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2 / 3)

父親,您的兒子來拜祭您了,來給您請罪了。您還有人世間的怨尤和掛牽,您就不能安息。兒子請求您寬恕,請求您放下心事,就是請求您安息。

如果沒有那一次的信息轉達,您就不會大病一場,喜極而悲,您也許能平靜平淡走到生命的盡頭。對兒子的想念,隨著歲月的遷移,可能最終成為一個空洞的符號,變得不特別重要;或者掩埋起一段感情,誰也不去觸摸,變得更深沉深厚。

父親,我理解您:兒子忽然失而複得,而且長大成人,受過高等教育,還有一份好職業。並且,最重要的是您親生的兒子,您的恣意汪洋的精血的結晶。您怎能不像您年輕時追求母親,創造一個新生命那般血氣方剛,那般激情澎湃,那在長久的死寂之後來一次火山般的爆發?但兒子最終讓您失望了,讓您幹涸了那顆潮濕的心。

命運如此冷冰冰輪回,因果如此冷冰冰複始,您曾給了妻子和兒子一個坎坷,幾十年後,兒子回報給您的是一個更大不幸的致命坎坷!

好想叫一聲“父親”。父親,我沒能當著活生生的您麵叫一聲“父親”。父親,我終於來了,來到您的墳前,盡管這麼遲,這麼倉促,這樣隱姓埋名。但自從知道世上還有父親您,我就從來沒有根絕過對您的思念啊。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父子最後相見是在您的墳墓前!

讀到這段話,我不禁怦然心動,作者通過內心獨白,透過親情的苦悶和焦慮,去思考與批判現實,關懷人生,對人性的弱點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鞭撻,對自我缺失也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人想到盧梭的《懺悔錄》。謝望新的反省與懺悔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便賦予了散文深刻豐富的內涵。從這裏,我們讀到了作者的自責,也讀到了他的苦痛,作者在這裏和普通人一樣,也有著人性的弱點,有著尋常人所不可避免的無奈、過失和煩惱。質樸真誠的傾訴,體現了他誠實的品質。在散文的篇末,作家表達了他的見解和感悟:

父親母親雙親齊全的家庭,孩子是幸福的。父母親一定要負責任地共同承擔責任。

單親家庭,可能是不完整的。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一方,永遠記住您是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您在單親責任的位置上必須合格和優秀。

即使那些因隱私、隱秘的原因,障礙了親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相認和養育之責,那也必須在心靈上牽掛兒女,用圓夢來救贖。在有了相認或團聚的可能之後,則要報償無比巨大的厚愛。

生活在世上的每個孩子,有權利享受父愛、母愛,父母共同之愛。

這段文字質樸無華,但看似平常卻奇崛,這是一個曆經滄桑的中年人的悔恨和感慨,更可貴的是他能由自身的不幸升華為關注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孩子享受父愛和母愛的權利,正如雷達所說的“以一己的虧欠和缺憾,念及到普天下失去保護的孩子,不失為一種仁愛之心,足夠引起讀者共鳴。”謝望新以中年人的目光,回首過往,他充滿情感而又理智地書寫著,表達了他由己及人的具有普世意義的對殘缺人生的思考。從這些看似平靜的文字背後,我們可以感受他深埋內心深處的傷痛,但是他並沒有一味地誇大親情對人生的創傷,他更多則是去關注血肉親情對人心靈的撫慰和治愈,由此也形成了他散文獨特的精神特質,即悲憫和關懷。

二、情感的碎片:悲憫的血肉情懷

我們知道,相對於其他文體,散文顯得更為私人化和個性化,這使得它非常適合用來書寫個人經驗。麵臨新時期散文創作中存在的諸多弊端,謝望新以他的學者身份和詩人氣質,完美地融合激情和理性,使散文真正地深入現實生活,並且能夠通過個人的情感體驗和人生經驗,反映出蘊涵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謝望新的散文創作雖然談不上高產,但影響很大,曾榮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得益於他獨特的審美視點和抒情方式,使得他的散文擁有了更加深厚更加多元的情感內涵,這也是他的散文作品之所以動人的根本原因之一。

美學家蔡儀在分析抒情文學時說:“抒情文學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往往有主人公的個性特點,有他個人之處,否則這思想本身就是平庸的,沒有實在的意義。”傳統的親情散文,其敘述方式很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歌頌和鋪天蓋地的懷念中。而謝望新,卻堅持非虛構與內心真實的觀照方式,展開真切的個人情感的抒寫。他執著於抒發自己個性化的生命體驗,這一方麵使得散文的文體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張揚,顯得非常親切和自然。另一方麵,又因為親切和自然,作者的創作姿態便從傳統說教型向平等交流型轉變,使文本敘述更加自由和靈動。

坎坷的個人經曆,複雜的家族曆史,本來就是一個厚重的話題,麵對這些深刻的傷痛很多作家都諱莫如深,可是謝望新不僅去麵對了,還以直麵靈魂的勇氣書寫無遺。比如《珍藏起一個名字:母親》一文,作家用樸實真切的文字和紀實性的筆調,忠實地記錄了他母親坎坷的一生。於是,我們可以隱約地看到,在喧囂的塵世間,一個弱小的女性,也就是“我”的母親,是怎樣在命運的波濤裏痛苦掙紮。謝望新的母親,解放前,由於戰亂、流離、求生等種種原因,曾有過三次失敗的婚姻。嫁給謝望新的父親時是第二次,經曆了“兩個妻子同居一室,一個床上,一個地下”的“恥辱”,最後一次,在不得已的情景下,謝望新的母親拋兒棄女,隻身改嫁遠方。盡管母親複雜多變,但是本質上,母親仍然是一個寬容、善良的女性。作為兒子的“我”,回顧母親的一生時,早已淡化了她曾拋棄“我”的怨恨,取而代之的,是對她的理解和感恩。所以,在文章結尾,作者深情地寫道:

母親無奈地走了。無論哪一年,隻要可能,我都會跋涉長途,親自拜祭,或者在心中遙拜。珍藏起一個名字:母親。

麵對母親的死亡,作者心中湧現著無限的懷念和悲痛,作為一個成年人和一個被成功光環籠罩的文人,他並沒有回避這些情緒,而是真實地流露書寫。雖然隻是短短幾十字,可是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心中的留戀和傷感。母親無奈地走了,作者也隻能無奈地,把這個名字,永遠珍藏在心中。這種把個人體驗和生活經曆原原本本的真情敘述,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顯得真切而且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