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媒介的把關人——大眾傳播的控製(下)(2 / 3)

文化對傳播的控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隱性”控製。麵對豐富多樣的報道素材,傳播者潛意識裏會按照自己所處文化的價值標準來選擇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對報道對象進行解讀。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對中國記者職業意識的調查(1997年)和美國學者戴維·H·威沃爾與C·克裏夫蘭·沃爾特對美國記者職業功能角色的調查比較,發現在新聞價值諸要素中,中美兩國新聞工作者對“何者為最重要的新聞價值”這個問題的判斷相去甚遠。中國新聞記者判斷新聞價值最主要的標準是:與人民生活的相關性。中國記者既注重報道黨和政府製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更注重報道與人民息息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新聞。而美國新聞記者最推崇的新聞價值是接近性。他們認為最佳作品主要是人類共同感興趣的故事及社會新聞,如關於州政府、地方政府的新聞、犯罪新聞、體育新聞、名人報道、事故與災難新聞等。簡而言之,中國新聞記者新聞價值標準的首選是“重大性”,美國新聞記者新聞價值標準的首選是“接近性”。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中西方在新聞報道的題材選取方麵也表現出很大的不同。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重要內核是“天人合一”,主張在與自然打成一片、與外部自然和諧相處中謀求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這種精神影響下,中國的媒體“報喜”大於“報憂”;而西方文化主張“天人對立”,追求新奇、好冒險、崇尚悲劇美。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的新聞價值取向明顯傾向各種擴張性和動態性的負麵信息。正像英國傳媒研究者卡爾通和羅傑在論述新聞價值原則所說的,“一個事件負麵因素越多,它構成新聞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西方媒體對各種衝突、反常、奇異的事件情有獨鍾,對各種悲劇性的負麵信息格外青睞。如果從美國媒體的報道中來認識美國,可以說美國社會充滿危機,令人絕望,但實際情形並非完全如此。這隻是西方傳媒的偏好。我國文化傳統比較強調“文以教化”,講究社會責任,因此,媒體在報道中特別注意對見義勇為或勇鬥邪惡的英雄受嘉獎以及作惡者受懲處的連續報道,常常通過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去表現人物,旨在告訴讀者人物有什麼意義,達到群體精神的代表高度,在報道中加入了不少傳播者個人的主觀理想和感情成分,報道中的表現成分比較重;比如,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這樣的報道:某村一位黨支部書記在洪水來襲時,將5歲的兒子鎖在家中,而去搶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後來群眾生命財產是保住了,而他的兒子不幸喪命洪水中,記者去采訪他時,他說:“兒子沒了不要緊,隻要群眾的生命財產保住就好。”相對而言,西方媒體比較重視再現,講究細致地描寫客觀的生活,逼真地刻畫人物形象,通過繁瑣複雜的情節表現隱蔽的傾向。例如,1995年的特稿寫作獎獲獎作品《被排斥的優等生》就是通過記錄一個竭力在惡劣的內地城市高中求得生存的聰明少年詹寧斯進入麻省理工大學預科班,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進入麻省理工大學的故事,來反映一個在逆境中奮發向上的少年群體。作者以材料的選擇和細節的運用代替主觀的評說。中西媒體的這種差異,在災難性新聞麵前也同樣有所體現。我們來看這兩篇報道:

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百萬群眾大轉移》(電視新聞)的解說詞:

部隊官兵們上去了,黨政幹部上去了,電話、傳真、廣播、電視等一切手段開始高速運轉。

“人在大堤在”,“左”的年代我省發生過上千護堤群眾被台風卷走的慘劇,自然災害是不可抗拒的。家園可以重建,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1982年普利策新聞獎國內報道獎作品《洪水毀家園 災民夜難眠》:

家園沉入水裏,汽車也被淹沒,房子裏黑漆漆的空無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緩慢上漲的水在防護牆上發出陰森的響聲。但是人已撤離的地區靜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靜。

