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七章 江澤民在堅持中發展鄧小平理論(上)(1 / 3)

(2000年3月31日)

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江澤民麵對國內和即將來臨的國際政治風波的嚴峻挑戰這一曆史條件,受命於危難之際,出任黨中央總書記。就在這次全會的講話或者可以說“就職演說”中,江澤民說:“這次中央領導核心作了一些人事調整,但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麵執行,一以貫之。”10多年的實踐已經表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並且在堅持鄧小平理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已經在各方麵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盡管我們現在還把這些“豐富和發展”限定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階段”,即“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係之內。

江澤民主持中央工作以來,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克服困難,乘勝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得到了中國人民的擁戴,給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世紀90年代這不平凡的年代裏,江澤民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為我們的黨和人民,辦了許多卓有成效的事情。回顧起來,如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和我黨的曆史上的每一代領導集體一樣,大致做了和正在做的有四件大事:一是繼承和堅持,就是繼承和堅持“前代”已經提出、實踐已經證明是正確並已取得成功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二是完成和檢驗,就是完成和檢驗“前代”已經提出、正在實踐並已見成效但尚未最終完成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三是完善和校正,就是完善和校正“前代”雖已提出但尚未實行或已實行但不完善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四是豐富和發展,就是依據變化了和變化著的新情況,不斷豐富和發展“前代”提出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這四件大事,從江澤民《向中央政治局通報政治局常委“三講”情況的講話》(以下簡稱《通報講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這《通報講話》確實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的文獻。下麵我想從江澤民“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方麵談一些感受和體會。

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無止境的

要說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必須先弄清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發展科學的道理和軌跡。

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並在實踐的發展中不斷充實新的內容,不斷向前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揭示的認識發展規律。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推進,毛澤東對馬列主義的發展,鄧小平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貢獻,體現和展現了這條認識發展的規律及其基本軌跡。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但這種發展又是有本有“宗”、有根有源的,是繼承性的發展,是豐富性的發展,叫做不丟掉老祖宗,也不拘泥於老祖宗。正如《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指出的:“不管最近二十五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變化,這個《宣言》所發揮的一般基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今天我們可以這樣說,不管馬克思主義誕生150多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一般基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

對於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馬克思自己早已說明:“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正因為這樣,在《共產黨宣言》發表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後對《共產黨宣言》提出了許多修改和補充的重要意見。比如,對“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的表述就注釋說:“確切地說,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在1847年,社會的史前狀態,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還完全沒有人知道。後來,哈克斯特豪森發現了俄國的土地公有製,毛勒證明了這種所有製是一切條頓族的曆史發展所必備的社會基礎,而且人們逐漸發現,土地公有的村社是從印度起到愛爾蘭止的各地都有的社會的原始狀態。最後,摩爾根發現了氏族的真正本質及其對部落的關係,這一卓絕發現把這種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內部組織的典型形式揭示出來了。隨著這種原始公社的解體,社會開始分裂為各個獨特的、終於彼此對立的階級。關於這個解體過程,我曾經試圖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1886年斯圖加特第二版)中加以探討。”這實際上是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的表述是不確切甚至是錯誤的。又比如,馬克思和恩格斯1872年指出,《共產黨宣立》“第二章末尾指出的那些革命措施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現在這一段在許多方麵都應該有不同的寫法了”,“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特別是巴黎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在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實際上是說,《共產黨宣言》中的某些個別觀點“已經過時了”。再比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又指出,對於“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是不完全的”,因為《共產黨宣言》第三章中對當時存在的各種“社會主義”流派進行的批判“隻包括到1847年為止”。這就是說,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批判仍有不完全的地方。還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第四章中,關於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派的態度問題所提出的意見,雖然大體上是正確的,但是由於政治形勢已經變化,而當時所列舉的那些黨派大部分又已被曆史的發展進程所徹底掃除,“所以這些意見在實踐方麵畢竟是過時了”。如此這些,都因為《共產黨宣言》是一個曆史文件,馬克思、恩格斯都說“沒有權利來加以修改”。這在實際上,充分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總是不斷發展的。

