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小時了了
小時候聰敏,長大後未必有成就。
此典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孔融傳》。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才子,他從小就聰明絕頂,能言善辨。他隨父在洛陽時才10歲,當地有個叫李元禮的名士,孔融很仰慕他,就去拜訪。看門的因他隻是小孩就不予理睬,也不通報。孔融說:“我是你家主人的親戚,你這樣對我,看我讓你主人怎麼收拾你。”那人見他大模大樣,一本正經,哪還敢怠慢,急忙很客氣地請他進去。
李元禮見了孔融,並不相識,就問孔融:“你和我有什麼親緣呀?”孔融就將自己的老祖宗孔丘搬了出來,與李元禮的祖先老子李聃拉上了關係。原來。孔子和老子在幾百年前是有過交往的,這與親戚關係又有什麼不同呢?李元禮聽了這孩子一番振振有詞的話,不由得點頭稱是。
不一會兒,有位叫陳韙的大官也來李府拜訪。眾人就把剛才發生的事講給他聽。陳韙是個很傲慢的人,便瞥了一眼孔融,見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小毛孩,便嘲笑地對孔融說:“小時候聰明懂事,長大了未必能做出什麼大事來(小時了了)。”
旁人聽了,對他這種態度很不滿意,李元禮也在皺眉。孔融聽了倒一點不惱怒,隻冷冷地回答他說:“照您的意思說來,那麼您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吧?”
陳韙無言以對,又不能否認自己小時候聰明,但承認就證明自己也做不成大事,一時很尷尬,眾人齊聲讚歎孔融回答得好,而李元禮也從此更器重孔融了。
小題大作
很小的事情卻大動周折,比喻把小事當做大事處理。
此典出自漢·劉向《戰國策·趙策》。
趙國的孝成王,誰都知道他是個很不成器的君主。他貪圖小利而不計大害,遇到重要事情卻偏偏獨斷專行,尤其聽不得正確意見。每逢大事需要決斷,當正確與錯誤兩種意見同時擺在他麵前要他選擇時,他都能毫不費力、十分堅定地選擇錯誤意見。遠的不說,就說他接受韓國的十六座城池,任命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卻使趙國蒙受了致命的打擊。在這些事發生之前,他還幹過一件蠢事。
有一年,燕國與趙國發生領土糾紛,燕一怒之下任命高陽軍為統帥,率大軍十萬進攻趙國。孝成王聽到軍報立刻嚇得六神無主,他甚至認定趙國的將領都沒能力與燕軍對抗。他自己決定派人到齊國,聘請齊國大將田單出任趙國統帥與燕軍作戰。
趙國的使者到了齊國,向齊王說明來意。
齊王心想,這次可不能便宜了趙國,就對使者說:“可以讓田單幫助你們,但你們必須把濟水以東的三座城池和高唐平原一帶的五十七座城邑、集市全部奉贈齊國。”
使者不敢擅作主張,隻好返回向孝成王請示。孝成王也覺得齊國的要價太高,但擔心拒絕了,燕國會把趙國滅亡,想了想,最後痛下決心,答應了齊國的苛刻條件。
他的這種荒唐決定引起了朝堂上下的巨大震動。誰也弄不清成王到底在發什麼神經,紛紛在私下議論不休。
最為不滿的是老臣馬服君趙奢,但他也不敢公開反對,隻好找相國平原君大發牢騷說:“我們趙國並不是沒有能夠統兵禦敵的大將。為了聘請田單,居然一下子割讓五十餘座城池,不是太小題大作了嗎?要知道,五十座城池來之不易,守之艱難,那可是用成千上萬將士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怎麼竟如此輕率地拱手讓給齊國呢?”
平原君卻勸慰說:“這是已經決定了的事情,何必再談呢?”
趙奢氣憤地說:“趙國兵強將勇,能征善戰者不下萬人。如讓我為大將率兵迎敵,不出百天就能把燕軍全部肅清。田單算個什麼東西!他如果無能,一定會敗給燕國;真的有本事也不會為趙國出力。用田單有害無利,道理明擺著,國君怎麼會看不透呢?”
趙奢見平原君態度冷漠,隻好歎口氣走了。
心不在馬
此典出自《韓非子·喻老》。
趙襄子向王子期學習馭馬駕車,不久就和王子期駕車競賽,趙襄子換了三匹馬,三次都比輸了。
趙襄子說:“你沒有把駕車的技巧全教給我,所以我三次都落後於你。”
王子期回答說:“我的技巧已全教給您了,您運用卻不恰當。大凡駕車最重要的,是要讓馬的身體安於駕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馬身上,此後才能加速快跑,到達遠方。現在您駕車,落後一點就一心想趕上我,跑在我前麵又怕我追上來。但駕車在一條路上賽跑,不是跑在前麵就是落在後頭,但您卻把心思全用在了是否能比贏我上了,還有什麼心思去馭馬呢?這就是您為什麼三次都輸掉的原因。”
徐福求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