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文學評論家謝望新最新作品《中國式燃燒》的開篇。看似冷靜的敘述下蘊含著激情澎湃的心靈告白,509天,從相識到相知相戀到無奈分手,五千多條關於生命與愛的短信完整記錄,締造了文學創作的一項新記錄:中國乃至世界上首部日記體手機短信長篇愛情小說。在2009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中國式燃燒》成為全場焦點之一,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2009年1月,該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正式推出,旋即產生連鎖效應,新浪網讀書頻道提供在線連載,廣州《信息時報》以“2個月連載”形式滿足讀者閱讀需要,國內一些選刊諸如《中華文學選刊》以摘要選載彰顯其文學價值。
手機短信與長篇小說,文學評論家與小說處女作,彼此之間看似完全不搭界,但正是這種奇妙的結合產生了獨特的藝術之美。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廖紅球把《中國式燃燒》的問世看作改革開放三十年廣東文學創新的一個典型,他表示,讚賞這種以手機短信充當文學載體的突破性勇氣和創造性貢獻,並支持以此為代表的多種形式的文學載體、文學文本和文學樣式的革命。著名評論家賀紹俊認為,《中國式燃燒》在敘述方式上進行了徹底的顛覆,完全以一種手機短信式的思維方式進行構思,發明了一種“手機短信”式的敘述方式來講述故事。其特別意義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借助新的敘述方式來保護主題內涵不走失的成功樣板。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柳毅傳書”,它在虛擬的世界裏充分傳遞著愛情的高貴和神聖。徐肖楠也認為,《中國式燃燒》從頭至尾都以兩個人的短信形成,這樣的敘事所形成的生活世界,極具個人生活風格,顯然加深了私人空間的隱秘意味。但作品不給人以窺探隱私、展露畸情的感受,主人公之間的交流多是富於人性感受的相互關心、體貼、理解和尊重,沒有流行婚戀故事中幾段婚姻、幾個角色相互的糾纏,沒有吵鬧爭打,沒有利益謀算,沒有獵奇鬥豔,敘事隻用兩個人的短信形式,故事與情感隻保持在兩個人之間。這種單純的敘事由於缺乏更多的情節空間而具有敘事難度,卻也打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情感空間和心靈空間。
可以說,新世紀以來,謝望新在文學創作上的每一次變軌、轉軌,無不出人意表,然而又分明出手不凡。在推出這部長篇小說之前,作為評論家的他剛剛獲得第三屆冰心散文獎,得獎作品是2006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珍藏起一個名字:母親》。他把人生曆經磨難後對親情、友情及良知的永恒回憶與銘記,訴諸筆端。樸素,真實,血緣親情,美麗女性,滄桑感,曆練美,構成了這部散文集獨有的文字風貌。該散文集中的係列散文《寒冷春天裏的女人們》被《羊城晚報》連載,以及其他散文先後分別被《新華文摘》、《中華文學選刊》、《散文選刊》、《家庭》等雜誌選載,在文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女作家徯晗說:“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對親情的感人描述,還看到了一群形態各異的美麗女性形象,她們都出現在作者一生的各個時期,不同程度地影響和改變著作者的內心情愫與行為方式,但對善與美的追求和書寫卻是不變的,並始終貫穿於作者跌宕起伏的一生。”而暢銷報紙連載散文作品而非更有噱頭的通俗小說、熱門報告文學、人物傳記等,這在廣東報界也並不多見。
回溯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作為文學評論家的謝望新,其身份標簽是廣東省廣播電影電視廳副廳長兼廣東電視台台長。他作為主要策劃之一,與團隊相繼推出電視連續劇《情滿珠江》、《英雄無悔》、《和平年代》等,迎來了“廣派”電視劇的成功與輝煌,被視為打造了中國影視界的一個“哥德巴赫猜想”,為廣東改革開放製造了一張又一張文化名片。其中,《情滿珠江》於1994年4月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段播出,收視達4億人次,獲中宣部第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第十四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一等獎,創造了中國電視劇曆史上獲獎項目最多的紀錄。《英雄無悔》通過公安部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綜合治理問題,反映廣東改革開放後各個領域包括觀念形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的理想,表現嶺南警世文化精神。《和平年代》以一支特種作戰部隊的組建、成長、壯大、最後發展成為進駐香港特區的象征主權的部隊為主要線索,通過一批背著戰火硝煙走進和平年代,來到經濟特區,麵對全新情況的軍人的變化,全景式地再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十五年來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展現新形勢下的新型軍民關係。這些作品在探索電視劇的當代性與藝術性,教育性與可視性關係上,找到一個很好的結合點,為通俗劇表現主旋律、反映時代精神、塑造時代新人的形象作出了有益的嚐試。在從事電視傳媒工作期間,他的論文《自信與胸襟——對實踐“主旋律與多樣化”的理解》獲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論文一等獎、《中國大陸電視改革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獲第二屆廣東省優秀新聞學術論文獎,《更新觀念、以變應變,從市場悟新時期宣傳工作的新思路》獲首屆“南方杯”電視學術論文一等獎,以及廣東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等。對於敢為人先,廣東人不說“第一個吃螃蟹”,而是“飲頭啖湯”,僅從這些論文的題目中就能感受到那種新鮮、新意和吸引力。
而把曆史的鏡頭推回上世紀八十年代,謝望新在文學評論的“大本營”早已是鋒芒畢露,決不因循守舊,獲得文學評論界“北謝南謝”的美譽。清代葉燮談及寫作曾講:“人未曾言之,而我始言之,後人不知言之,而我能開發言之。”以此來概括謝望新的文學評論,也是不為過的,他的批評激情地追求一種理想主義,所有評論的巧妙分析、精心研究、努力挖掘都帶著激情的精致和理想主義的奧妙。初期,他與同行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對當時比較活躍的廣東本土作家的創作評述,合著了一本評論集。中期後,他將評論視野擴展到全國,密切關注新時期文學動向,站在文壇製高點上發言,影響廣泛,連續出版了自己的三部文學評論集。1983年,他在廣東評論界提出“走出五嶺山脈”的文學口號,即廣東文學創作必須要放在中國文學的視野裏觀察,廣東的文學作品和作家應該有更多能走進全國優秀行列的大作品,體現經典性。1989年,他又提出建立“廣派文學批評”的口號,並以自身的文學實踐,證明廣派文學批評的建構實力和實現的可能性,彰顯了廣東政治經濟文化的原在性。之後,於2007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上、下冊《謝望新文學評論選》。時過境遷,將他當年的評論與今天一些粗製濫造、假大虛空的批評相比,仍然能夠看出他追求經典批評的努力與成果。
可以說,創新、創意是謝望新文藝創作的重要關鍵詞,而在其文學活動中創新、創意同樣是一脈相承。1999年3月至今,他分別擔任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和副主席。在此期間,他和作協領導班子銳意創新,開展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在國內率先改革“作家專業製”為“作家簽約製”,率先試點實施重點文學創作扶持資金,全麵鋪開全省會員(不包括公務員)文學創作職稱改革工作,設立廣東詩歌節,連續召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廣東文學創作研討會”、“發展先進文化與廣東小說創作理論研討會”、“科學發展觀與廣東文學創作理論研討會”以及“名刊、名社、名編”首屆筆會等品牌研討會,舉辦“廣東省文學大賽”,組織召開建國以來首辦的全省縣(市)文學創作座談會、廣東省鎮級文學創作座談會,恢複停辦十餘年的廣東文學講習所並任所長,並長期出任《作品》雜誌主編等,均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