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於把“老祖宗”和“新境界”連接起來
所謂“老祖宗”就是馬克思主義“老祖宗”,所謂“新境界”就是講鄧小平理論,所謂“新水平”就是講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思想。鄧小平說“老祖宗”不能丟,丟了“老祖宗”就丟了根本。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鄧小平理論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把“老祖宗”和“新境界”連接起來,不要靜止地、孤立地、割裂地去學習鄧小平理論,而應該前要找到“老祖宗”馬克思主義,後要找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三者聯係起來、貫通起來學習,才能準確把握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才能正確地認識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係,也才能真正地弄清楚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和指導作用。就“老祖宗”與“新境界”的問題,我想從以下五個方麵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關於“重大曆史關頭”
江澤民在全國學習鄧小平理論工作會議上說:“我們黨有一條寶貴經驗,就是每當革命和建設處在重大曆史關頭,總是特別重視理論指導,總是結合不斷發展的實際加強黨員幹部的理論學習。現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處在重大曆史關頭,尤其需要重視這條經驗,用好這條經驗。”在我黨的曆史上,有過四次在重大曆史關頭進行全黨理論學習的成功經驗。一次是在延安時期,經過整風學習,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空前的統一和團結,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一次是建國初期,全黨為迎接新的任務,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過去不熟悉的東西,順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推動了全國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一次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全國開展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學習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內容,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解決經濟建設規律的客觀性問題,提出向自然開戰,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二是解決如何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一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鄧小平倡導全黨重新學習,恢複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全黨工作中心的轉移,開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現在,我們黨和國家又麵臨重大曆史關頭。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可以從下麵三個方麵來看。
第一,我們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比如說國有企業的改革現在到了非常艱難的地步,農村的改革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層出不窮,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可以說不容樂觀,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歐盟等)經濟衰退危險存在,經濟增長率都很低,日本在今年的增長率收縮2.6%之後,估計明年的增長率為0.2%,2000年為0.7%;經合組織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增長率將從1997年高於3%降到1998年的2.5%,然後在1999年降到1.75%,然後在2000恢複到2.5%;在歐元地區,預計實際活動將有所減慢,但1999年和2000年的增長率仍保持在潛力水平以下。這些說明整個經濟形勢的大環境都不景氣,我們要保證8%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確實是很不容易。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非常重要。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的,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要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
第二,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期。紀元之末、紀元之初,人們都在關注、都在思考:把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帶入21世紀?黨的十五大作出了莊嚴回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製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體製改革要繼續深入,精神文明建設要繼續加強,各個方麵相互配合,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
第三,就是從現在起到下世紀的前10年,對於我黨和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時期。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期,我們要全麵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即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2010年遠景目標,即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要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製體係;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現2010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目標。這一時期的發展情況如何,對建國100周年的時候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走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路,是至關重要的。
從這三個方麵來看,我覺得都是重大曆史關頭。在這樣重大的曆史關頭,理論武裝工作無疑將更加重要。因此,我們要總結曆史經驗,高度重視理論學習,重視理論教育。因為,如果在理論上發生誤導、產生誤區,或在理論上糊裏糊塗,就會造成思想認識上的不統一;思想認識不統一就會導致行動上的不統一,所以我們說理論上的混亂是社會動亂的前兆和根源。我們的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在重大的曆史關頭,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增強理論思維,提高理論水平。
(二)關於“老祖宗”的問題
當今的世界並不太平,日後世界上社會的、民族的、國家的、階級的、地域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性別的鬥爭衝突還會以不同的形勢出現。在紛繁複雜的風雲變幻中,如何把握時代的主流和曆史的走向,是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我們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如果說現在我們這一代人不堅持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從我們的手中滑落,那麼共產主義運動的曲折將會更多,以後重新樹起這麵旗幟的難度就會更大。所以鄧小平多次講過,不能丟馬克思主義,不能丟毛澤東思想,不能丟“老祖宗”,丟掉“老祖宗”就丟掉了根本,就有亡黨亡國亡社會主義的危險。關於“老祖宗”的問題,我想講下麵幾個觀點。
1.“老祖宗”是怎樣產生的
首先,從社會曆史根源上看,為什麼馬克思主義產生在那個地方,產生在那個時代,而不是產生在別的地方,別的時代?從時代和曆史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在19世紀初,大機器工業在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起來,並在幾個主要國家已占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產業革命的興起,無產階級也就由早期的手工工場的工人形成為近代產業無產階級。由於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尖銳。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無產階級在鬥爭中提出了自己獨立的政治要求,不再僅僅是跟隨著資產階級參加反封建的鬥爭,而是把矛頭直指資產階級。這時,歐洲相繼爆發了法國裏昂紡織工人兩次武裝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舉行的反對當地手工業工場主的起義等三大工人政治運動,顯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作用,標誌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在歐洲最先進的國家已經走在前列,表明無產階級已經登上曆史政治舞台。這一時期,無產階級成了獨立的政治力量,要求科學地理解自己的曆史地位和曆史使命,認清自己解放鬥爭的途徑、方法和革命道路,總之無產階級迫切需要革命理論的指引,日益發展的國際工人運動迫切需要革命理論與無產階級政黨來指導。馬克思主義就是適應這一曆史要求而產生的。
時代造就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偉大的時代必然產生偉大的人物。毛澤東在談到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夠適應時代的需要創立馬克思主義學說時說過:“除了他們的天才條件之外,主要的是他們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沒有這後一個條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工人三大政治運動。在革命實踐中,他們自覺革命,徹底改造了世界觀,根本轉變了政治立場,從而實現了兩大轉變,即由唯心主義者轉變為唯物主義者,由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從社會根源上來講,德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故鄉和工人運動的中心。為什麼呢?因為德國當時在經濟上雖然資本主義已經興起,但是在政治製度上仍然是分散的封建專製國家,是歐洲封建專製軍事國家的集中點。資本主義起來了,容克地主仍然有相當的勢力;同時,德國是民族壓迫的集中點,芬蘭人、意大利人、德國人都有,民族壓迫的問題非常突出;再者,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無產階級的直接序幕,德國的資產階級與其他地方也不同,在這裏,資產階級革命期間,無產階級就可以直接加入進去;最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在德國,他們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國本土,就像列寧主義產生在蘇聯一樣,德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