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部作品的很多背景音樂運用了音樂合成器還有電子樂的元素,譚雅不得不命人在蟲之穀捕捉很多特別的甲殼類昆蟲,因為這些昆蟲振翅的時候能夠發出這些聲音。

就像是第一部《夜鶯》開場的那種不明言狀的聲音,就是幾隻蜜蜂通過煽動翅膀發出的聲音,七個月前的蟲之穀之行,譚雅就發現了這些蜜蜂每隻煽動翅膀都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這幾隻是她精挑細選才挑出來的,效果也令譚雅非常滿意,的確達到了電子樂合成器的效果,相比之前的《夜鶯》,這首《心係蘭花》用到的昆蟲要多得多。

聊天是一種消磨時間的好方式,對觀眾而言,二十分鍾眨眼即逝。

一群巨大的昆蟲被一些心靈魔法師領導了台上,這種陣勢引起了一陣巨大的吸氣聲。

這些在《探索自然》裏看到的昆蟲種類居然被帶到了音樂廣場,所有人帶著興奮的神情紛紛談論這些昆蟲在第二部作品當中充當什麼角色,難道譚雅大師的第二部作品是歌劇麼?這些昆蟲是不是請來的一批特殊演員呢?

就在這時,一種樂器被幾人合力抬了上來,這種把大鼓、小鼓和若幹桶子鼓銜接在一起的樂器引發了觀眾們濃厚的興趣,三四個像鑼一樣的東西被穿在了一起,讓地下的群眾紛紛猜測著它的

作用。

在這樣一個求知欲濃鬱的氣氛下,音樂緩緩開始,一種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鋼琴聲音種類慢慢傳進眾人的耳膜。

沒有了鋼琴中那招牌式的寬廣和開闊的聲音特性,這首作品的鋼琴聲變得典雅、醇厚與活潑。

半年的時間讓大家對鋼琴構造了如指掌,所有人都知道,這首作品的鋼琴聲運用了踏板的變音技巧。

一段十幾秒的鋼琴獨奏讓人仿佛來到了鳥語花香的樹林,感受那輕輕的微風吹拂在自己臉上,平靜了所有人的內心。

那種言語形容不出來的背景音樂又開始響起,眾人這才看到,原來這種聲音的居然是幾隻蜜蜂的翅膀和鳴發出來的。

在這種背景音樂的襯托下,鋼琴聲變得更加生動和具有活性,撲麵而來的一陣清爽的讓所有人閉上了眼睛。

在鋼琴的最後一個音節的結束下,一種類似於’爆發‘一樣的元素突然響起,這種好似幾十個樂器同時利用最高的聲調一起演奏的聲音令所有人為之精神一振。

難以想象,這部《心係蘭花》二十幾秒就迎來了它的第一次gao潮部分!

配合著蜜蜂的振翅和鳴、鋼琴的彈奏,那個很多鼓類組合起來的樂器也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這三樣樂器的相互配合下,整首曲子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很難形容節目表裏那個叫做’架子鼓‘的樂器所發出的鼓聲,沒想到這種各種各樣的鼓類放在一起效果卻如此的美妙。

‘節奏大師’眾人不禁心裏給它增加了一個稱號,在它的作用下,整個樂曲好像都被它掌握了節奏與速度一般,優美的鋼琴聲一旦有了‘節奏’的控製,效果簡直完美到了極點。

優美到了極限的樂曲聲慢慢吞噬著所有人的聽覺感官,令他們慢慢陷入陶醉之中而不可自拔。

眾人腦中在動聽的音樂下不禁慢慢呈現出了一個美好的景象。

一個清涼而幽寂的世界,蔚藍的天空夾雜著幾朵白雲,整個空間漂浮著清新的氣味,仿佛超越了塵土與狂躁,令心靈得到了短暫的升華。

隨著鋼琴聲的暫時謝幕,琵琶聲繼而響起,這種樂器大家並不陌生,幾個月前,譚雅大師的一首樂器獨奏《十麵埋伏》令這個樂器一時之間聞名整個維也納。

琵琶的清脆和幹淨利落又將整個樂曲帶入另一個世界。

不食人間煙火的景色驟然轉變,小橋流水開始緩慢的在眾人腦中形成。

清澈的小溪響起了涓涓的流水聲,樹葉在微風的輕刮之下沙沙作響,偶爾幾隻小鳥從一根樹枝落在另一根樹枝上,彼此打鬧並且不亦樂乎。

魂牽夢繞的風景讓所有人不願意醒來,隻想沉迷在這個夢幻世界裏。

很多人在樂曲的帶動下,腦袋開始不聽命令,隨著樂曲的節奏有規則的來回晃動,所有最美好的事物在《心係蘭花》的引領下,紛紛綻放在他們的想象之中。

活潑好動的浣熊人難得安靜了下來,在樂曲的帶領下,它看到了自己逝去的母親在林中小屋向自己招手,香噴噴的飯菜被她端在手上,似乎是在告訴他,先別玩了,該回家吃飯了。

兒時那個熟悉的家如此清晰,心中最美好的東西一旦被喚醒,浣熊人不知不覺留下了莫名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