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要重視黨的基本綱領的學習與宣傳(1 / 3)

(2000年4月1日)

人們也許已經注意到,1999年10月1日,江澤民登上天安門城樓,在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盛大閱兵式的講話中強調:我們將繼續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在新的世紀裏不斷譜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江澤民在這篇總結曆史、規劃未來、鼓舞人民、昭告中外的重要而精辟但卻十分簡短的講話中,把十五大製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視為今後必須堅持的起指導作用的重要原則,與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並列,再一次確證了基本綱領在時間上不是權宜之計,要管整個初級階段;在空間上不是一域之策,必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產生重大影響。這也就警醒我們,要像重視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那樣,重視黨的基本綱領,不僅要全麵深刻理解,而且要繼續自覺堅持。

綱領,顧名思義,就是事物的總綱和要領,泛指起指導作用的原則。我們的先人很早就認識到綱領在凝聚人心、樹立威望等方麵的獨特作用。《晉書·應詹傳》說:“頃大事之後,遐邇皆想宏略,而寂然未副,宜早振綱領,肅起群望。”綱領對於一個政黨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有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綱領。一般來說,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作用:一是標識作用,即表明黨的階級性、重要主張,以及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程度。馬克思指出:“製定一個原則性綱領……這就是在全世界麵前樹立起可供人民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裏程碑。”恩格斯也說:“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麵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二是凝聚作用,即保證黨自身的團結和統一。1887年,恩格斯針對美國工人運動中的宗派主義,闡述了黨的綱領對實現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統一和團結的重大意義。他指出:“一個新的黨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積極的綱領,這個綱領在細節上可以因環境的改變和黨本身的發展而改動,但是在每一個時期都必須為全黨所讚同。隻要這種綱領還沒有製定出來,新的黨將處於萌芽狀態;它可以作為地方性的黨而存在,但還不能作為全國性的黨存在;它將是一個潛在的黨,而不是一個實在的黨。”他還進一步指出,美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組織,要實現全國性的統一,必須製定出自己的共同綱領,即使是臨時的綱領,也是實現這種統一的重大步驟。實踐反複證明,有了全黨都能接受的綱領,就能保證全黨在思想上的統一,從而保證黨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一致。三是號召作用,即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為實現黨所確定的目標,實現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鬥。作為世界無產階級政黨的第一個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其誕生以來的一個半世紀裏,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就曾發揮了不可低估的號召作用。實踐已經證明,一個政黨如果缺乏成熟的綱領,就沒有什麼號召力,想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是絕對不可能的。此外,作為執政黨,其綱領就是指導製定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基礎和主要政策依據,因而又具有明顯的約束和規範作用。

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明確提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這個綱領作為十五大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對近20年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主要經驗的總結,是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新的概括和發展,對於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具有偉大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但是,我們也時常感到人們對這個來之不易、彌足珍貴的基本綱領的認知和實踐,許多方麵尚不如人意,不可盲目樂觀。其中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基本綱領的定位被誤讀。有的認為既然基本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的展開”,它就應屬於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子概念,不能成為與後者相提並論的重要範疇;有的對基本綱領要管整個初級階段,管改革和建設的全局認識不清,缺乏長期堅持、全麵堅持的思想準備;有的雖然認識到它是黨的重要綱領,卻無視它同時又是治國大略,還未意識到實現黨的基本綱領是共產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義務。二是基本綱領的價值被低估。主要是一些人對綱領中包含的基本目標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基本政策的規範和指導作用,有些輕視、短視;有的認為基本綱領中所涉及的內容都是人們熟知的,把它概括為黨的基本綱領似乎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對綱領中的一些新概括、新提法以及明確基本綱領的長遠指導意義,有些忽視、漠視。事實上,正是由於繼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之後又有了黨的基本綱領,我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才可以說趨於完整,將來探索社會主義發達階段的客觀規律才會有正確的基點和方向。特別是基本綱領對初級階段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給予了許多有新意的闡釋,這些新思想、新觀點,大大豐富了我們對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比如,在經濟上,提出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一項基本經濟製度,公有製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混合所有製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也是公有製經濟,國有經濟在控製力和競爭力增強的前提下比重減少不會影響社會主義性質,股份製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都可以用,股份合作製經濟是改革中的新事物,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在政治上,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共產黨領導、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權力的重要體現;在文化上,提出隻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等等。由於對基本綱領的這些真正價值看得不甚清楚,因此確有一些人對基本綱領缺乏感情和熱情,學習宣傳研究不夠、理解貫徹落實不夠。

