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1 / 3)

謝望新選擇這個老故事模式肯定意識到或者說有勇氣很願意承擔寫作上的一些風險。一是題材的風險。在我們這個時代,把愛情故事寫得這樣老派可能是思想藝術上的失敗。愛情小說的讀者多為當代青年,他們會接受會認可這樣非無厘頭的、折磨死人的故事嗎?二是主題上的風險。中國理性主義愛情小說的成功都源於革命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裏,人性的解放與自由的批判現實主義通常會被文學強調到時代精神道德的高度。我們從丁玲、巴金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時代的精神風貌。而在一個更傾向選擇改良,更傾向放棄革命的時代,理性主義愛情小說的主題內涵會不會也在進行根本性的調整,還會不會有社會文化選擇產生共識,和讀者產生共鳴。說實話,我們這些評論家心裏也是沒有底的。我們需要有個作家有一部作品投石問路,檢驗社會文化的思想特質,哪怕冒著失敗的風險。這部作品就是《中國式燃燒》。

事實上,謝望新並不是一種盲目的衝動,也不是非要像九斤老太那樣讓今天的讀者接受一個老派故事。在消費和流行的年代,願意承擔風險講述這樣的小說故事,作家顯然有自己更為深層的思考。不過,作家的思考卻是通過敘事技巧的變化來實現的。這一點,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寫作上的智慧。小說成功地選擇了當代社會新的表達模式——手機寫作來作為小說的基本敘事方式,展開故事的時空與節奏,從而有可能融進當代文化內涵,把一個老派故事消解成當代讀者可以接受的新的解讀信息。這個嚐試我們也許還不能說有多麼重大的藝術創新,但可以說相當大膽巧妙。

在這部小說裏,男女主人公故事的結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愛的過程與細節,見出人物品質精神性格。我們肯定注意到,用發短信的方式,的確有效省略了以往這個類型故事必不可少的傳統描寫過程,還能快速簡潔立體地推進故事情節的進程,同時,還能在小說時空關係發生重大調整中保持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經典性。這個發現,為老派愛情故事讓當代讀者自然接受打下紮實的閱讀基礎。盡管這時空跳躍跨度較大,由於小說的經典性沒有被破壞,我們就能順利清晰地地看到婚外戀過程中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和現實矛盾,從而看到男女主人公真誠天真執著以及在令人同情的悲劇性結局中閃耀著的人性光輝。作品主題顯然在承繼傳統理性主義愛情小說的社會道德批判理念的同時,希望也能注入當代人關於愛情的新的思考。讓這個在每一個時代都會不斷重現的婚外戀故事出現新意的機會。

如果說,以往的理性愛情小說對壓抑人性的封建時代的文化反抗的話,那麼,謝望新的小說則是對商業消費時代愛情被異化被扭曲的思想挑戰,對這個時代人性複歸的呼喚。男主人公是一個作家,女主人公是一個商人。他們都有一個不幸的婚姻,也因此渴望有真正的愛情。本來是人性的美好正常需求,但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裏,卻成了一種另類,無法成活。他們倆的感情進行不下去了,隻好選擇了分離。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們的愛情在今天,對傳統道德的威脅並不大。在一個現代社會裏,盡管人們並不支持婚外戀,但接受婚外戀現實的程度在明顯提高,對家庭的解體或重新組合有更多的理解與寬容。這是社會在進步的表現。就是在這樣的文化生態環境裏,他們的愛情還是失敗了。如果他們選擇了偷情,還能生存下去,但他們選擇了真正的愛,就注定要失敗。他們沒有敗給道德,但敗給了商業社會。他們陷入了女主人公老公的陰謀圈套裏。在強大的商業陰謀麵前,有幾分天真的冒傻氣的他們隻有受控製的份,沒有反抗的力量。也許,這個故事結構內涵社會批判的力度不如過去的作品,但作者要探討的其實並不在愛情本身,而更深層的思想是探討知識分子思想情懷在這個時代的困惑與迷茫。當男女主人公的關係實際上被商業陰謀肢解後,人們便會問,中國的精英階層原來是這樣脆弱嗎,那樣經不起打擊嗎。明明是一種信誓旦旦的理想,卻能夠一下子就瓦解,隻留下深深的人性傷痕與傷感。我們會發現,這種建立在知識分子無根的觀念上的理性主義愛情,其實注定在任何時代都會是悲劇性的。由此,小說主題升華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內容——中國的知識分子永遠是一個軟弱讓人同情的階層。

