支山千餘裏,苦戰於皋蘭山下,殺死匈奴折蘭王,砍了廬侯王的腦袋,活捉了渾邪王的兒子和相國、都尉。在霍去病的大力打擊之下,匈奴的軍隊人數減少了十分之七。漢武帝非常高興,又給霍去病增加二千二百戶封地。這一年的夏天,霍去病兵出祁連山,捕獲和斬殺了許多匈奴兵,活捉單於單桓、酋塗王,以及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等。漢武帝於是再給霍去病增加五千四百戶封地。接著,霍去病又迫使匈奴渾邪王投降,同時投降的還有十萬匈奴兵。漢武帝又給霍去病增加一千七百戶封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漢武帝命令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出擊匈奴。結果,霍去病比衛青取得了更大的戰功,漢武帝給霍去病增加了五千八百戶封地,並封他為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