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皮膚發癢的科學解釋(1 / 3)

皮膚發癢,就需要用手抓,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癢的感覺?怎樣才能消除這種感覺?這些問題直到最近才引起科學界的注意。

癢和抓其實是我們處在快樂和痛苦、放鬆和緊張之間的一種奇妙的交叉狀態,但它們卻一直很少引起生理學家們的注意。大約十年前,一個對癢進行研究的科學家曾這樣描述這種奇怪的感覺:癢是人體某部分失常狀態的反映。很顯然,同疼痛一樣,癢也是吸引人們注意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出了問題。但是,後來的科學家們並不滿意這種膚淺的描述,他們開始重新對癢進行科學探討。他們把用來傳遞癢的感覺的神經末梢、作出反應的腦細胞和刺激發癢的其他分子作為研究重點,科學家們相信,隻有這樣,才能徹底揭開癢的謎團,並找出治療瘙癢症的方法。

對於那些偶爾受到蚊蟲叮咬而產生瘙癢感覺的人來說,可能對癢的研究就顯得可有可無。然而對於那些癢成了對人體的折磨、灼傷了他們的皮膚、破壞了他們的睡眠甚至有時把他們逼到自殺邊緣的人來說,科學家對癢的正確理解會成為他們解除痛苦的福音。美國研究人員吉爾·約斯普維奇博士同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科學家一起進行癢的研究。在約斯普維奇博士的工作室中存放著他拍攝的病人症狀資料。這些拍攝都是病人睡眠時在夜間進行的,病人不時在床上扭動著,無意識地抓臉、軀幹和腳。癢是一種連接皮膚、神經細胞和大腦的感覺,這種感覺在人體的神經高速公路上飛速傳遞著。它是一種循環,當產生癢的感覺,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去抓,然而抓又會進一步刺激產生癢的感覺,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使人的皮膚造成損傷。科學家們發現,要想真正克服癢,就要找到皮膚背後的癢感的諸多傳遞神經。

蚊子叮咬而產生的癢感是目前科學家最有把握解釋的:當蚊子把它的唾液注射進人類的皮膚內,人體對抗蚊子唾液的抗體迅速發生反應,使皮膚細胞放出被稱為癢中介的組胺(當人類發生藥物或食物過敏、皮膚被紫外線過度照射後,皮膚細胞也會釋放出組胺,從而同樣會產生癢感)。組胺導致皮膚的神經細胞發出警報,警報通過神經中樞傳到大腦。目前科學家的了解也就到此為止,至於信號傳到大腦後又發生了什麼還充滿著疑問。

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認為,癢感的傳遞路徑同疼痛感是一樣的,事實上,癢隻不過是微小的疼痛。但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假設是錯誤的。他們認為,疼痛不可能和癢共同分享同樣的神經細胞和路徑,除了兩者間的其他不同,兩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並引發人體作出完全不同的反應。疼痛促使人類迅速從產生疼痛的根源上後退,而癢則促使人類發生抓的行為。前不久,德國生理學家研究了一組微小的慢傳遞神經,這種神經在人類的皮膚上分布著大量的觸角,德國的科學家認為,這些神經是癢傳遞專用的。針對這一發現,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厄爾·卡斯坦司博士說:“發現癢的獨特傳遞道路將導致我們對癢的看法的革命性改變。”這種新發現說明癢是一種單獨的感覺,我們需要單獨對它進行研究。

與此同時,大腦中連接癢傳遞路徑的部分也於前不久被發現了。科學家在實驗中注射微量的組胺到參加測試者的皮下組織中,讓他們產生被蚊子叮咬的感覺。同時通過X射線來掃描實驗者的腦部,這樣通過發現腦部活躍的區域來判斷大腦發出癢的感覺的部位。當實驗者皮膚開始發癢時,科學家看到他們的大腦負責感覺、計劃行動和負責更深層更基本的疼痛和快樂感覺的部分開始持續活躍。這個實驗結果說明,大腦中並不存在專門的“癢中樞”,癢更像是一個多維神經網,它在感覺、行動和更深層的感情中樞的合作下發生。

