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
東南亞金融動蕩從1997年5月開始。在這之前,1997年2月國際投機力量已經在泰國的金融市場上進行了一些試探性的攻擊。5月,索羅什等投機力量在泰國進行了一次全麵的、大規模的出擊,泰國政府頂住了。用索羅什自己的話說,跟泰國“打了個平手”。但泰國因此而大傷元氣。7月,在國際投機商的再次打擊下,泰國已無力維持泰銖,不得不放開彙率,使泰銖大幅度貶值,然後牽動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先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接著是新加坡、韓國、台灣,最後是香港,一連串地都受到了影響。
7月風潮過去後,10月又刮了一次更猛烈的風潮,把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的股市也拉了下來,甚至連東歐和拉美也受到影響。10月的衝擊波過後,11月下旬到12月,韓國和日本又出了問題。
今年1月,又發生了新一輪的貨幣動蕩。2月才開始出現一些回穩跡象,股市反彈,幾個彙市也開始穩定。目前,炒家已基本離場,人們的信心在恢複。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場動蕩已跌到了穀底。
國際金融專家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整個發展過程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從去年5月到12月是一個階段,12月到現在又是一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場範圍內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包括外彙市場、股票市場和證券市場。由於炒家天翻地覆的炒作,就好比把一個神秘的包袱全抖開了,又好比把一個泡沫的水分都擠幹了。凡是在東南亞市場上參與了投資股票或債券的,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例如香港的百富勤公司倒閉了,就是因為它購買了大量韓國、印尼的債券。韓元和印尼盾大幅度貶值後,這些債券就不值錢了。這個階段的基本特點是投機者在市場上進行大規模的投機行為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
進入第二階段後,在亞洲地區的金融市場上投機性的行為少了,而第一階段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暴露出來的問題,開始向這些國家的社會深層次滲透,即市場大幅度波動給這些國家的企業、銀行,甚至個人投資者和老百姓,無論是否參與了市場交易,都帶來了生活、生產、經營等各方麵的困難。由於貨幣的大幅度貶值,人們可用於支付生活或經營的資金少了。支付能力的降低,又大大削弱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力、購買力和消費水平。
這次自去年下半年爆發並持續至今的金融危機的重災區是東南亞“四小虎”: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以及“四小龍”中的韓國和經濟大國日本。據統計分析,截至今年初,泰銖兌美元比價從25:1跌至55:1,貶值約60%,通貨膨脹率上升到10%左右。去年泰國僅產業工人失業人數已達50萬人,今年預計新增失業人口290萬人。泰國政府先後動用40億美元支持泰銖,未能止住下滑趨勢,被迫向國際金融機構申請170億美元貸款應付危機。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其他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20%~50%,並無一例外放棄了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聯係彙率,改為有控製的浮動彙率政策。日元兌美元從115:1下降到130:1左右,迫使日本的拓殖、北海道、山一等多家金融機構破產。日本政府動用1250億美元應付金融危機。韓國先後有1萬多家企業破產倒閉,導致120萬人失業,韓元貶值一半以上,並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570億美元。在東南亞金融危機衝擊下,香港、歐美等全球主要股市均出現程度不同的動蕩,波蘭、捷克、南非、巴西等距離較遠國家的彙市也隨之出現了波動,全球金融體係發生了強烈的震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把這次金融動蕩的傳導機製比喻為醫學上的“接觸傳染”。這就是說,現代金融市場中多個市場緊密結合,有高度的信息往來,一國出事,半個小時後,全世界都知道了,反應非常之快,而且資金調動高速、靈活。現在全世界的銀行都使用電腦支付係統,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巨額資金從一國轉到另一國,從一個地區轉到另一個地區。其擴展速度之快、影響範圍之廣是人們始料不及的。金融危機使一直跑在前頭的東亞經濟發展速度降了下來。泰國危機最為嚴重,經濟增長幅度下降最大,1997年經濟增長率從上一年的6.8%下降到0.6%,為近十多年來的最低點。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1997年的增長率也下降0.5~1.5個百分點。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並可能使全球經濟在今後1~2年內放慢到3.5%左右。
對於東南亞金融危機,一些西方輿論大做文章。他們斷言,東亞經濟高速增長的“神話”已經破滅。如不引進西方“自由經濟模式”,該地區今後將不可避免地進入衰退期。但許多專家認為,這場金融風波雖然暴露了東亞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但東亞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並未消失,如市場頗具規模,儲蓄率高,勞動力相對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出口能力強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後,東亞仍有可能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
(二)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及其教訓
東南亞金融危機是這一地區經濟高速增長掩蓋下多年潛伏危機的集中釋放,既反映了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內部矛盾,也有複雜的外部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是四個方麵。