古希臘思想家西塞羅有句名言:“精神是不會衰老的。”黑格爾說過:“真理不是一塊鑄成了的硬幣。”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但馬克思主義者雖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機械地規定曆史發展的具體時間表,但卻可以預見社會和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在《共產黨宣言》中,有這樣一段話:“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時代的發展,曆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完全證實了馬克思預見的正確性。其實,迄今為止的全球化過程,其主要推動力主要來自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由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如今,全世界的跨國公司已達6萬家,其子公司約50萬家,年生產總值占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貿易額占全世界貿易總額的60%,還控製75%的技術轉讓,90%的生產技術,以及80%以上的對外直接投資,這些東西現在都活動在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的世界市場。如今,還至少有7.2萬億美元的短期資本在世界資本市場流動,相當於全球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0%,全世界每天2萬億美元中的90%按所謂“遊戲規則”用於投機。如今,擁有世界1/5人口的高收入國家掌握全世界86%的國內生產總值和82%的出口市場,控製著68%的國外直接投資和74%的電話線,而占世界1/5的最貧困國家僅占每項的1%。20%的最貧困的居民隻消費著世界財富的1.3%,而20%的富有者消費著86%的商品和服務。世界人口中1/5的最富有者和1/5的最貧困者的收入差別1997年就已達到74:1。西方占世界20%的人口消費著世界80%的資源。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資本主義的基本運動規律和各種痼疾都沒有改變,反而形成了以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心資本主義”為一方,以發展中國家的“外圍資本主義”為另一方構成的“中心一外圍”結構的世界資本主義體係。當然,發展中國家並不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這就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擴展到了全球範圍。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積累必然造成社會的分化與對立,導致在社會的一極積累財富,在另一極積累貧困。這些又必然導致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分化、社會排斥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即使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如美國大公司高級經理收入相當於普通員工的40倍,目前有20%的人收入在貧困線以下,有760萬人靠救濟度日,有200萬人無家可歸,而百萬富翁已達400萬人,億萬富翁達250名,排名第一的比爾·蓋茨的財產已超過千億美元。英國最富有的20%的人平均占有的國民財富是最窮的20%的人的10倍。德國百萬富翁在1998年也突破了100萬人,而有700多萬人屬於窮人之列,270萬人靠救濟度日。法國目前也有5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30萬人無家可歸。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就是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其實這“中心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這些必將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進一步準備宏觀物質條件。

除經濟全球化而外,社會主義也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關於社會主義,由於其概念是多方麵的,它可以表示一個業已建成的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表示建立新社會的曆史進程;還可以表示一種原則和方法,也可以表示一種思潮和學說,甚至還可以體現一種道德倫理,加上我們的社會主義觀點又都是從迄今為止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對資本主義的鬥爭和建立社會主義的嚐試中得出來的,因此,我們現在對社會主義概念的認識和議論也是各各有別的,甚至在過去一個較長時間內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問題還搞不清楚。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等同了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本質特征這兩個有不同內容的概念,把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特征的設想當作未來社會的本質加以恪守。

其實,社會主義本質是指社會主義內在的、深層次的、比較穩定和具有決定意義、指導意義的方麵;而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則是指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麵在發展中所采取的有代表意義的形式。由於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開始就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而出現,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馬克思雖是第一個但隻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予以勾勒,而不是給社會主義下本質的定義。他設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消滅了私有製,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社會根據需要有計劃地調節生產;在對社會總產品作出各項扣除之後,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沒有商品生產,沒有貨幣交換;消滅了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進入無階級社會,國家也隨之消亡。馬克思的這個設想是根據他對人類曆史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的邏輯推論,同時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種種弊端的針對性的批判。恩格斯還說過:“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製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2頁)

列寧在自己的革命實踐中,把社會主義比作“千辛萬苦攀登一座未經勘察、人跡未到的高山”、“準備忍受幾千個困難,準備作幾千次嚐試,而且,我們在作了一千次嚐試以後,準備去作一千零一次嚐試”(《列寧全集》第34卷,第379頁)。是他最早認識到馬克思提出的對未來社會特征的設想不能作為實施方案。他在強行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失敗後,在總結實施“新經濟政策”的經驗時,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社會主義階段還需要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軍隊和各種國家機構;合作製也是社會主.義的所有製形式;社會主義社會還將存在一定範圍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列寧站在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經過他自己所認為的“我們還不能闡述社會主義的特征”的實踐階段以後,才初步探索出適合落後國家的一些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但也沒有給社會主義下一個確切的本質定義。在這個問題上,列寧還說過一段深刻而令人深思的話:“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同中世紀製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發的官僚主義相比,資本主義則是幸福。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列寧全集》第37卷,第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