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情感的特點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對外界事物的考慮,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如在學習中取得進步,會感到愉快;美好的事物使人喜愛;醜惡的言行令人憎惡;看了電影《南京大屠殺》會激起我們的憤怒;麵臨危急情況,會使人驚恐。這種愉快、喜愛、憎惡、憤怒、驚恐都是人的情感的不同表現形式。

人的情感-由什麼決定的呢?它要以-某個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為中介。例如,凡是能直接或間接滿足人物的需要或符合人願、望的事物,就引起愉快、喜愛等肯定性質的體驗;凡是不能滿足人的需要或違背人的願望的事物,則引起難過、悲哀、憤怒等否定性質的體驗。

情感的特殊性,正是由於這些需要、渴求或願望所決定的。

人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它具有兩重性。它表現為肯定和否定的內心體驗。如果外界的事物就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願望與觀點,就會使我們產生肯定的情感,如滿意、快樂、敬慕、熱愛、興奮等,反之會就產生否定的情感,如憂愁、悲哀、憎恨、驚恐、煩悶等。

情感的兩重性還表現為積極或者消極。如愉快的情感驅使人積極地行動;悲傷的情感引起人的鬱悶,會削弱人的活動能力。在一定條件下,同一種情感,既可能具有積極的性質,又具有消極的性質。如恐懼可以抑製人的行動,減弱人的活動能力,但也可能驅使人在危險的情境中進行鬥爭,急中生智。

情感的兩重性也表現在強度上,即弱和強的兩極狀態。情感的兩重性還表現在緊張和輕鬆、激動與平靜。如考試或比賽前的緊張情感和活動過後出現的緊張的解除和輕鬆的體驗。如果活動的成敗對人愈具有重要意義,則在關鍵時刻情感表現為越緊張,而在關鍵時刻過去之後,則會出現輕鬆的內心體驗。

健康的情緒因素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影響已得到國內外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讚可夫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出了健康的情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且提出了所謂“一般發展”理論。他認為,所謂一般發展,就是指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發展他們的情感,意誌品質、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等。他認為,青少年的“情緒生活”與青少年獨立、探索性的.思維是有機地聯係在一起的。如果伴隨學習和思考而來的是興奮、激動,對發現真理的驚詫產生愉快的體驗,那麼,這種情感便能強化人的學習活動,促進知識、技能的獲得和智力的發展。在中學,也有不少教師進行過這方麵的研究,他們一致的結論是:不存在沒有熱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沒有智力的熱情,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情感,思維、理解、記憶、想象等認知機能,就會受到壓抑阻礙。小學階段,同學們的情感控製力還不足,易受感染而產生多變的不穩定的情感。升入中學以後,隨著生理上的發育、生活條件的變化和教育的要求,同學們的情感增添了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