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當下文化的多元建構與對話空間

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存在方式,文化與人類自身擁有同樣久遠的曆史古代中國的文化一詞專注於精神範疇的文治教化;西方的戊海於拉丁語和中古英語,初具耕耘、種植之意,爾後延伸到精神活動領埔按《社會學詞典》的界定,文化結構分為三個基本層次一物質文化,即人類勞動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規範文化,也就是調控人們常生栝行為的規範體係;認知文化,指人的思想、態度、價值等現照世界的手段究其實,文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認識改造自然客體而洚步實現自身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其成果既體現為自然麵貌的改變,也表現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的不斷進化方麵以文學藝術為代表的審美文化是總體文化的一個子場,其內涵在過去有著紛繁各異的界定綜合曆史上中西方古典藝術的基本價值追求,較為一致的看法是I審美文化講究詩意化的韻致,追求個性、自由和超功利性目下。

世界範圍內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日趨威猛,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漸突顯,各種思想、現點也在不斷地交鋒磨合不難判斷。

伴隨著金球化語境的逐步強勁,審美文化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工具理性所帶來的實用原則和消費享樂觀念也會進典審美格調的下移趨向鑒於此,認真探討中國審美文化的現狀與發墀前景,使之在高新技術時代能生成一種符合現代人生存、實現人性全麵健康發展的價值形態,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麵。

前蘇聯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和法國先鋒派理論家托多羅夫的對話批評以其博大、深邃、包容、開放的文化觀念為彎們當下的審美文化建設提供了可貴的理論資源和必要的方法論啟示一、中國處境當下審美文化建構的四種背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審美文化,必須兼顧四種文化背景。

總體上看,半個多世紀以來,新中國的文化建設經曆了主流文化―元獨尊、精英文化傲視群芳、大眾文化異軍突起、民間文化暗香浮動的多重變奏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特殊政治語境使階級意識形態充斥了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逼使知識分子大量複斛政治文本一度喪失了個體沉思和鮮活的審美語感。

動亂結束後到80年代末,我國的經濟體製改單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強勢政治話語的壓力,給人們留下了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空間,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新時期〃或轉型期此間,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精英文化客觀上擔負起了支撐國家、民族與個人命運的曆史責任,文學上隨之出現報告文學、傷痕文學、朦朧詩派、文化意識小說等百家爭鳴的壯麗景觀恥年代至今,由於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審美趣味的大跨度嬗變,給以感官享受和聲色刺激的大眾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樣態成為文化消費的主潮這是三股首尾相銜的強勢文化思潮。

與此同時。

民間文化猢作為無時不在的文化潛流頑強地生存著其實。

各種文化形態之間在每一曆史階段的方童對比常常並不平衡,文化美也總是以不聞方式自我呈示著首先是主流文化背景,主流文化是反映一定時代茵家意誌、群體利益、社會和諧與道德要求的文化形態該文化形態常常通過統治階級的意思來駕取社會整體。

實現崮家機器的穩定、有效運轉每―曆史時期的統治者總是刻意培養禦甩文人團體來製作教化性文本,然後依靠行政力量加以推廣。

以達到鞏固統治地位的目的。

—治國平天下的人世思想是古代文人共同信守的價值準則,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矛盾互補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基本追求。

文以載道是文學創作的最髙目標。

亦即說,文是為―進服務的。

文為手段,道是目的孔子率先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古典詩學主張《毛詩序》宣稱: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王充要求文人鉺負起勸善懲惡、匡濟薄俗的任務曹丕標榜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廣在創作實踐上。