一是“地產泡沫”破裂,銀行呆賬壞賬嚴重。長期以來,東南亞各國依靠高投入和政府幹預刺激經濟增長,但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泡沫經濟”的特征,房地產投資過熱,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銀行呆賬壞賬大量積壓。據統計,近年來,泰國金融機構貸給房地產業的資金約占其貸款總額的50%,全國積壓房屋80萬套,空房率20%。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據統計,東南亞國家呆賬壞賬總金額達6600億美元,其中泰國金融機構呆賬占其貸款總額的7.9%,馬來西亞占6.4%,印尼高達17%。日本“泡沫經濟”雖然已破滅多年,但金融業始終沒有擺脫蕭條局麵,壞賬高達8125億美元,僅最近破產的山一證券公司負債就達250億美元。韓國政府多年來對國內大企業提供特殊優惠扶植政策,致使企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養成了依賴政府、舉債經營的習慣。危機中,韓國僅大企業倒閉造成的呆賬壞賬就超過25億美元。
二是外彙儲備少,短期外債多。東南亞多年來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政策,依賴出口和外資維持經濟增長,但出口產品單一,結構調整滯後,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市場,致使近年來出口增長率明顯放慢,國際收支逆差增加,外債水平接連升高。據統計,泰國1997年底外彙儲備259億美元,但外債水平高達900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400多億美元。印尼外債高達1000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占30%以上。韓國去年底實際可支配外彙儲備僅60億美元,但外債升至1200億美元,其中近700億美元短期外債即將到期。大量短期外債無力償還,導致這些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等級大幅度下降。
三是彙率政策缺乏彈性,金融監管體製落後。80年代以來,東南亞各國貨幣先後與美元直接或間接掛鉤,對穩定彙率、吸引外資、擴大出口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近年美元不斷升值和各國經常性項目出現很大逆差的情況下,未能及時調整彙率機製,使得本國貨幣無形升值,與現實經濟狀況嚴重脫節。同時,各國為支撐本國貨幣彙率,被迫保持高利率,放寬私營部門向外貸款限製,導致大量套利短期資本流入,為國際金融投機埋下了隱患。韓國、日本的金融體製雖較齊備,但由於內向封閉與缺乏透明度的監督機製,高官直接參與金融機構向企業貸款,金融機構按照政府官員的“明言”和“暗語”給企業融資等方麵的原因,致使大量資金缺乏合理流向,爛賬壞賬層出不窮。
四是國際遊資興風作浪。據不完全估計,目前世界上有1.5萬億美元遊資,已形成一股龐大的資金力量。其特點是流動性強,善於捕捉某些金融體係漏洞大、國內問題較多的國家作為投機對象,通過左右外彙、證券、期貨市場行情獲取暴利。從1992年英鎊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到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無一例外都有國際投機商的炒作。僅國際投機家索羅斯一人就在泰國金融市場炒作40億泰銖,最終使泰銖貶值並脫離聯係彙率。隨後,國際投機商又轉向馬、菲、印尼等國以及香港等地。
總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主要是各國經濟結構失衡及調整滯後、虛擬資本急劇擴張與實際經濟嚴重背離,而各國的貨幣政策缺乏彈性與金融監管製度落後,增大了資本市場開放條件下的貨幣危機風險,給國際投機商以可乘之機。國際投機資本興風作浪等外部因素,隻是危機的導火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東南亞金融危機向世界所有國家提出了在走向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我們可以吸取的教訓至少有六條:(1)泡沫經濟是不可取的。(2)經濟發展要以國內為主,同時發展出口貿易。(3)進行金融體製配套改革,建立金融監管體係與機製。要切實提高金融業經營和管理水平,維護金融秩序,把一切金融活動納入規範化、法製化軌道,以保證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4)政府要退出微觀領域,進行宏觀引導企業進市場。(5)采取大中小結合的產業化導向(韓國專搞大企業集團似不可取)。(6)減弱政府控製的空間和力度,製定一些具有長期性、指導性的產業政策。東南亞、東亞國家在60~80年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依靠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也是用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來拉動經濟增長,是很成功的。但是,如果外向型經濟對外的依存程度超過了本國能控製的程度,就很容易出問題。東南亞股市風波與過熱的房地產業有關,這些國家在發展本國經濟的過程中借了許多貸款,其中大部分是短期貸款。所幸的是,泰國發生的事,中國早在1992、1993年就已發生,並已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我國在“八五”期間實行宏觀調控政策並取得成功,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從根本上避免了金融動蕩。
(三)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是這一地區惟一沒有受到很大衝擊的國家。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實力雄厚,外彙儲備充足,外國投機者難以在中國市場興風作浪。雖然金融危機沒有對中國經濟造成直接衝擊,但間接影響不可忽視。首先,周邊國家(地區)貨幣普遍貶值將對我國出口造成不利影響。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與中國相似,出口商品仍以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為主,對中國的出口商品有較強的替代性和競爭性。1998年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將大幅削弱,對外經貿形勢麵臨嚴峻挑戰。其次,東盟同中國的雙邊貿易平衡也可能被打破。東盟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向東南亞地區的出口占總出口的6.5%。由於貨幣貶值,東南亞國家出口需求強烈,而進口需求不振,勢必影響中國產品的出口,影響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平衡。第三,金融危機還將使內地企業在香港和通過香港在歐美市場融資的困難增大。香港回歸後,與內地的經濟聯係更加密切,經濟聯動性也在增強。港幣同美元的聯係彙率製雖在金融危機中得以保全,但仍不排除國際投機勢力對其繼續衝擊的可能性。這將對香港和中國大陸的經濟穩定構成一定的威脅。如果國際上對港幣彙率穩定持有疑慮,勢必使國內企業在歐美市場融資的困難大增。此外,金融危機還將使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