這兩篇報道中,前者報道的是強台風登陸前居民的轉移情況,後者描述的是洪水之後災區的狀況,相對而言,前者的主觀表現成分多,而後者對災後狀況的描寫卻透出相對的冷靜。

另外,對於報道內容的完整性方麵,我國媒體比較重視,而西方媒體不太注重內容的有始有終。

文化不僅影響著媒介的傳播內容,在當前媒介激烈的競爭中,也影響著媒體的競爭力,製約著媒介事業的發展。文化品牌可以增強媒體的競爭力,文化人才決定著媒介事業的發展。

四、受眾

所謂受眾,簡而言之就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第四媒體——網絡的興起使得受眾的範圍越來越廣了。受眾對於媒介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首先,從新聞傳播的構成因素來看,受眾是新聞傳播的兩個重要因素之一。受眾借新聞媒介發布的新聞獲得信息,以此認識世界、適應世界;而新聞媒介通過滿足受眾的信息需要,實現傳播的社會功能,在受眾的信賴、支持中獲得生命與源泉,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其次,從新聞傳播的流通過程來看,新聞傳播是信息的雙向流通。一次傳播過程的完成,當以從新聞信息源經過傳播者到達接受者的傳通為標誌;傳而不通是無效的傳播。要實現這一目的,受眾這一環節不可缺少;最後,從新聞傳播的來源和效果來看,受眾占有極其重要地位。他們既是一種信息源,也直接影響傳播效果。新聞受眾的積極參與為新聞傳播提供豐富的新聞素材,新聞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收情況決定了新聞價值的實現和實際效果的實現過程,他們的信息反饋是新聞傳播活動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徑,對新聞信息的再輸出具有重要的意義。

受眾是信息的終點,也是傳播者在進行把關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受眾擁有對媒介進行監督的權利,能夠決定大眾傳播活動的成敗。他們影響媒介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通過信息反饋,表達對節目的意見和看法,對傳播內容和表現方式進行影響;第二方式是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證自身的合法權益。當傳播中的虛假信息對受眾造成實際的利益損害、傳播內容侵犯受眾的權益的時候,受眾往往通過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隨著法律意識的增強,這種事例出現的比例越來越高;第三種方式主要是製造輿論。媒體傳播的內容是受眾談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媒體傳播內容的高雅、低俗,傳播內容的真假等成為受眾評價媒體的一個重要依據。受眾通過對媒介傳播內容的評判,影響媒介組織的形象和利益。輿論雖然是一種民意,但是它具有強大的社會力量,有時候還可能造成一些顛覆性的影響。媒體在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輿論的作用。第四種方式是通過影響媒體的經濟收入來施加影響。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的生存離不開受眾的支持,沒有受眾的媒體是不可想象的。一般情況下,受眾可以通過拒看、拒聽、拒訂等方式對媒介經濟收入造成影響。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漸形成後,新聞媒介開始麵向市場,自主經營,參與競爭。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促使新聞媒介走向產業化,新聞媒介產生了利益追求的內在衝動。受眾的地位更加重要,成為媒介潛在的消費群體。在這種背景下,受眾中心論正式被新聞理論界提出。雖然對此也存在爭議,但是,受眾中心論仍然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並與市場中的大眾媒介互為指導。受眾中心論的研究者認為,受眾是傳播的主動者,媒介是被動者。受眾並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

以尋求和滿足廣告商為目的的新聞商品化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利益衝突:廣告商所代理的工商企業是通過受眾購買“新聞”而獲取和增加利潤。廣告商依賴市場研究、媒介研究和受眾調查來決定新聞價值,記者作為職業的新聞價值裁判者的作用被媒介研究和市場調查所取代。結果,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獨立性原則遭到了破壞。媒體把新聞價值的判斷交給了傳媒人才、市場和受眾。為此,近年來,我國各種受眾調查逐漸興起並發展起來。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首都新聞學會調查組共同發起的北京地區讀者、觀眾、聽眾調查,是我國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受眾調查。這次調查規模大、統計規範、權威性強,調查結果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使得受眾觀念、理論得以建立並強化,受眾研究組織相繼問世。更為關鍵的是“受眾”這一概念從此深為廣大新聞媒介從業人員所接受,而與受眾相關的概念是廣告市場、發行量大小、收視率高低、潛在的讀者市場等。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成立,標誌著我國的受眾研究有了專門的組織。20多年來,許多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都開展了不同規模的受眾調查,1995年後,社會上的調查公司漸漸多了起來,受眾調查的深度、廣度都有所突破。媒體根據受眾的反饋,不斷尋求新的報道內容、方式和手段,以滿足受眾多種層次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那些立足本地、以反映百姓生活和需求、關注百姓生活狀態和精神情感變化的“民生新聞”節目,在愈演愈烈的電視競爭中,成為地方台打出的一張張特色牌,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例如湖南經濟電視台《都市一時間》、安徽電視台經濟頻道《第一時間》等。

由於受眾的情況千形百態,同樣一條信息能夠適應這一部分受眾的現實需要,卻不一定能適應另一部分受眾的現實需要,也就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比如,湖南電視台的一些娛樂節目,在普通社會階層具有廣泛的受眾,具有較高的收視率,但社會的高知階層很多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些節目沒有品位、低俗。於是,傳媒采取了兩條采編路線,一條走普遍化之路,盡量提供能適應更多受眾現實需要的信息;另一條走專業化之路,在某一專業範圍內盡可能深入、全麵地提供適應受眾現實需要的信息。