範仲淹倡行心係天下的憂樂觀,辛棄疾希望了卻君王天下事,薅得身前身後名,嶽飛慟問靖康恥。

猶未雪;臣子恨。

何時滅至於董永賣身葬父、朱亥兩助插刀、侯生北向自剄以及自刎而死誓不從盜的樂羊子妻等不可勝數的教化故事可謂婦孺皆知當下中國的主流文化,。

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曆史背景,是以馬克思主黑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車義文化我們注意到,主流文化承載與傳達的規範化思想觀念是在或皞或顯的狀態中實現的,即時時把教化功能潛藏在富於感染力的審美表現之中當然也有傳聲筒〃式的訴說情結如建國後十七年文學、動亂文學等就是主要服從服務於政洽臉色的,作家們大都以政治性一藝術性的結構模式為創作圭臬,作品人物忠奸分明,兩極分化,文學文本一度滄為政治埋論的單向演繹這是值得反省和慎思的、其次是精英文化背景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進行社會批判、理性沉思和藝術探究的思想結晶,它在精神上與傳統士大夫文化一脈相承,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承擔著思想啟蒙和社會進化的使命。

發揮著人格規範和倫理約束的功能。

'具體說來,它負責向壘牲會提供精神文化產品,享有解釋曆史、評議現實和科學文化教育的職業特權,向民眾灌輸社會埋想和魈性精神,確立價值尺度和審美趣味的標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夫下之憂南擾,後關下之殺而樂茫、精忠報國、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倡導,盡管在不同時代有著不盡相同的具體內涵,但作為中國知識分子文化精神的體規,它捫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抑使到了今天依然煥發出無盡的感有力,規約著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

精英文化有時與主流文化一致,但更多的時候則以異質力量的身份與主淹文化相抗衡知識分子一般鍾情於從個體視角出發,以獨特的思維形式來反映對於宇宙人生的理性探索和對社會問題的褒揚針砭因此。

精英女化一般集中體現了文化綜合體中最理性、最具創新意識的因素,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理想色彩,麵對市場經濟體製下新確立的利盎原則和消費觀念,精英文化的領地坷能會越來越小,生存空聞受到嚴重威脅。

因此,人文理性和道德倫理如何在消費時代繼續發揮價值導詢功能,正日盔成為文化建設的焦點所在第三是大眾文化背景如上所述。

大眾文化是適應現代工業社會而產生的並與市場經濟相接拾的一種市民文化趣味一般而言,大眾文化的產生應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都市的大規模形成及相應接受群體的出瑰;二是現代科技打破了傳統的文化封閉,口頭和書麵傳播演變為電子兩絡傳播,資族化的文化社區讓位於平良化的共享空間?

三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文化產品得以大批羞生產,相當程度上滿足了蠃利的目的從這種憊義上說,大眾文化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現代社會所滋生射新生事物隨著改革開故和經濟建琺的遂步深入。

我國的大眾文化可謂發展神速,電視嫫樂劇、肥皂劇、音樂電視、賀歲片、武俠官情小說等是顯著表征對於廣大民眾而言,大眾文化內容通俗,形式自由,與掃常生活極為接近,能夠使人獲得休閑、消進的娛樂。

不需要過多的領悟。

免去了沉重的思考,相當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社會地位一文化趣味相對應的接受格局,貴族階層、知識分子、體力勞動者等不同階層均可即時欣賞,因而超越了不同文化族群的趣味分野和利益衝突但也無可否認,在滿足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給人胃來的感肓刺歡與。

愉悅的同時,大眾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精神產品的思想深度和審美內涵,消解了精英太化昀崇髙品格與憂患意識,甚至可能出現因商業目的而製造庸俗快餐文化的傾向;、徉這種情況下,主流文化的規勸功能和精英文偉的引領俾命得以彰顯,人―是擇間文化背景民聞文化是規範普通民眾日常生衡協調民間各種社會鴦係維係鄉村社會運行。

附有傳承色彩和自發意味的文化形態民間是一個與官方不同並在一定程度上相對的最廣大民眾的生活空間,具有不被主流所控製的生活行為方式、利益趨向和思想觀念大體說來,民間文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樸實通俗少有鉺軹機構刻意對其逬行係統化的理論提煉,它蘊含在民眾的風俗石憤和思維信仰中,奄民眾的生活實踐中自發傳播/二是麵向實際民間文化與世俗生活密切相關。

