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中的幾個問題(下)(1 / 3)

四、應該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國現在主要有八種經濟形式:(1)國有經濟(不等於公有製);(2)集體經濟;(3)私營經濟;(4)個體經濟;(5)聯營經濟;(6)股份製經濟(美國學者提出“股份製社會主義”的問題);(7)外商投資經濟;(8)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台灣地區投資經濟(包括合資、合作、獨資)。這標誌著我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製運行模式已初步形成。這裏先介紹一下朱鎔基的主要經濟觀點,然後介紹一下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

(一)朱鎔基的主要經濟觀點

從1993年7月中國實行“軟著陸”以來的經濟政策來看,朱鎔基的經濟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1.在經濟高速增長中控製通貨膨脹

1997年中國的物價增幅從1994年的27.1%下跌到0.2%,經濟增長速度從1992、1993年的13%下降到8.8%。總體來說,4年“軟著陸”是基本成功的。這可能與他吸取西方現代經濟學的最新理論有關:凱恩斯主義的“菲利普斯曲線”認為,在短期內,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減少失業;而加入了合理預期因素的現代貨幣主義則認為長期通貨膨脹會妨礙經濟增長。朱鎔基是著眼於通貨穩定下的長期經濟增長的。

2.在資本市場發展的過程中打擊泡沫經濟

90年代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伴隨著劇烈的泡沫經濟和財富再分配。從1993年人民幣調劑彙率突破1:11,到北海、海南大炒地皮;從國債期貨和股票市場上的大戶操縱到各種金融活動中的詐騙,都在製造虛假繁榮的過程中為中國埋下金融危機的隱患。我國對泡沫經濟的打擊,包括1998年進行的精簡機構,無疑是得人心並對總體經濟環境有利的。這方麵他似乎與美國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相當一致,對金融穩定十分重視。

3.在社會利益多元化的條件下加強中央經濟權力

90年代以來,我國結束了80年代向地方分權、藏富於民的政策傾向,大力加強中央權力,如1994年實行強製結彙,4年積累近1400億美元國家外彙儲備;進行分稅製改革,分設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1998年取消中央銀行地方分行,改為按經濟大區設立,並將銀行行長的任命權收歸中央等等。

4.在經濟成分多元化的基礎上維護和改革國有經濟

1997年他在遼寧宣布三年之內搞好國有經濟,並準備在紡織業進行試點;而後十五大報告宣布將國有企業資產重組並在股市籌資等。

現在,朱鎔基的經濟觀點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並逐漸成為全黨的共識。1997年9月12日,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這次大會第一次對我國傳統的公有製理論作出重大修正,進而第一次將經濟改革的方向指向傳統的公有製。其中關鍵性的修正至少有十個方麵:(1)我國現在的所有製結構仍然不合理,需要進行調整和完善。(2)提出了混合所有製的概念。(3)公有製應該包括更大的範圍,不僅是我們傳統的認識中已定的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兩部分,還包括混合所有製當中的國有和集體成份。(4)公有製的主體地位是針對全國而言。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可以不同。(5)國有經濟的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社會主義性質。(6)把公有製和公有製的實現形式分開。(7)選擇什麼樣的公有製實現形式,標準是“三個有利於”。換句話說,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公有製實現形式必須摒棄。(8)股份製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並製定了在大型國有企業實行股份製的20條措施。(9)非公有製經濟已經不僅僅是“補充”,而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10)不分姓“公”姓“私”,依法對各類企業予以保護、監督和管理。

(二)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20周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倍感驕傲和自豪。

1.經濟步入高增長和低通脹的良性軌道

1997年,我國經濟出現了高增長和低通脹的良好態勢。國內生產總值比1996年增長8.8%,在世界上是增長的高速度(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為4.2%)。而全國商品零售價格僅比1996年上漲2.8%。這種物價回落和低水平超出我們的預料,是10多年來最低的通脹率。

相當長時間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模式都是高增長、高通脹,經濟增長速度在10%以上,而通貨膨脹率最高時達到21.4%。後來經過中央宏觀調控,1996年我國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通脹率逐漸降了下來,從21.4%降到現在的1%以下。這說明,中央在1997年提出的“穩中求進”的目標已經達到,國民經濟運行方式轉入“高增長、低通脹”的良性發展的軌道,找到了新的發展模式。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們的通脹壓力已經明顯減緩。老百姓感到錢更值錢了。這是我國經濟形勢好的重要標誌。對這一點,人們是滿意的,外國輿論也認為這個成就了不起。

