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八章 關於國內外的若幹熱點問題(上)(1 / 3)

(2000年4月17日)

首先,談談當前國際形勢中的幾個熱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在日益加快

1999年是世界經濟從亞洲金融危機深度影響中走向複蘇的一年,經濟恢複增長的情況比人們原先預料的要好一些。據有關資料披露,去年全球的經濟增長率為3%左右,今年可望比去年增長0.5個百分點左右。其中,亞洲去年經濟增長率高達5.7%,中國保持了7.1%的高經濟增長率水平,日本為1.2%;歐元區11國經濟增長率為2.1%;非洲經濟增長率也達到3.1%;美國的經濟增長率是3.8%。

經濟全球化是近些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所謂經濟全球化,它有一個最基本的標誌,那就是“信息化”、“市場化”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流動的“自由化”。自產業革命以來的數百年間,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已由生產的“社會化”逐步發展到“國際化”,目前又進一步發展到世界經濟各個領域的“全球化”。回顧最近幾十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曆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國際化浪潮在進一步向著專業化和合作生產的方向深入發展。如今,“萬國牌”的產品正日漸增多。比如說,美國的波音飛機大約有450萬個零部件,這些產品大體就是由6個國家、1100多家大企業和15000家中小企業協作生產出來的。又比如說歐洲的“空中客車”寬體客機,也是由德國大公司與其他歐洲國家聯合生產——英國生產機翼、西班牙生產機尾、法國生產駕駛艙、荷蘭和比利時生產部分部件和儀表,等等。總而言之,當代經濟已不局限於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合作,正出現整個世界經濟各個領域都在迅速走向“全球化”的趨勢。有關資料顯示,1998年,全球商品和服務出口額占世界總產出的比重就已經達到了20%以上,明顯高於80年代的5.6%和90年代初的13.5%;同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量也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比90年代初增長近2.5倍,並呈持續增長之勢。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近年經濟全球化的速度之快。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所帶來的直接結果,一方麵是世界商品、服務和金融市場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各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經濟,也越來越依賴於世界經濟;另一方麵,世界各國發展經濟所麵臨的市場開放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麵臨的諸如產品競爭、民族工業保護和經濟安全等問題,就變得日益嚴峻起來。當然,我們所講的經濟全球化過程還剛剛起步,遠未達到發展成熟的階段。麵對一個開放的世界,置身經濟全球化發展當中,一旦有所疏忽就可能要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拉美、東南亞和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近年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大規模的企業兼並、合並。據有關資料統計:最近這20多個月的時間裏,全球較大規模的企業兼並、合並就有好幾十起之多,已宣布的企業兼並交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其中1999年就達3.4萬億美元。像去年8月20日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三家大銀行宣布合並,其總資產達到12500億美元;今年1月10日美國在線公司和時代華納公司宣布合並,兩公司的合並金額以及新組建的美國在線一時代華納公司的價值分別高達1660億美元和3500億美元;3月9日,德國德意誌銀行和德累斯頓銀行兩大銀行又剛剛宣布合並,合並後的銀行總資產達到25000億馬克,等等。這些實施兼並、合並的公司,大多是全球著名的企業,其影響本來就大,再加上“超級並購”,無異於在各自領域裏攜手合作、共同製造經濟“航空母艦”之舉。現在看來,這股全球企業並購浪潮方興未艾,並購紀錄不斷刷新,堪稱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大奇觀。