實惠、管用乃最大價值迪求。

三是潛在流行民間文化作為在民間社會自發流行的隱形觀念,沒有公開條文,卻總被民眾覺雖遵從,表現拗普遍性的行為模式I國家機器不可能支配一切,民間文化則可以在廣袤的空間對普通民眾起到安定、導引的作用所以恩格斯說: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農民做完艱苦的。

日夜勞動,在晚上拖著癍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

得到快樂、振奮和罐藉可以認為,在官方、精英力最抵達不到的地方,民間規範往往發揮著巨大的彩明力I尚需進4步明確的是。

揭間文化與大眾文化雖然有淺顯埂―共牲,但實際上卻是兩類異質文化廣民間文化自古延續至今,自發地淶傳並傳承。

滿足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夠稗神揭望。

大眾文飩則昜現代工業社會和技術革命的結果;依靠大眾傳媒大麵積髙速度地傳播夂旨在緩解現代文明人群在消費吋代的糧神發展的世界需要先進的文化,並提供了實現這種需要的現實環境,以上我們以社會結構為基點對當代中國文化要素及審美文化的基本處境作了粗略的定位性播述,同時初步撝示了它們之間的有機關聯。

其實,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物質條件和人類認珙世界的能力都有了根本性的政變,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範型也必然相應調整文化間的互滲已經表明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開放、交流的活躍態勢。

然而距離形成共同價值指向的目標還很逋遠因此。

人類自身必須有開放與包容的博大精神。

積極主動地營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氛圍有價值的傳統文化要繼承革新,新的價值體係應建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可以而且應該多元並存協調發展分見於四類文化形態中的美的要素各有其特性,自然也產生了此美與彼美間進行對話的基本條件和擴張的潛在空間正是在這種複合背景之下。

我們發現了巴赫金和托多羅夫他們的對話思維極富革命性。

所體現的對話溝通、融合互惠的建設性觀念堪稱當前審美文化實踐的迫切需要二、異域參照從巴赫金到托多羅夫的"對話"空間。

巴赫金無疑是20世紀最傑出的文化巨匠之一他從哲學、美學人手。

經由語言和文藝作品的深人探索,開拓了文化、曆史等廣闊的學術領域,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但無論其文化闡釋何等豐會,對話理論顯然―學術中的亮點忐箱對話,思想在久遠的古希臘哲李中就有反映後來。

康德美學作為溝通純粹理性與實躍理性的紐帶。

把審類判斷力提高到實現人最終目的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巴赫金哲學、美學的出發點。

是從整體上把捶人類主體的建構過程,因而留下了康錐主義啟兼的卻記。

不過。

在20世紀世界局勢風雲變幻、俄國社會頻繁動蕩的時代背彔下,巴赫金特別關注存在問題以及人類的理解與溝通他不滿唯心主義的先驗綜合,認為首先要麵對直接的客觀世界,麵對人類感性個體的具體存在人類文化的三大範疇一科學、藝術和生活一「隻有在具體個人那裏才能得到統一具體個人在他自己的統一中把這三大範疇綜合為一體但巴赫金絕非極端個人主義者。

他隻是堅持世界應圍繞人本位這個價值中心而運轉的人道主義立場這是一個可以思考、可以觀察、可以珍愛的中心,這個中心就是人,在這個世界中一切之所以具有意義和價值。

隻是由於它和人聯係在—起,是屬於人的人在世界中獨一無二的至尊地位被確認後,他進一步闡明真正的主體性是通過自我與他者的價值交換而建立起來的,是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得以實的,因此,他主張一種亦此亦彼、多種事物同時共存的關係,而非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獨白主義在他看來,一切都是手段。

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麼也結束不了,什麼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廣㈩由此可見,對話不僅僅是相5溝通,而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作者與特定文本中主人公的對話,是巴赫金關於主體性建構的重要觀點他認為,美的本質是不同價值體係和生命主體間的對話與交流,隻有在互動、衝突、融合式的共生共存中才會形成全麵的整體審美活動具備三大屬性:視域剩餘、外在性和超在性任何視角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必須借助外部力量的互補才可達致整體上的認知,不同的個體感性存在之間的互相對話、交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