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入吾彀中
彀:張滿弓。進到我的射程範圍裏了。比喻他人中了自己的圈套。
此典出自五代·南漢·王定保《唐摭言》。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暗地去視察禦史府(取試進士的地方),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這句話就是說:“天下的有為青年,都已進入了我的控製之中了!”
李世民是唐朝開國之君,不但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在用人方麵也善用權謀,否則,他也不會無意中說出“入吾彀中”那樣的話來。
唐太宗此話是網羅人才的意思,作為成語,後來意思有了變化。
三寸不爛之舌
形容一個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辯。
此典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國時期,秦軍進攻趙國,包圍了都城邯鄲,形勢對趙國非常不利。趙國的公子平原君趙勝匆忙趕到楚國,請求派兵援救,但楚王不答應。在平原君的隨從裏,有一個人名叫毛遂的,自告奮勇去勸諫楚王。毛遂能說會道,向楚王陳明利害,終於使楚王答應派兵,並當場簽訂了盟約。平原君很高興,連聲誇獎毛遂:“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後人把“三寸之舌”演化成“三寸不爛之舌”。
三虱相訟
“三虱相訟”這一典故說明一切寄生蟲,既相互爭搶又相互依存的本性。
此典出自《韓非子》。
一天,三隻虱子在一頭肥豬身上,相互爭吵起來。
這時,又有一隻虱子經過這裏,見它們爭吵不休,就問它們:“你們為什麼爭吵呢?”
三個虱子回答說:“為了爭奪豬身上最肥美的地方。”
那隻虱子聽了,說:“難道你們不擔心臘祭的時日就要到了嗎?到時候,茅草一燒,這頭豬便要被殺掉煮熟成為祭品,你們不抓緊時間吮吸它的鮮血,還爭吵什麼呢?”
三隻虱子一聽,如夢初醒。於是,它們就停止爭吵,擠在一起拚命吮吸著豬血。
山木與雁
此典出自《莊子·山木》。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伐木人站在它的旁邊卻並不想砍它。問其中的原因,伐木人回答說:“它雖然高大茂盛,但並沒有什麼用。”莊子感慨說:“這棵樹因為沒有什麼用處而得以享盡它的自然壽命。”
莊子從山上下來,住宿在一位老朋友的家裏。老朋友非常高興,讓他的小兒子去殺鵝款待莊子。老朋友的小兒子問:“有一隻鵝會叫,另一隻鵝不會叫,請問殺哪一隻呢?”這位老朋友說:“殺不會叫的那一隻。”
傷仲永
此典出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人,家裏世世代代都是種田的。方仲永五歲時,還未嚐見到紙墨筆硯之類的文具。有一天,他突然哭著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感到很奇怪,便從鄰居家借來給了他。他馬上書寫了一首四言詩,並且自己還定了個題目。這首詩是以奉養父母、家庭和睦為主題,並很快被同鄉的讀書人傳閱了一遍。自此以後,指定事物要他寫首詩,他可立刻寫成,而且那文采、立意都是相當不錯的。同縣的人都把他看作奇才,漸漸地,人們也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來招待,有的人還拿出錢幣來接濟他們。他父親覺得這樣有利可圖,便每天牽著方仲永遍訪同縣之人,不再讓他學習。我聽說方仲永的事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父親回到家鄉,在舅父的家中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再叫他做詩,但做出的詩與以前的名聲很不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家,又到舅父家中,問起此事,眾人都說:“方仲永的才智已經消失了,與眾人已差不多了。”
我認為:方仲永的才智、悟性,是先天就有的。他從先天獲得的東西,比起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些。他最終變成了一個普通人,則是因為他後來得到的東西太少了。像仲永這種人,從先天獲得的東西如此之多,也如此之聰慧,但後天缺乏應有的培養,尚且成了一個普通人,那麼,現在那些天賦差,本就是普通智力的人,如果不注重後天的學習,難道能趕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嗎?
師曠勸學
此典出自劉向《說苑·建本》。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現年七十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就是晚了點!”
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照明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人臣的隨便與國君開玩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