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車萬育,字雙亭,一字興三,號鶴田,湖南邵陽人。康熙甲辰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據稱他“在諫垣二十餘年,發積弊,拒請謁,當路嚴憚之”是一個有骨氣的人。康熙二年(1663),與兄萬備同舉湖廣鄉試,明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性剛直,直聲震天下,至性純篤,學問賅博。善書法,所藏明代墨跡最富,有螢照堂明代法書石刻十卷。
聲律指中國古代對詩和駢文在聲調、音韻、格律等方麵的要求。根據漢字單音節的特點,三國時李登作《聲類》,首以五聲配字音。到梁代沈約用五聲來調配詩的音節。到了唐代,以上去入為仄,平仄相配,逐漸形成了平仄協調的格律。這種格律運用到五言詩七言詩,就成為律詩;運用到四六文,就成為格律文。聲律對唐代近體詩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練地掌握聲律,有助於創作出音調和諧、悅耳動聽、富有音樂美的作品來。
啟蒙現在一般有兩種解釋:1.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2.普及新知識,使人們擺脫愚昧和迷信。《聲律啟蒙》的意思就是使初學詩詞的人在聲律方麵得到基本入門的知識。
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兩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了這種文學修養的練習,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一些聲律方麵的著作也應運而生,其中車萬育的這本《聲律啟蒙》,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分為上下卷。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這類讀物,在啟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都是采用這種方式編寫,並得以廣泛流傳。
啟蒙,是生命的開始,是人生最關鍵的一步,在一個人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是一張白紙,啟蒙就是這張紙上的內容,畫成什麼就是什麼,再也無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