五、傳播技術

傳播技術在當代新聞媒介中的地位,乃至在其未來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新聞媒介在以往主要以新聞實務的優劣決定其生存;隨後在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環境中,又加進了經營管理的因素,以決定其成敗;今天,傳播技術和手段的先進與否,已成為又一重要因素。對當代新聞媒介的運作來說,信息采集、加工、存儲、輸出等環節,如果沒有先進技術的支撐和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們說,先進的技術裝備是支撐當代新聞媒介的三大支柱之一。

當代新聞媒介都在朝著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對這一大趨勢的認識日益深刻,大步流星追趕世界先進水平。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在技術手段現代化方麵不斷上新台階。1985年首先在局域網上實現了對北京地區各報社的計算機傳稿,1988年該係統推向全國各省、市報紙,實現點對點的新聞稿遠程傳發業務,改變了過去天線傳送抄收速度慢、質量差的狀況。1987年,新華社新的技術業務大樓新聞大廈落成,多文種的計算機新聞編輯係統同時投入使用。這套由30台小型機、300多台多文種終端構成的分布式計算機係統,采用開放式的UNIX操作係統,它與通訊係統相連,目前已實現新華社全部業務的自動化。已建成或即將建成的“三網一庫”即衛星雙向數據通訊保密網、新華社廣域網(Xinhuanet)、國際幹線通訊網和綜合信息數據庫將使新華社在與其他世界性大通訊社的競爭中增添實力。可見,傳播技術不僅影響著媒介的報道速度,也直接關係到它的傳播廣度。

傳播技術的發展還促進了傳播質量的提高。中央電視台1984年引進了日本NEC公司的電視節目自動播出係統(APS),結束了手動播出的曆史。1988年3月15日,中央電視台與日本東芝公司聯合設計的節目自動播出控製係統(APC)在彩電中心開播之際投入運行,中央電視台的4套節目實現了半自動控製播出。從1994年開始,中央電視台采用了目前世界上許多電視台均采用的先進的機械手自動播出技術(APF),在播出係統上真正實現了從磁帶上機到播出後處理的全自動化。這一方式在節目播出前,給磁帶貼上包含節目信息(節目名稱、長度、開始時間)的條形碼,並將磁帶放入機械手播出磁帶倉中;播出時,機械手按照播出數據,根據磁帶上的條形碼找到待播的磁帶,自動將磁帶放入錄像機內,根據時間碼找到節目開頭,自動控製錄像機啟動、切換器切換播出;節目播完後,機械手自動將磁帶取出放回帶倉中。機械手自動播出係統於1994年12月1日首先在中央電視台第五套節目(體育頻道)播出中使用,隨即於1995年2月13日在第四套節目(通過衛星對海外全天24小時播出)中投入使用。這一技術不僅使播出質量得到提高,人為差錯減少,有效保障安全播出,而且促進了電視台節目管理向高水平發展。

新技術還不斷豐富著新聞媒介的報道手法,開拓著新聞媒介的業務領域。如1996年3月1日至3日,中央電視台22點播出的《世界報道》利用兩路信號共時分屏的技術,報道了在曼穀召開的亞歐首腦會議、澳大利亞大選等。體現在屏幕上,就是前方記者從曼穀會議現場與國內演播室裏的主持人共同向觀眾報道會議情況以及各方麵的背景;記者通過電話傳回澳大利亞大選的最新進展情況以及對選舉結果的現場分析報道等。這一技術使電視報道手法更加豐富,進一步體現出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技術的進步還給節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意。

每一種傳播媒介都有自己獨特的技術手段,不同的傳播組織所掌握的技術、設備在先進程度上存在差別,這也成為影響把關的重要因素。以報紙和電視為例,電視的傳播手段,既重聽也重看,視聽兼備;而報紙主要是用來給人閱覽的,兩者的傳播技術要求就不一樣,這就決定了雙方在信息選擇時就會不一樣,電視選用的,報紙不一定選用,反之,亦然。另外,不同的傳播技術帶來不同的傳播行為,表現出各自的把關特點。例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把關人理論受到一定衝擊,網絡媒體中的把關行為表現出與傳統媒體的把關行為不同的新特點。

第四節 網絡時代的把關人

網絡媒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入我們的生活。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1998年5月舉行的年會上,秘書長安南正式提出了因特網是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之後興起的“第四媒體”的概念。互聯網崛起成為新一代傳媒以來,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不可理喻的特殊魔力,獲得蓬勃發展,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一員。網絡似乎提供了一個沒有人把關的無限自由的信息平台,人們不僅可以從許多信息平台中隨心所欲地“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甚至還可將自己獨家的信息和個性化的觀點傳播給他人。一些在傳統媒體上從不曾看見、聽見的言論,在網絡上我們卻可以看到。被視為互聯網技術特征之一的信息流通的空前自由度備受褒揚。網絡媒體還有“把關人”嗎?這些把關人有哪些特點?又該如何推進網絡把關呢?