把這樣一部激情的小說讀得這樣惆悵,的確出乎意外。小說把這種情感經曆說成是“中國式”的,我不敢完全苟同。我以為,這也是全球性的情感困惑與危機。別以為外國人的愛情就會更高貴,更有情調,好像人人都是廊橋遺夢。外國人也是飲食男女,也是世俗之人。說不定,他們還有我們男女主人公那種境界呢。[3]文學評論·在局限中展示人情感燃燒的溫度在局限中展示人情感燃燒的溫度李炳銀我最初接到謝望新的這部《中國式燃燒》時,看見作品標明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手機短信日記體長篇愛情小說”,盡管和望新先生是二十幾年的老朋友,我還是對其未多重視。我是一個對技術比較遲鈍的人,對於網絡文學也陌生,也從未在手機上讀過小說。我自以為,手機短信,簡單地溝通聯係,是方便快捷的好方式。但要用這樣的方式寫小說,還是長篇小說,就有些勉為其難了。這樣的事若不是刻意為之,就一定是形式大於內容,是不可能獲取理想的效果的。我知道,謝望新在幾年前曾大力提倡“手機小說”,好像還開展了相關的評獎活動,但後來也沒有見到有什麼大的動靜。所以,對謝望新作為一個著名的評論家玩“手機小說”,我就缺少很好的接受準備。

在認真地閱讀了謝望新的這部《中國式燃燒》後,真的有了些驚詫和欣喜。本來在我看來不可能的事情,謝望新竟然就比較成功地幹成了。將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這不僅是謝望新高興的事,也應該是我們大家和文學界的一件愉快的事。中國人有創世界第一的強烈欲望和習慣,但在不少時候是令人厭煩的。但我認為,謝望新的這個創第一的努力和實踐應該讚賞。這種積極伴隨新的科技傳達方式尋求小說新形式新變化的行為是嚴肅而認真的,是一種有益的寫作嚐試和探求。

謝望新小說的構成,使我想到了話劇裏的語言敘述情形,大量精短的對話推進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展示人物性格;還想起了很多漂亮的沙雕作品。沙子是零散的,是沒有表現力的。但是,經過沙雕藝術家的堆積整理表現之後,就都有了藝術的內涵和生命。這部《中國式燃燒》也是這樣,一個手機短信的包容是有限的。但在作家的能動操控下,這無數短小的信息,就如同水滴彙成溪流,彙成大河一樣的風生水起,有了氣勢和風采,有了自己的個性和內容。《中國式燃燒》是對兩個男女之間一段私密感情生活的透露描寫,作家稱其為“愛情”小說。如果不計作品這種強烈的形式表現的話,我以為這樣的男女愛情生活在不少的小說作品中是有很多不同表現的。重要的在於,這部小說,通過一個個簡短的信息,竟然比較係統和相對完整地描述了“大智慧”和“小妻子”這兩個男女在婚姻愛情生活中不幸與幸的經曆,表現了他們在相互理解、同情、悲憫和需求的精神情感聯係與交融中的追求及燃燒情形。這樣看似一見鍾情的階段性感情“燃燒”,是很有其個性內容和溫度,具有人性和情感的密度。兩位男女在鳳凰小屋,甜蜜的“燃燒”,在一次次的離別中“燃燒”。既在“燃燒”中表現了各自在婚姻方麵的困窘,也“燃燒”出對於理想感情的大膽追求。所以,作為一個愛情故事,也不無精彩。正是有這樣的故事,使得這部小說,堅實了自己的閱讀基礎。

謝望新畢竟是一位對於文學有感知的作家,他知道,僅有故事並不能夠完全實現文學的表達。所以,他在這樣幾乎是很難作係統敘述的作品中,還是用心地結合社會生活環境,人情關係和不同的景物,精短地表達了自己的真誠感受和認識,使作品有了一種“大智慧”的質感,不像有些情愛小說那樣,雖然卿卿我我,糾纏無隙,但卻總透著膚淺和蒼白。《中國式燃燒》在表現人的社會感受,精神情感感受的過程中,對於社會人生的理解,對於婚姻情愛的見識,對於友誼和感情的堅守,乃至對於自然、文化、道德的感悟等內容表達,都是具有個性和見識深度的。雖然這其中有不少和現實的衝突,是一種理想的精神表現,但能夠具有這樣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道德自覺,也許是一種成熟和理智的表現。作為小說,也算為讀者提供了某些有益的思考。

雖然作家在表現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努力地設法改變“短信”你來我往可能帶來的敘述零亂、呆滯局麵,但是,這樣的敘述方式還是不能夠徹底改變它無法深入係統和充分地表現對象的局限性。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作家和讀者都時時能夠感覺到形式對於自己的幹涉左右。另外,長篇小說曆來是要承擔厚重宏大的社會曆史敘事的平台,這樣的方式是否能夠很好地實現這樣的敘事,還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夠得到證明。在我看來,這樣的形式也許對於詩歌或散文創作更加適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