有的人腦子裏甚至還沒有“基本綱領”的概念,或者是口裏有心裏沒有,理論上有實踐中沒有,此時有彼時沒有。三是基本綱領的內涵被曲解。比如,基本綱領論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時,提出了四條基本政策和一條基本要求,這就是: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這些政策和要求,每項都由兩句話組成,每句話幾乎都包含兩個方麵。但是,有的地方、有的同誌在貫徹時存在片麵性,隻講一句話,或者隻講一個方麵,如隻講發展多種所有製,不講以公有製為主體;隻講多種分配方式和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講按勞分配為主體、共同富裕;隻講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不講國家宏觀調控這個前提;隻講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不講競爭;隻講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不講持續和健康等等。又比如,基本綱領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目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但是對這一基本目標的把握也並非不存在偏差,突出表現在有的人把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以“法比權大”之類的所謂“理由”弱化、排拒黨的領導;有的人忘記了民主政治前麵還有“社會主義”這個限製詞,錯誤地把民主政治等同於西方政治,甚至把西方政治又等同於某國政治。再比如,基本綱領一如既往提倡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於是有的人就通過宣傳帝王將相、劍仙俠客、風流才子、風水術數等來“弘揚”民族文化;有的人則擔心大力宣傳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知識會封殺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間;有的人甚至把滑稽、戲說、打鬥、言情、遊戲、競賭當成大眾文化的要義。這其中,認識上曲解綱領與行為上偏離綱領常常犬牙交錯,幾乎形影不離。還有極少數人打著闡釋基本綱領的幌子,反複宣揚所謂指導思想多元化、經濟私有化、文化西方化、軍事非政治化之類的錯誤觀點和主張,完全背離了基本綱領的本意和宗旨。雖然這些改頭換麵的觀點主張沒有多少新意,但也說明當前偏離黨的基本綱領的問題已經尖銳地擺在我們麵前。

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首先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這一綱領。知之愈深,才會實踐得愈好。

從基本綱領所達到的認識水平來看,它借鑒了曆史的經驗,但又不是曆史的複歸,而是曆史的超越。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與新民主主義階段的一般綱領或基本綱領作個比較,不難發現二者有眾多相同之處,可以說前者是對後者的繼承,後者為前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這種繼承和借鑒,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中國生產力不發達這一最大的實際出發。由於有這樣一個共通點,因此在政治方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和新民主主義政治都允許非工農階級、階層或群體存在並參政議政。其中,新民主主義政治提出要實行以無產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三三製”民主政權即是這種新民主主義政治的雛形,新中國成立時按這種思路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製度。這種新民主主義政治一方麵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根本保證,另一方麵也體現了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一切進步階級、階層對人民政權的廣泛參與這一新民主主義社會基本政治特征。新時期雖然沒有一個獨立的資產階級存在,在階級結構上與建國初已有著質的區別,但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當前在堅持工農聯盟作為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的同時,也必須允許屬於人民範疇的非工農階層、利益集團存在並接納其代表參政議政,從而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在經濟方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都以公有製經濟主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結構為共同特征。其中,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指出,“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性質,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但這個共和國並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並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明確“多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1949年9月通過的“臨時憲法”——《共同綱領》還規定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十五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政策,體現了黨在新時期對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積極繼承。在文化方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新民主主義文化都倡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倡導一元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多元兼容文化。其中,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明確,我們的文化是“民族的”,對於外國文化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也應該“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其“科學”性在於“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對於中國古代文化,應“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其“大眾”性在於它是“民主的”、“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貧苦民眾服務”,並且要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