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專題講話(1 / 3)

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十五大精神

(1997年10月15日)

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世紀之交的一次盛會,是一個團結勝利的大會,圓滿成功的大會。大會提出、確立了一個好主題,審議通過了一個好報告,選舉產生了一個好班子。下麵,我從這三個方麵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一、確立了一個好主題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簡單地說,就是高舉偉大旗幟,推進偉大事業。這個主題的確立,意義十分重大,解決了很多問題。因為在十五大之前,人們在思想上、認識上、理論上還不是那麼十分一致,一些人甚至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態度也不是很明確。黨中央為了給十五大的召開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高認識,統一認識,有計劃、有組織地做了四件工作:一是比較係統地宣傳江澤民“5·29”講話,因為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的這個講話,基本框架、基本內容、基本觀點、基本精神與十五大報告是一致的,為黨的十五大召開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二是在全國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提高全國人民的文明素質和文明水平;三是在全國所有的新聞單位開展“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係列宣傳活動,顯示鄧小平理論的巨大威力和指導作用;四是在北京舉行“輝煌的五年——十四大以來兩個文明建設成就展”,展示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十四大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這四件工作,緊密圍繞十五大將要提出的主題展開,既為十五大的召開創造了一個很好的輿論環境,也澄清了社會上一些模糊的認識,可以說為十五大的召開掃清了思想障礙。

關於主題問題,我們還可以通過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報告的題目,清晰地看出我國改革開放的脈絡和步伐,可以看出十五大報告主題的科學性。大家知道,黨的七大是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十大繼續了九大的“左”傾錯誤;十一大仍然舉著“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的旗幟,沒有能夠擔負起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曆史責任。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擔起這個曆史責任,實現這個曆史轉折。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大會報告的題目是《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報告的題目是《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報告的題目是《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這次十五大報告的題目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我們可以看到,這四次黨的代表大會,報告標題中都有“社會主義”這四個字,這就表明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的決心。回想80年代初,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一切都是開創性的,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樹起改革開放的大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十二大報告的標題定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是對時局的最好概括。十二大正式樹起改革開放的旗幟以後,十三大則腳踏實地地接過這麵旗幟,並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簡潔有力的表述莫過於“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黨的十四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載入了黨章,並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從此以後,改革、開放就步入了“快車道”。1997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逝世,但他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已被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高舉起。在這樣一個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將舉什麼樣的旗,走什麼樣的路,就成了一個為世人關注的、現實的、嚴肅的、也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是關係到我黨將把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展現在世界麵前並帶入21世紀的重大問題。在這個時候,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的主題,提出了我黨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這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之所以說十五大確立了一個好的主題,道理就在於此。正因為這個主題確立得好,並把它作為大會的靈魂,寫進黨的章程,所以這次大會才開得非常成功。如果說貢獻的話,這是十五大最大的貢獻。

二、通過了一個好報告

十五大報告的起草工作是從去年底開始的,曆時10個多月,修改了8次。這次大會審議的是第9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曾6次召開會議,對報告稿進行審議。今年5月29日,江澤民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中央黨校就十五大報告的主要精神,向省、部級主要領導通了氣。7月10日,中央政治局又將報告稿印發全國135個單位、約4000人征求意見。中央還專門召開座談會,直接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此後,又作了800多處改動。所以十五大報告應該說是我黨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充分發揚民主的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個報告本身就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是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十五大報告起點高,立意深,跨度大,內容豐富,理論深刻,重點突出,是政治宣言,是行動綱領。報告分10個部分,共3萬餘字。江澤民在作報告時,代表鼓掌有20次。黨代會期間及黨代會以後,大家的反映都很好。報告的主要精神可以歸納為“六個一”:高舉一麵旗幟,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一條路線,即黨的基本路線;突出一個理論,即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一個綱領,即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一個任務,即把我黨的偉大事業推向21世紀的任務;強調一個保證,即黨的建設是完成黨的偉大事業的保證。

我認為,十五大報告內容全麵豐富,有許多新話,起碼在七個方麵理論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概括、新的發展。

