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說:“我這個瞎子大臣怎麼敢與國君開玩笑呢?我聽說,年少時而好學習,就如早晨初出的朝陽;壯年而好學,就像升入中天的陽光;老年而好學,又有如點燃蠟燭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不是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得多嗎?”
晉平公說:“很對!”
詩人無恥
這則典故表現了追求功名利祿文人心理。
此典出自《七修類稿》。
最近看見金華的一位朋友,經常遊食在四方,以賣詩文為名,而他真實的意圖卻是想借此求請高官顯貴。他有一顆私人印章,上麵刻的文字是:“芙蓉山頂,一片白雲。”他自比清高竟達到了這種地步。
友人商履之嘲笑他說:“這片雲彩天天飛到官府的廳堂上!”
聽到這句話的人都忍俊不禁。
十羊九牧
九個人牧十隻羊,浪費人力。原比喻官多民少,後用於比喻使令不一,無所適從。
此典出自唐·魏征等《隋書·楊尚希傳》。
南北朝時北周的楊尚希,在曆明帝、武帝、宣帝三朝為官,長期擔任要職。
隋文帝滅掉北周取代政權後,楊尚希對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殫精竭慮。隋文帝將一切恢複漢製,完全改變北周鮮卑族政權的統治辦法,以適應廣大漢人的願望。其中有一項是重新劃分行政區域,設立州郡。
但是,隋朝設立的州郡數目比秦漢時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圓還不到100裏,就設幾個縣,不滿1000戶人家的一塊小地方,卻要分屬兩個郡來管轄。這樣,官府機構當然也相應增多,官員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種州郡製度也名目繁多,這簡直使國家不勝負擔。
楊尚希對這種情況深為憂慮,向隋文帝報告了自己的意見:“這種州郡過多的情況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沒有必要。當務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來,閑置的州郡撤並掉。這樣對國家來說,地域、人口還是這麼多,每年的租調、糧食、布匹等項收入,不會減少,而開支卻可以大大節省。並且還可以把能派上用場的賢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辦事效率也會明顯提高。”隋文帝於是按照楊尚希的建議,撤銷、歸並了許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食菌得仙
此典出自劉基《鬱離子·采山得菌》。
廣東有個人在山上采集到一個蘑菇,那蘑菇大得能夠裝滿箱子,它的葉子有九層,它的顏色像金子,光芒四射。帶著蘑菇回到家裏,他對妻子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靈芝,吃了它可以成仙。我聽說成仙要有緣分,老天爺從來不隨便把靈芝賜給一般人的。人家求都得不到,我卻得到了,我就要成仙了。”於是那人沐浴更衣,齋戒三天把蘑菇煮熟了吃,剛吞下去就死了。他兒子見到父親的屍體說:“我聽說成了仙的人一定要蛻去自己的軀體。人們被自己的血肉之軀所拖累,所以不能成仙。現在我父親蛻除了軀體成了仙,這不是死。”於是吃剩下來的蘑菇,又死了。就這樣這一家人都因吃所謂的“靈芝”死掉了。
蜀鄙二僧
此典出自彭端淑《白鶴堂詩文集·為學一首示子侄》。
在四川的偏僻地方,住著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有一天,窮和尚找到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
富和尚問窮和尚:“你依靠什麼到那麼遙遠的地方去呢?”
窮和尚回答:“我有一個盛水的瓶子和一隻吃飯的碗就足夠了。”
富和尚又說:“我好多年來,想租一條船到南海去,可至今仍沒能實現。你這樣貧窮,依靠什麼去呢?”
過了一年後,那個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並將去南海的經曆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聽了,感到很羞慚。
西蜀與南海之間的距離,有好幾千裏,富和尚不能去,而窮和尚卻去了。
束氏狸酹
這則寓言說明在舒適安逸的生活中久之往往忘記了求生的本領。
此典出自《龍門子凝道記》。
衛國有個姓束的人,他對世間的東西都不喜好,就是喜歡養貓。貓,是捕老鼠的動物,他養了一百多隻貓,家裏周圍所有的老鼠都被捕完了。貓沒有東西可吃了,餓得整天嚎叫,束氏隻好每天到市上買肉給它們吃。貓生了兒子又生了孫子,因為經常吃肉的緣故,竟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老鼠,隻知道餓了就叫,一叫就能得到肉吃,吃完了肉就安閑舒適地到處閑逛,非常歡欣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