如果說癢充滿著謎團,那麼抓癢就更加令人不解。簡單來說,抓癢是一種放鬆,它由脊髓控製,不需要大腦發出指令。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即使動物的脊髓同大腦的連接被切斷,動物仍然能夠作出抓癢的動作。但是,大腦也並非全無作用,抓癢仍然需要大腦提供“策略”。抓的強度和方式,這需要大腦做出分析。目前,科學家對癢感覺的路徑和抓癢放鬆感覺的路徑是怎樣連接起來並相互協調的機能還不清楚。就連最基本的為什麼抓撓可減輕癢的感覺這一點現在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目前普遍的理論是,抓癢提供了一種反幹擾:抓癢製造的輕微疼痛作為一種感覺傳遞到大腦中,分散了大腦對癢的注意力。當大腦專注於抓帶來的不舒服時,就會最終忘記癢的存在。這個理論不能解釋的是,有時抓癢反而會使癢的感覺進一步增強。一些科學家認為,當抓癢損傷了皮膚表層後,增加了皮膚被不明分子入侵的機會,這樣癢感又會產生,而且可能更加強烈。同時,痛和癢之間的關係仍然十分複雜。一些功效強大的止痛藥,例如嗎啡,會促使人體產生強烈的癢感,特別是這些藥被注射到大腦或骨髓中時,癢感更加明顯。科學家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疼痛感本來足以壓製身體癢的感覺,然而當疼痛感被嗎啡等止痛藥物壓製時,癢的感覺便凸顯出來了。關於這種解釋的一個證據是,在人類大腦中也有類似嗎啡的分子,它在大腦中的作用是產生癢的感覺。

盡管醫學界對癢和痛的關係還沒有徹底的認識,但已經開始利用它們互斥的關係來進行臨床治療了。隻有部分癢感能夠被一些抗組胺的藥物抑製,因為隻有部分的癢感是由蚊子叮咬和皮膚過敏而導致皮膚釋放組胺引發的。更多的癢感是由皮膚幹燥、濕疹、真菌感染和皮膚寄生蟲引起的,這些都不會導致組胺的釋放,因此抗組胺藥物對這些瘙癢都無法發生作用。相反,這些癢感有時會對一些抗生素藥膏、潤膚膏做出反應。此外,癢感還同一些疾病有著密切聯係:它在患有某種肝病和腎病的人身上經常出現。對於這類瘙癢,不僅抗組胺藥物不起作用,抗生素藥膏和潤膚膏也絲毫不能減輕癢感。研究發現,這種疾病產生的癢感有時可以被一些同嗎啡產生相反作用的藥物克服。這些藥物能夠組織神經細胞接受和傳遞癢感。通過這個發現,科學家們認為,一些人大腦內接收癢感的神經分子過多可能是產生瘙癢症的重要原因。

多功能的指甲

指甲作為皮膚的附件之一,有著其特定的功能。首先它有“盾牌”作用,能保護末節指腹免受損傷,維護其穩定性,並增強手指觸覺的敏感性。指甲協助手抓、挾、捏、擠等。甲床血供豐富,有調節末梢血供、體溫的作用。其次,指甲又是手部美容的重點,漂亮的指甲增添女性的魅力。

指甲的結構特點

指甲係由皮膚衍生而來。和皮膚一樣是在胚胎9周以後逐漸分化形成的。指(趾)甲分為甲板、甲床、甲溝、甲根、甲上皮、甲下皮等部分。甲板相當於皮膚有化層,甲襞是皮膚彎入甲溝部分,甲床由相當於表皮的輔層、基底層及真皮網狀層構成。其下與指骨骨膜直接融台。後甲襞覆蓋甲根移行於甲上皮。甲床前為甲下皮。甲床甲襞不參與指甲板生長,指甲生長是甲根部的甲基質細胞增生、角化並越過甲床向前移行而成,但甲床控製著指甲按一定形狀生長,甲床受損則指甲畸形生長。甲床及甲根部有著豐富的血管,為指甲再生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因此小孩不要咬手指。

指甲不停地生長是代謝的需要

在指甲的根部,有一個呈半月形的白色區域,叫做甲根。這裏是指甲的生產工廠。甲根不斷地製造角質蛋白細胞,角質蛋白細胞從出生到死亡,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指甲由死亡的角質蛋白細胞構成。當新的角質蛋白細胞產生時,會將指甲向外推出,所以指甲就能夠不停地生長。指甲每天大約以0.1毫米的速度生長。不過,指甲的生長速度不是永恒不變的,它的生長與人的新陳代謝有關。少年兒童的指甲生長速度最快,成人次之,而老年人的指甲長得最慢。

指甲是身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

甲色是指甲的光澤度和顏色。健康人的指甲有一定的光澤並且很均勻,好像一塊光滑的玻璃,而且指甲應該是美麗的粉紅色。一旦甲色發生變化,就說明體內某些地方已經發生了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了。

指甲的光澤變亮有兩種。一種是指甲上有塊狀或者條狀部位變亮,而不是整個指甲,這種情況多與胸膜炎、腹腔出現積液有關;另外是整個指甲都像塗了油一樣,變得光亮無比,而且指甲變薄,這種多見於甲亢、糖尿病、急性傳染病患者。