2.已經基本上告別短缺經濟走向買方市場

我國經濟形勢的另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從短缺經濟走向買方市場。多年來,在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是短缺經濟,商品供應不足。而如今,城鄉市場上商品大大豐富了,隻要有錢可以說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到。中國不再為短缺經濟所困擾。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這說明,由於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關係發生了由總體供求嚴重失衡到總供求基本平衡的深刻變化,從此,我國經濟數量擴張為主的發展階段已告結束,開始進入以結構優化和升級、整體經濟素質提高為特征的新階段。

3.國家的物資儲備達到較高水平

經過20年的改革與建設,我國的物質基礎與綜合國力有了很大增強。199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7.47萬億元。重要的工農業產品的數量在世界上均居前列。我國鋼、煤、發電量、水泥、電視機、棉布,以及糧食、棉花、肉類、水果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的兩大戰略儲備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一是糧食儲備,過去有1000億斤,現在經過3年糧食豐收,已達到1500億斤,為曆史最高水平。即使有2年的大災,也不會發生糧食恐慌。作為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是不行的。棉花的庫存也大量增加。二是外彙儲備。我國外彙儲備到去年底已達到1400億美元,在世界上僅次於日本,位居第二位。香港特別行政區外彙儲備為900多億美元,名列世界外彙儲備第三位。

我國外彙儲備明顯增加,這是我國經濟實力和支付能力提高的重要體現,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它在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對於我國經濟形勢的穩定,起了重大作用。這幾年我國吸收外資的規模一直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前頭,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居第二位。

4.發展經濟的“瓶頸製約”已經得到基本解決

8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瓶頸製約”,就是說交通、能源的發展跟不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形成卡脖子現象。近些年來,國家下大力氣發展基礎設施,加緊交通和能源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一是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的建設發展迅速。近兩年京九、南昆兩大鐵路大動脈的建成,各地高速公路的開通,一大批機場、港口的建設,使交通條件大大改善,以至於多年不愁客貨用戶的“鐵老大”也產生了危機感,千方百計改進服務,提高車速,與民航等爭奪客戶。二是石油、煤炭、電力的發展,已使我國成為真正的能源大國,緩和了過去能源緊張的局麵。現在反倒出現了煤炭積壓、供大於求的現象。黃河小浪底截流,長江三峽工程截流,北方神華工程的建設,以及一些核電站的建成和將要興建,表明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切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強有力的驅動力和物質保障。

5.農業連年豐收當然還要重視農業

我國農業已連續3年獲得豐收。1997年北方發生嚴重旱情,農業仍然獲得豐收,糧食達到9850億斤,棉花增產200萬擔,主要經濟作物和菜籃子全麵增產。我國人均糧食達到800斤,高於世界糧食人均水平。肉、蛋、魚、菜的人均占有量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農民收入增長4%,達到2090元。由於這些年農業的發展,已使我國農業開始進入由自給農業向商品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階段。

在農業連續豐收的好形勢下,中央一再強調要保持清醒頭腦,更要重視農業,不可有半點鬆懈。我們在連續3年農業豐收之後,能否再爭取第四個豐收年,已到了關鍵時候。目前,農業遇到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不少農產品銷售不暢,出現積壓;一些地方出現忽視農業的傾向;鄉鎮工業增長速度放慢,其政企不分、體製不順、結構不合理、管理不善的矛盾逐步暴露出來;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減小。這一切都必須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農業麵臨著穩定政策、深化改革、優化結構、科技興農、走產業化道路等艱巨任務,關鍵環節是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土地穩,人心穩,農村的大局也就穩定了。

6.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

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國有企業的困難、長期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的矛盾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企業虧損居高不下,效益不高,下崗工人增多,就業壓力加大。產生這些困難的原因,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在計劃體製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還沒有根本的改變,重複建設、產業趨同的狀況還沒有根本的改觀。二是曆史包袱沉重,企業辦社會,債務負擔沉重,長期翻不了身。三是職工人數太多,一個人的飯三個人吃,冗員太多,效益沒辦法提高。從根本上說,是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在過去的一年裏,由於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如為國企注入資本金、股票上市、降低銀行利息、衝銷部分銀行呆賬,企業得到了較大的支持,經營形勢和經濟效益有了初步好轉。現代企業製度試點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出現了一批扭虧增盈的典型。從行業看,煤炭行業在1997年上半年實現全行業扭虧增盈;冶金行業鋼產量超億噸之後,產銷率接近100%。國有企業改革麵臨著四大問題,即“錢從哪裏來,人往哪裏去,貨往哪裏銷,負擔怎麼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使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是做好全年工作的關鍵。我們的目標是用三年左右時間,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大中型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到本世紀末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製度。擺脫困境的標誌,一是國有企業總體上盈虧相抵後經濟效益明顯好轉,二是虧損麵下降到正常水平,三是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