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3 / 3)

在我所讀到的反映特區生活的作品中,像朱崇山的《流動的霧》如此熱情地展示現代情愛觀的萌動與生長,還屬少見。這個創作實績又一次兆示我們:廣東作家立足於得風氣之先的這塊文明土地上,就可以在全國百花園中,開墾出一片文學的新地。

《流動的霧》令人欣賞之處,正在於提供了現代倫理觀變動的美學風範。

寫改革的作品,自《喬廠長上任記》之後,許多作品仍脫不了“喬廠長”的模式;後來,又進一步演化出改革加愛情的新模式。《流動的霧》仍然沒有完全脫去這種模式的痕跡,但它畢竟有了新的創造意識。這自然得益於它的敘述結構。在敘事上,橫向切割,時空交錯,跳躍性大,人物之間的對話,拉開了空間的距離,轉換延伸遊移不定,呈現一種開放性,又有某種整體感,空間感,洋溢著現代氣息、審美情趣,是一種濃縮型的長篇寫法。其次,得益於它的倫理線索獨立性的展示,沒有將改革中發生的矛盾糾葛作為它均衡性、對稱性的描寫;再次,在現代情愛的萌動中,還有一個多變的、多角度的、多元的改革的生活場景,雖然,它不直接構成現代性愛變動的全部背景,但其間不乏某種邏輯聯係線索。這是一種雙重主題開掘與交錯的藝術構想。

似乎,《流動的霧》在展示代表曆史意向的力和反曆史意向的力的諸種合力作用時,缺乏更為明朗的意識涵蓋。這樣,它在揭示特區矛盾時容易顯出一種複雜、豐富的原生相,但在給予讀者的審美指向、道德指向、曆史指向方麵,又呈現一種模糊性、朦朧感。

作品中真正構成事件的,隻有方芳子與林明引進光纖導新技術,在南市設光纜廠,以及林向宇在他的凱迪貿易公司試圖實行CID模式的管理。作家對這兩個事件作了淡化的藝術處理,不正麵描述。但由此引起的經濟改革“苦悶期”的衝擊波,波及層麵卻很廣,也有一定的深度。遠至北京的王穎父親為代表的那個高幹層,還有僻遠的浙東魯鎮,改革中出現反複的信息,都有反饋。近至主管南市經濟的副市長苗之康、林向宇公司的襄理周明,這些一向靜觀時局,熟諳人際學和權術的人,也終於披掛上陣。苗之康善於在人際關係網絡尋找平衡,相信各種關係形成神秘的重量的作用,但在他感知林明可能陷入囹圄時,便添加一分壓力。後來情況有變,他又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苗之康還是那個苗之康,曆史任何巨大的或微小的變動,他的利益絲毫也不會受到損害。而周明竟取而代之,坐上了林向宇經理的寶座。從審美的角度看,這兩個人物都寫得含而不露,尤其是周明由抑而揚的出其不意的變化,更將這場大改革背景下人物內心的隱秘巧妙地裸露了出來。

經濟改革“苦悶期”的衝擊波,也將牽連到事件的主角及其內部。林明是南市開拓性的顯赫人物。但他對陷入臨界點的痛苦,始終懷有一種“中箭落馬”的怨憤。方芳子是一個有地球村意識的女強人,她甚至宣稱要從宏觀上用全人類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來武裝自己,武裝自己的事業。然而,臨界點的痛苦也滲入到她個人的愛情生活中。她實踐愛情與婚姻分離的信條,又無法擺脫離開了婚姻的愛的孤獨感。不過,林明與方芳子在整個心態上仍對自己追尋的事業懷有一種自信。林明的妻子、曆史學副教授陳果千,卻用“人性惡”來解釋曆史,解釋苦悶期的必然,而得出人生“難得糊塗”的慨歎。伍大左這本“文史活字典”,則縱論曆史,以史論今,給林明和陳果千以開導。

與同類題材相比,《流動的霧》寫改革、開放及其苦悶期的這部分生活內容,在文學觀念上不能說有太大的突破,相形於現代倫理道德觀的展示,更顯其捉襟見肘。把握某些生活現象時流露出來的偏激觀點,並不完全顯示作家思想的鋒芒。但作品中有的人物,如方芳子、陳果千、文潔玲、楊萌等已經顯示了“苦悶期”性格、心理、意識、觀念的某些獨特光彩。如果作家的主體意識更明確,使這些放射性的描寫在單一或多元的視角上適當集束,這部作品的內聚力會更深沉,衝擊力會更強烈。方芳子是小說中性格最具特性的一個人物,觀念開放又有哲學的思辨性,她對特區生活有其特有的觀察視角。陳果千則是站在曆史學家的角度來觀察特區生活的流向的。鄉村姑娘、後來的公關小姐文潔玲,力圖適應曆史的需要,超越自己的文化背景,鑄造一種既區別於王穎,又不完全同於楊蔭的新型性格。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城鄉交叉地帶的文化,傳統文明與現代都市文明的滲透與反差,而文潔玲正是在這種尚未完成的文化背景的轉變中,隱約感到生活和觀念的一些奇異變化的。楊萌在遭受初戀的不幸後,最後並未返歸魯鎮,而繼續留在特區,也反映現代都市文明對這位小鎮姑娘強勁的吸引力。如果作家緊緊把握住各類人物觀察特區生活和觀念流動的特定的位置、文化結構、心態,那將會譜寫一曲不同凡響的特區之歌。

我們期待著作家朱崇山反映特區生活新的力作的問世。

新時期的中國長篇小說,大體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新時期的最初幾年,出現了一批曆史小說,作家對曆史的幽憤與反思,借助古代魂靈予以顯現,現實主義的文學觀念也有某些突破。與此同時,舊的文學思潮、模式,仍在影響著長篇小說創作。致使一些著名作家在重新審視生活和藝術時,不幸誤入歧途。八十年代的前幾年,長篇小說創作在探索近距離地反映現實生活方麵卓有成效。近一兩年的長篇小說創作,在多經緯、多維度地駕馭曆史與現實,創造更博大的藝術空間,涵蓋更寬廣的生活麵,作出了新的努力。

廣東的長篇小說,整體水平正在向全國長篇小說創作發展的第二階段靠攏,極少數作家,如楊幹華已經站在了全國長篇小說創作第三階段的起始點上。廣東的長篇小說創作,倘能繼承和突破嶺南文學傳統,加強大文化意識與當代意識上張揚自我,一定會再開全國文氣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