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七章(3 / 3)

搞評論是件苦差事,難得《藝術長廊》以係列的形式推介廣東評論家。廣東評壇甚幸,廣東文壇甚幸![3]文學評論·點亮街燈的人點亮街燈的人林鳳走過深巷的黃昏,

我看到那個在朦朧中前行的人,

清瘦的麵容雕刻著生命的本真。

他摸索著點亮了一盞盞街燈又向遠方走去,

他的身後亮起了黎明的微笑……

——采訪題記

行前,有人對我說:電視台是咱們同行,謝望新是電視業大腕人物,恐怕采訪沒那麼容易吧?!可一向愛啃“硬骨頭”與相信“精誠所至”的我,還是義無返顧地敲響了台長謝望新的大門。

開門,引我入座,並為我沏好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的是一位異常和藹親切的中年男子。他清瘦的臉龐上架著一副精致的眼鏡,舉手投足之間揮灑著一種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儒雅風度,我們的談話開始後,我馬上感到這不僅是一次對廣東電視業革新之路的探討,更是一次至真的心靈的交流。

他的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見解、苦難的人生曆程以及他那母性般的摯愛胸懷,使我深深震撼。

江南:一個冬天裏的春天

“人固然應該生存,但為的是進化,也不妨受苦,但為的是解除將來的一切苦,更應該戰鬥,但為的是改革!”

——魯迅

1945年陰曆二月初二,江西省興國縣城北門外,一個竹樓間,一個孱弱的小生命來到了這個世界.一個有五四思想的女大學生為他取名鮑新生。一年後他隨生父返回江蘇省金壇縣高頭村。這個倔強的生命從生下來那一天起就接受了命運的挑戰,他就是謝望新。

謝望新的父母在他不滿兩周年時離異,之後過繼給大舅父,四歲時舅父患霍亂身亡,舅母出走。之後,他又由二舅父與外祖母(一個影響了他一生的善良而偉大的女性)接過去撫養。外祖母給了他深摯而偉大的母性之愛,這使得謝望新形成了他獨特的情感和氣質,這便是他在日後的人生之旅中,對女性充滿一種特殊的敬重之心與同情之心的母愛情結。

在謝望新自傳體長文《文學!生命的節日》中,他這樣寫道:“外祖母——我的慈母,我生命之船停泊的港灣。”

謝望新的特殊人生經曆,奠定他一生的感情基礎和為之奉行的感情信條。

——感情是人類最珍貴的一種素質。

——尊重別人感情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感情。

謝望新的少年時代像其他普通的學生一樣,由初中升入高中,就讀於江西省景德鎮中學。中學時代的謝望新特別愛看人物傳記,從《列寧的青年時代》看到《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無所不看。在這些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大作家、藝術家等人物的非凡的意誌力、獨特的人格力量對謝望新影響很大,竟成了他後來轉向理性思維之岸,從事文學評論的最初策源地。

1964年8月29日,19歲的謝望新來到了廣州,在中山大學中文係上學。1970年幸運之神翩翩降臨了。當時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宣傳戰線,為使新聞隊伍更加年輕化,決定從全國6所大學選拔一批學生,編進新聞隊伍。中山大學文科是一個重點,中文係推薦了謝望新,謝望新被分配到南方日報社,一呆就是12年。這為謝望新以後走上文學評論之路,提供了契機。

謝望新還先後在花城出版社、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工作過,曆任記者、編輯、編輯部副主任、主任、副主編、副編審,理論編輯室主任,社務委員,文藝處副處長、處長等職,期間還在鶴山掛職鍛煉,任中共鶴山縣委副書記。

好風憑借力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

——孫子

1994年,小平同誌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兩周年,廣東電視台,作為全國最早一批建立起來的省級大台,以她那卓卓風儀迎來了35歲華誕。就在這一年的3月,身為廣東省廣播電影電視廳副廳長的謝望新,兼任了廣東電視台台長。

麵對電視觀眾對電視屏幕越來越高的期望以及全台職工呼喚改革的迫切心情,謝望新深感他肩上責任的沉重,也感到這是曆史給了他一次機遇。

他馬上就開始行動起來,銳意進取,以開放博大的胸襟,前瞻而又務實的眼光,在很短的時間內,探討出一個省級電視台改革和發展的思路,並將思路作出了轉變為現實的重大決策,切切實實為廣東電視台,為電視觀眾辦成了近十件大事。通過轉變觀念,培養隊伍,改革體製以及與國際慣例接軌等途徑,使處在中西文化交彙點上的廣東電視台走出了備受境外電波困擾的窘境,重振廣東電視台當年“引領潮流”的雄風。

1994年是廣東電視台改革試點一年,謝望新以他新的治台方針,走出了新的發展路向,唱響了廣東電視台“求新求變”這支最激越的時代進行曲。

曆史清清楚楚地寫著,當年最早在全國視聽領域中提出“改革管理體製,實行事業單位內部企業管理”口號的南粵電視人,但在“姓社”還是“姓資”的陰影下,卻經曆了慘淡經營、發展相對遲緩的時期。是黨的十四大春風,讓曆史和命運再次為廣東電視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好機遇,那就是中國最終選擇了市場經濟。

“廣東是國內醞釀並寫出第一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地方。作為生活於斯、工作於斯的廣東電視台人,實在沒有理由在喊出響亮口號後再默默無聞於她的偉大的時代。”謝望新如是說。

地處祖國南大門的廣東電視台,在國門洞開的今天,得地理之便,風氣之先,潮流之順。新聞改革在先,表現形式改革在前,節目引進、交流及收視調查網絡為首等方麵,為中國電視發展史寫下輝煌的一頁,以展現出她具有比內地更開放、更開闊、更活躍、更富於創造性的特點及其內在的活力與魅力。

然而,卻“窗欞之下,易感風霜”。由於境外電視的強力輻射與層層滲透,曾幾何時,廣東境內各地舉目可見高樓大廈蛛網高聳,普通居民也魚骨天線林立。境外電視的地麵輻射網竟直達在珠江大三角洲的9市17個縣以上,直接覆蓋人口逾1700萬之眾;加上眾多通訊傳輸的人為覆蓋,其堪能流布的已不下南粵版圖的半壁江山。所以說在中國搞電視不易,那麼,在廣東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搞電視更是難上加難。

廣東,毋庸置疑是民族電視成長最為艱難的也最具挑戰性的地方。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廣東電視台麵臨的形勢相當嚴峻,這當中不僅僅是受境外電視的強力衝擊,更因九十年代之後,內地眾多同行也異軍突起。繼1993年元旦上海東方電視台成立,開同地同級競爭之風;而後央視的《東方時空》欄目承包製公開亮相,一炮打響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上海電視台,於1995年的4月和6月,分別在自身的14頻道和8頻道,大膽打破電視係統長期因襲的管理體製,在國內首次實行頻道總監負責製;8月,廣東境內的深圳電視台,更是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大刀闊斧地推出新體製、新麵孔……

廣東電視台怎麼辦?曆史再一次證實了競爭的公平性:不進則退,優勝劣汰。

時勢造英雄,本色續春秋。謝望新上任以後,總結了廣東電視台前幾年的經驗教訓,正確提出“改革管理體製,實行事業單位內部企業管理”的設想,力圖在新的認識基點上,從電視台內部體製的轉換做起,去勾勒未來嶄新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