(一)關於“鄧小平理論”的概念和旗幟的問題

十五大第一次公開提出“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概念,第一次正式明確規定鄧小平理論是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的根本大法之中。這是十五大最重大、最主要的貢獻。

鄧小平理論的產生、發展、完善,我認為大致可以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5年全麵整頓開始的試驗改革階段。在這個階段,鄧小平提出了很多基本觀點。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澄清是非、撥亂反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鄧小平理論又有新的發展。第三個階段是深入概括、基本形成的階段。即從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第四個階段是走向成熟、形成體係的階段。即從黨的十三大到1992年的黨的十四大。在這個過程中,我黨對鄧小平理論進行了四次比較全麵的概括和總結。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把鄧小平理論概括成了12條原則;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麵對鄧小平理論進行了概括和論述;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從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等九個方麵對鄧小平理論進行了概括和歸納;黨的十五大則從四個方麵對鄧小平理論進行了新的概括,從這個理論的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斷、新體係四個方麵說明了她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我們再來看一看“鄧小平理論”的提出過程。黨的十二大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四大提出“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第一次提出“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發行時,江澤民正式使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1996年中央4號文件中,正式使用過“鄧小平理論”的提法;1997年5月29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講話中專門論述了“鄧小平理論”,但未公開發表;黨的十五大正式公開提出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

我們在學習鄧小平理論時,要從她的曆史地位、科學體係、理論創新、指導作用四個方麵來認真加以體會和把握。

近些年來,理論界對鄧小平理論特別是對其體係從多方麵、多角度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主要有這麼一些觀點:第一個觀點,是根據十四大概括的九條內容,即從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部署、依靠力量、“一國兩製”等九個方麵來展開、分析,區分、把握其層次、範圍和內在聯係。第二個觀點,是把鄧小平理論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據論,即哲學根據、國情根據、時代根據;第二部分是道路論,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第三部分是目標論,即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製改革目標、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體製改革目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目標、用“一國兩製”統一祖國的目標。第三個觀點,是認為這個理論是由“一塊基石”和“四根支柱”構成的:所謂“一塊基石”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所謂“四根支柱”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改革論。第四個觀點,是圍繞這個理論的三大基本問題來展開的:三大基本理論問題就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判斷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第五個觀點,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主線,以四個條件為框架來研究:這四個條件就是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動力機製、確立正確的戰略步驟、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外條件。第六個觀點,是圍繞理論創新去進行研究。除此以外還有許多。我們在學習、研究鄧小平理論時,應該真正地把握好這個體係,看到這個體係的科學性、完整性、繼承性和創造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統一、進一步提高。

關於鄧小平理論的基本構架,我認為可以歸納為“153920”。所謂“1”,就是一根主線或一個基本理論,即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所謂“5”,就是五個重點,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如何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題,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標,“兩手抓”的基本方針,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所謂“3”,就是三大部分,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所謂“9”,就是九個方麵的內容,即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依靠力量、“一國兩製”。所謂“20”,就是20個新觀點、新概念,即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個有利於”的判斷、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國民經濟隔幾年上一個新台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反對封閉和孤立、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政治體製改革必須與經濟體製改革相適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國兩製”、防止和平演變、“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建立國際新秩序、“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的對外策略、關鍵是把共產黨內部搞好、反對腐敗等等。我們在學習、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科學體係、理論創新等這麼一些問題。

確立鄧小平理論為我黨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旗幟與指導思想是一回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一個新的綱領畢竟是一麵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毛澤東曾經講過:“主義譬如一麵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台上的標語就是“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十五大報告的標題和會場的標語都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鄧小平理論旗幟的提法也有個發展的過程:第一次提出來是在黨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紮根於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指引我們事業勝利前進的旗幟”;1989年,江澤民在國慶40周年講話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引我們繼續前進的旗幟”;1992年的十四大號召“高舉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1997年2月,江澤民在悼念鄧小平時,第一次提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同時號召更高地舉起這麵旗幟;十五大正式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為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所以說,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是這次黨代會的最大貢獻,在這個問題上的深刻論述,是理論上的新概括、新突破、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