一、網絡傳播對“把關人”的衝擊

在傳統傳播領域,信息從四麵八方彙聚過來,成“線狀”地通過“漏口”,然後傳播給眾多讀者或觀眾,由於國家將報紙、廣播、電視看做管理國家不可缺少的部分,將其牢牢掌握在手中。作為信息傳播的職能機構,傳統媒介在信息收集上有特殊的權力,政府部門、記者、編輯是“信息漏口”的把關人。在這種沙漏模式裏麵,把關人擁有對信息的壟斷與控製。美國學者研究發現,通訊社決定傳播的新聞隻占已發生的重要新聞的1%,而讀者最後從報紙上讀到的新聞又隻占通訊社發布的新聞的1%-2%,換句話說就是因為層層把關人在信息的選擇、製作、傳遞過程中發揮了“過濾器”的作用,有99%的新聞沒有進入傳播渠道。新聞成品通過傳播機製釋放出來的巨大社會能量,也充分體現了“把關人”的作用。

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網絡傳播具有無限性、雙向性、交互性的特點。由於信息資源的極大豐富性、網絡傳播的雙向性、互動性,用戶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記者、編輯設置的內容,傳播過程中的主動權大大提高。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言,後信息時代的大眾傳媒帝國逐漸瓦解。網絡將按照個人的獨特需求分門別類地進入一個個家庭,任何網民都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中馳騁。權力從傳播者那裏轉移到接收者這端。這就不可避免地對“把關人”理論造成衝擊。同時,由於網絡上的受眾是一種“泛受眾”,任何一個信息傳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宿源,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特點,使把關人角色的傳統內涵即信息的選擇特權被大大削弱。

“把關”行為的存在需要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從目前來看,網絡把關的操作性比傳統媒體要難得多,要真正實現把關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首先,從網絡傳播實踐來看,“把關”的必要性不突出。傳統媒體由於受版麵、播放時間等因素的限製,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公開發布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因此,這就要求他們在傳播活動前必須對信息進行精挑細選,對傳播的內容進行一定的壓縮,形成精華。同時,在新聞發行前,對版麵進行設置,通過對新聞登載位置的控製、字體的選擇以及篇幅長短的調整等手段達到更好的預期傳播效果。絕不能讓一條無聊的新聞占據黃金版麵(或時段),也不能漏登一條精彩新聞。有“喉舌”之譽的媒介在傳播時必須挑那些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有好處的信息內容。因此,在傳統媒體的傳播中,“把關”行為顯得非常必要。而對於網絡媒體來講,其信息容量能夠達到無限大。網站在刊登新聞、廣告等內容時不需要因為版麵原因對之進行剔除、壓縮。在網絡傳播領域,所有自由的用戶基本都可以自由地獲取、選擇和合法地傳遞信息,用戶可以自由選擇需要的信息。網絡的多向性使原來議程設置效果明顯降低,網絡沒有頭版頭條,由用戶自己決定什麼是重要的信息。

其次,從把關的執行層來,網絡媒體的“把關”行為難以到位。眾所周知,網絡傳播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速度快、信息更新快,能夠讓受眾看到最新、最近的新聞內容。網絡報道幾乎趨向即時,像是一種“秒報”。網絡媒體時代已經很難有獨家新聞可言,隻有發布快慢的區別。新媒體的一大特點是異常講求時效,這使網絡新聞的更新率相當快,調查顯示,目前網站新聞的壽命隻有15分鍾。新聞內容的快速更新,要求網絡媒體的“把關”行為(編輯的工作)也必須快,這就常常導致“把關人”沒有充分的時間對新聞稿件進行仔細選擇,追求信息海量的新媒體在新聞發布流程上很難像傳統媒體那樣,從記者到編輯、到部主任再到總編輯層層審稿,編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新聞信息進行真實性、新聞價值的判斷,作出符合主流文化思想和時代價值觀的取舍並向公眾發布。甚至有時候都來不及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