指甲的光澤度不均勻,可以表現在不同指甲,也可表現在同一指甲的不同部位。如每個指甲都是前端有光澤,根部毛糙無光,可能存在慢性氣管炎和膽囊炎;如果隻有部分指甲光澤不均,暗示體內存在某些慢性損害和炎症。

指甲失去光澤,整個指甲都像毛玻璃一樣,完全沒有一絲絲的光澤的話,說明體內存在著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等;而如果體內有著嚴重的消耗性疾病,如肝膿瘍、肺膿瘍或長期慢性出血的患者,也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冬暖夏涼的毛發

人不但有頭發,而且在身體上細小的毛發分布很廣,遍及全身。每根毛發的表層都有些細紋,可以防止汙物或者灰塵進入皮膚。頭上的毛發保護我們的頭部,使得我們冬天免受寒風侵襲,夏日免遭日曬,有冬暖夏涼的作用。眉毛和眼睫毛可避免汗水流進眼睛裏。

毛發的結構和功能

毛發是從毛囊裏長出來的,它們分布很廣,遍及全身。毛發分為毛幹和毛根兩個部分,毛根埋在毛囊裏,毛幹被頂出身體,露在皮膚外麵。有的毛發很長,像頭發胡須等。有的較短,比如眉毛、睫毛和汗毛等。不同的毛發的生長速度也不一樣,頭發長得最快,其他部位長得較慢。

毛發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同時也是觸覺器官。當我們輕觸到身體表麵時,毛發的根部就會產生輕微的動作,這個動作會立刻被圍繞在毛幹周圍的神經小分支物所截取,然後經由感覺神經傳送到大腦中去。每根毛發都連著一個到數個由排列在分泌管的腺泡所構成的皮脂腺。

人的頭發到底有多少根

人類都有頭發。麵對這“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絲,一般人都不大清楚究竟有多少根。傳說古代有個小兒就曾用這個問題難倒過孔夫子。《史記》也給我們留下了“擢發難數”這句成語。古時候,我國習慣用“青絲三千”來形容頭發之多。現在知道,一個人的頭發大約有10萬~12萬根。根據調查,碧眼金發的人頭發可多至14萬根,紅發男女則不足9萬根。自然,個體之間有一定差異;年少和年老,頭發也有多少之別。

頭發的生長期、靜止期和脫落期

頭發脫落後幾個月,又會從脫落的毛囊裏再生出一根新發來。每天脫落的和新生的頭發數目大體相等,約有幾十根。秋冬季節頭發脫落得更多些。正如唐代一位詩人所說:“發枯辭頭”。這屬正常現象。不過,有些脫發是可以避免的。曾經有一個時期,日本等地婦女的頭發普遍變得稀疏了。後來發現與當時流行的發式有關。婦女們把頭發齊根紮得很緊,頭發得不到充分的營養,自然容易脫落了。

頭發是由角質蛋白質所形成,熱度太高會使蛋白質燒焦、硬化,所以燙發、吹風者的頭發容易脫落。現在發現,缺鋅的人也易掉發。通常,頭發從出生到脫落,其壽命一般為2~6年,最長可達25年。頭發每天平均約長0.2~0.4毫米,平均每月長約1厘米。以10萬根頭發計算,則每天可長30米。然而頭發不是一年到頭始終在長的。每天大約90%的頭發在長,而10%的頭發處在靜止期。

德國一位著名生理學家認為頭發的生長期還要少。他曾花去六七年時間研究頭發,結論是:在一年裏,頭發隻有264天在生長,其餘的時間呈停止狀態。這樣推算下來,我們的全部頭發一年生長的長度加起來,可達7~10千米。

眉毛和睫毛有沒有用

俗話說:“眉目傳情。”人的眉毛和睫毛能很細膩地傳達麵部表情,但眉毛和睫毛的真正功能卻不是這個,它們的作用是保護眼睛。長在眼睛上麵的眉毛和睫毛能夠組成兩道防線,有效阻擋來自外部的微小異物,不讓它們進入眼睛。當異物觸及眉毛和睫毛時,人會反射性地閉上眼睛,避免異物對眼睛的傷害。當強烈的光線照射時,睫毛還能像簾子一樣擋住強光,使強光對眼睛的刺激減弱。有些人為了追求漂亮,將自己的眉毛拔掉,文上細眉,這樣做會破壞眉毛的生理功能。眉毛為什麼總是長不長

身體不同部位的毛發,都有各自的毛囊。毛囊底部的細胞能分裂、繁殖,因此毛發會不斷更換、生長。但是,由於眉毛和頭發的生長部位不同,它們的生長期也不同。眉毛的生長期大約為5個月,而頭發的生長期為2~6年。生長期結束後,毛發漸漸脫落,過些時候再從皮下毛囊中長出新的毛發來。由於眉毛的生長期比頭發短得多,所以人們總感覺眉毛長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