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情感,主要呈現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充滿熱情,富有朝氣

熱情是一種強有力的、穩定而深厚的情感狀態。熱情涉及整個人的身心活動,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行為的基本方向,具有巨大的推動力。巴甫洛夫在《給青年的一封信》中勉勵大家要有熱情:“科學要求人的努力與至高的熱情。要熱情於你的工作,熱情於你的研究。”沒有革命的熱情,要堅持艱巨的工作和學習是不可能的。沒有對科學的熱愛和獻身'精神,就不能苦戰攻關,勇攀科學高峰。

中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我們的感情豐富而強烈,並善於表達情感。觀察中可以看到,同學們遇喜事往往歡呼跳躍,手舞足蹈;常常為自認是正確的言論行為爭執得麵紅耳赤。但同學們不善於把自己的熱情始終引向正確的方向,不善於控製或調整自己的熱情,因此,同學們要學會精力集中在適當的範圍之內。

中學生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同學們敬佩英雄、模範人物,並向往自己成為英雄、模範。因此,在初中階段,同學們要努力提高抱負水平,這是符合中學生情感發展的特點和健康成長的規律的。

(二)情感的兩重性明顯

中學生情感的兩重性在日常表現中十分明顯。例如,當取得成績時非常高興,一旦失敗,又陷入極端苦惱悲輝的情感狀態。有時激情滿懷,充滿為真理而獻身的熱情,表現出一身正氣;而有時又由於盲目的狂熱而幹蠢事。這是因為同學們各種各樣的需要雖日益增長,但同學們對這些需要的合理性的認識卻不高,於是產生了主觀狀態與社會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同學們的需要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我們經常處於矛盾狀態中。那些不斷增長的個體需要受到社會的否定而難以實現,這就是中學生發生複雜的、搖擺不定的強烈情感的主要起因。

另外,由於青春發育期性腺功能作用,性激素的分泌會通過反饋增強下丘腦部位的興奮性,使下丘腦神經過程總趨勢表現出興奮性的亢進,就與大腦皮質原有的調節、控製能力發生矛盾,使大腦皮質與皮下中樞暫時失去平衡,這種生理狀況也會使中學生情感發生波動。因此,中學生應培養自己的情感適合社會需要,使自己的情感既熱烈而又有社會意義。

(三)道德感有了明顯變化

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體驗。人的道德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要求是社會道德準則在人腦中的反映。每個人都是以社會道德準則去感知、分析、評價自己及別人的道德行為的。當道德需要得到滿足時,就產生滿意、愉快等積極的情感,否則就會產生不滿意或內疚等消極的情感。

道德感在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人們按照道德準則的要求,正確地去衡量周圍人們的各種思想行為,它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自覺地符合社會道德準則,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整個中學時期,情感內容的社會性不斷地深刻化。在初中階段,同學們逐步形成了比較深刻而鞏固的情感和傾向性,增強了道德觀念和道德評價能力,不僅會評價別人,而且會評價自己以及自己周圍的一些事。但是,有時還是會受情感衝動的影響,使評價帶有片麵性、表麵性和絕對性。例如,評價別人過嚴,評價自己過寬;別人一有缺點就認為他們一切都壞,發現別人有一點優點就認為他們一切都好;自己犯一次小錯誤就覺得“沒臉見人”,有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等等。

另外,由於同學們知識經驗的局限,與高中生比,還顯得狹隘和膚淺。如常容易把友誼局限在小範圍內,甚至脫離集體,出現哥兒們義氣等不健康情感。要改變這種情況,中學生就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因為社會實踐不僅為個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提供感性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親自參加實踐活動,有助於中學生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改造舊思想,形成新觀念,進而形成許多具有明確道德意識的社會性情感,如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義務感、正義感、民族自豪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