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第七章

螳螂捕蟬

此典出自韓嬰《韓詩外傳》。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正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時,卻不知道有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螳螂彎起頸脖,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螳螂正要吃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後麵,黃雀是想啄死螳螂吃掉它。黃雀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之下有個拿著彈丸的小孩,那小孩拉開彈弓正準備射黃雀。孩子正要射時,卻不知腳前有個深坑,後麵還有個樹樁子。

這些鳥蟲和這孩子都是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的禍害。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比喻利令智昏,一心想算計的人卻反而遭害。

此典出自《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跗(fū)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公元前584年,吳國國君吳王打算攻打楚國。吳王壽夢這個人剛愎自用,拒絕任何人的勸諫,對跟隨在左右的侍從們說:“誰再敢勸我,就堅決殺掉他!”

吳王親隨當中有個年輕人,他想勸阻吳王卻又不敢直說,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每天清晨懷藏彈丸,手拿彈弓,在花園裏走來走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就這樣,一連三個早晨。

吳王疑惑不解地問他說:“你為什麼自討苦吃,把衣服濕成這般樣子呢?”

這個年輕人回答說:“花園裏有樹,樹上有蟬,蟬兒落在高高的樹上,發出‘知了,知了’的悲鳴聲,偶爾喝著清涼的露水。它並不知道,螳螂正躲在自己的背後,準備吃掉它;螳螂彎曲著身體,弓著腳背,想要捉住蟬兒,它並不知道,黃雀正在自己旁邊準備吃掉它;黃雀伸長脖子準備吃掉螳螂,它並不知道,我的彈丸正在樹下瞄準它。蟬、螳螂和黃雀,都隻顧想著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顧及到各自的背後還有禍患。”

吳王聽後,頗受啟發,他說:“你說得很正確!”於是他就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天下無馬

此典出自韓愈《昌黎先生集·馬說》。

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就要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日行千裏要吃這麼多糧食,不將它喂飽,那麼,這種馬,雖然具有日行千裏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就表現不出來,就是與普通的馬相比也比不上,哪還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趕它奔跑,又不得法;喂它,又不讓它盡量吃飽;吆喝它,又不懂得它的脾氣,還拿著馬鞭子走到馬跟前說:“世界上沒有好馬!”唉!真的沒有好馬嗎?其實,隻是他們不識好馬啊!

田夫得玉

此典出自《尹文子·大道上》。

魏國有個農夫在野外耕田,挖到一塊一尺見方的寶玉,他不知道這是塊玉,就告訴了鄰居。鄰居暗想占有這塊玉,就對他說:“這是一塊怪石,誰保存它就對誰家不利,你不如把它扔回去。”農夫聽後,雖然不太相信,但還是記在了心裏,回到家,把那塊玉放在廊下。當天夜裏,玉石大放光明,滿屋生輝。農夫全家都非常害怕,他又去告訴鄰居。鄰居說:“這就是怪異的征兆啊!趕緊把它扔掉,災禍便可消除。”於是,農夫馬上把玉石扔到很遠的野外去了。沒過多久,他的鄰居把玉石偷了回來,獻給了魏王。魏王召來玉匠鑒定這塊玉石,玉匠一見玉石,就先拜了兩下,再站起來說:“鬥膽恭賀大王得到了這塊天下珍寶,我還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寶玉呢。”魏王問這塊寶玉價值多少,玉匠回答說:“這是無價之寶,無法估量它的價值,即使用五個城市的地方作代價,也隻能看上一眼。”魏王馬上賜給獻玉者一千金子,並永遠享受上大夫的俸祿。

鐵棒磨成針

此典出自虞韶《日記故事》。

李白讀書,還沒完成學業就跑了。路上遇見一位老婦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她為何磨這鐵棒,老婦說:“想作根針。”李白笑她愚蠢,老婦說:“功夫到家了就自然可成功。”李白聽後,大為感動,於是馬上回去繼續學習,完成了學業,終於成了名士。

屠夫斃狼

此典出自蒲鬆齡《聊齋誌異·狼》。

一個屠夫晚上回家,擔中的肉已經賣完,隻剩一些骨頭。路上有兩隻狼尾隨在他的身後走了很長一段路程。屠夫非常害怕,便給後麵的狼扔骨頭。一隻狼得到骨頭就停住了,另一隻狼卻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扔下一根骨頭,後麵那隻狼停住了,而先前那隻狼啃完骨頭又跟上來了。骨頭都扔完了,然而兩隻狼依舊追隨著他往前跑。屠夫害怕極了,擔心受到狼的前後攻擊。回頭觀看,發現田野上有一個打麥場,場主將柴草堆積在場上,像一座小土山。他便跑到柴草堆旁,緊靠柴草堆,放下擔子,手持屠刀。兩隻狼不敢向前走,隻是用眼睛緊緊地盯著他。

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自走了;另一隻狼則像狗一樣坐在那裏,依舊盯著他。又過了很久,這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顯得很安閑、若無其事。屠夫乘機猛然跳起身來,用刀向狼的頭劈去,接連幾刀將狼劈死。剛準備離開這裏趕路,回頭看柴草堆的後麵,見先走了的那隻狼正在柴草堆那邊打洞,想從後麵鑽過來襲擊他。身子已經鑽進去一半,隻是屁股和尾巴還露在外麵。屠夫從後麵去砍斷了狼的腿,最後也將它砍死了。他這時才明白,原來前麵那隻狼假裝睡覺,是想以此來麻痹他。

狼確實是夠狡猾的了,然而頃刻之間兩隻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詭計再多,變化再巧,又有什麼用呢,隻不過給人們增添一些笑料罷了。

豚子食於死母

此典出自《莊子·德充符》。

孔子說:“我曾在去楚國的時候,在路上正巧遇見一群小豬在一頭死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便都驚慌失措地逃跑了。因為它們看到母豬不再用眼睛看它們了,不像一頭活豬的樣子了。小豬們愛它們的母親,不僅是愛母豬的形體,更主要的是愛充實於形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