實際上,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斷積累、逐步推進的過程。有人在從事這方麵的研究時發現,在近百年的時間裏,全球經濟領域已發生五次大規模的企業並購潮:第一次發生在19至20世紀交替之際,主要表現為“橫向並購”和“同業並購”;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表現為“縱向並購”和“大小並購”;第三次發生在五六十年代,主要表現為“混合並購”和“跨業並購”;第四次發生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表現為“規模並購”和“多樣並購”;第五次即目前這股企業兼並、合並浪潮起始於90年代中期,主要表現為“巨型並購”和“跨國並購”。上述五次大的並購潮,可以說是一波助推一波,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正在進行的第五次企業大並購更是波及整個世界。與以往相比,目前的企業並購甚至不局限於美歐國家的大企業,就連一些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也紛紛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強強聯合”。這就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市場化深刻作用的結果。這種作用,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原有的經營環境和條件,並通過科技進步和手段創新得以使企業能夠實現全球市場範圍內的資源有效配置;而且也使得企業通過拓展國際市場和實施規模經營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贏得競爭成為可能,或者說勢在必行。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方麵,經濟全球化要求人們把規模做大好抗風險、增利潤;但另一方麵,又不能不考慮到相應的國際性反壟斷管製建立健全起來的約束,決不能拿法律規則去冒險。像目前美國微軟公司可能涉及的違反反壟斷法問題,消息一出,美國紐約股市的納斯達克指數就狂跌數百點,微軟公司的股票市值頃刻之間大幅縮水。由此可見,越是做大,風險也是倍增的。我還多次說過這麼一個觀點,那就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全球化實際好比一把“雙刃劍”,我們既要能操持得法,學會遊刃有餘的本領,又要做到時刻提防它傷己及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古希臘思想家西塞羅有一句名言:“精神是不會衰老的。”黑格爾也說過:“真理不是一塊鑄成了的硬幣。”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者雖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機械地規定曆史發展的具體時間表,但卻可以預見社會和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有這樣一段話:“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時代的發展,曆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完全證實了馬克思預見的正確性。其實,迄今為止的全球化過程,其主要推動力主要來自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由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如今,全世界的跨國公司已達6萬家,其子公司約50萬家,年生產總值占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貿易額占全世界貿易總額的60%,並且還控製75%的技術轉讓、90%的生產技術,以及80%以上的對外直接投資,這些東西現在都活動在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的世界市場;還至少有7.2萬億美元的短期資本在世界資本市場流動,相當於全球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0%,全世界每天2萬億美元中的90%按所謂“遊戲規則”用於投機;擁有世界1/5人口的高收入國家掌握全世界86%的國內生產總值和82%的出口市場,控製著68%的國外直接投資和74%的電話線。世界人口中1/5最富有者與1/5最貧困者的收入差距1997年時就已達74:1。西方占世界20%的人口消費著全球80%的資源。在全球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的基本運動規律和各種痼疾都沒有改變,反而形成了以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心資本主義”為一方,以發展中國家的“外圍資本主義”為另一方構成的“中心——外圍”結構的世界資本主義體係。當然發展中國家並不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擴展到了全球範圍。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積累必然造成社會的分化與對立,導致在社會的一極積累財富,在另一極積累貧困。這些又必然導致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分化、社會排斥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即使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在美國,大公司高級經理收入相當於普通員工的40倍,百萬富翁已達400萬人,億萬富翁達250名,排名第一的比爾·蓋茨的財產超過千億美元;可是,卻有20%的人收入在貧困線以下,760萬人靠救濟度日,200萬人無家可歸。英國20%最富有者人均占有的國民財富是20%最窮的人的10倍。德國百萬富翁在1998年已突破100萬人,而有700多萬人屬於窮人之列,270萬人靠救濟度日。法國目前也有5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30萬人無家可歸。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就是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這“中心資本主義”其實就是帝國主義,這些必將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進一步準備宏觀物質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製度的關係發展有六大趨勢:一是兩種製度國家關係中經濟因素的作用在增強,而政治意識形態因素作用在相對削弱;二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已由過去的相互封閉、封鎖、平行存在和發展轉為開放交流、交叉存在和發展;三是多領域、多層次的非根本製度的相互交織與融合,促使不同社會製度國家間形成“雙贏”利益新格局;四是不同社會製度國家綜合國力較量日益激烈,經濟競爭與貿易摩擦趨於表麵化;五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文化滲透與擴張更加便利,文化霸權主義威脅日益嚴重;六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進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並沒有放棄,軍事安全的威脅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