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九章 下麵,再談談國內形勢中的幾個問題。(1 / 3)

一、關於我國的周邊安全環境

在講國內形勢之前,我想就我國的周邊安全環境作一個簡要的介紹。因為周邊環境是影響我國改革和建設的重要外部因素。

(一)我國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關係不斷加強

近年來,我堅持睦鄰友好,加強互利合作,繼續維護了相對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與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高層互訪不斷,中俄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得到鞏固。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進入了新階段。江澤民出席了中俄哈吉塔5國元首第四次會晤,5國元首發表了《比什凱克聲明》。今年3月,5國國防部長會議,落實了加強睦鄰友好合作、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遏製民族分裂和宗教極端勢力的具體措施。中蒙兩國領導人1999年進行了互訪,雙方麵向21世紀長期穩定、健康互信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進一步充實。中國在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中繼續發揮著建設性作用。中朝兩國傳統友好關係進一步加深,中韓麵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繼續發展。我國與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友好合作關係繼續鞏固。印度外長訪華,重申印政府不認為中國對印構成威脅,希望繼續發展對華關係,兩國關係繼續改善。我國與東盟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穩定發展,與東盟各國在經貿、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深化。中越兩國經過20多年的談判,於去年底簽署了《中國和越南陸地邊界條約》,中越1200公裏長的陸地邊界問題全部解決。中國與泰國、馬來西亞分別簽署了麵向21世紀的合作計劃。印尼總統瓦西德當選後,把中國作為第一個正式出訪的國家,兩國關係發展前景良好。

(二)我國周邊地區形勢發生了一些新的複雜變化

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重視程度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力量對比的變化。東亞金融危機使受危機打擊的國家自顧不暇,對外部援助的需要增加,相互合作受到不利影響。許多東盟國家與美國的雙邊聯係不同程度地加強。美國的相對有利地位進一步增強,亞洲國家的地位下降,亞太地區的力量組合發生了某些有利於美國的新變化,許多國家對我國的防範和戒備有所增加。

其次,是周邊地區大國戰略意圖變化。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東盟都在爭取充當世界大國或地區力量中心。各國追求自強的抱負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有些國家近年來更加重視在綜合國力中增強本國的軍事力量,在地區安全事務中謀求發揮更大的作用,有的還加強了同美國的軍事合作。例如近兩年來,日本進一步加強了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努力,準備在地區安全事務以至全球事務上發揮顯著作用。日本和美國將共同研製戰區導彈防禦係統,成為地區安全形勢中新的不穩定因素。美日加強安全合作,實際上存在針對中國的內涵。印度1998年5月進行核試驗和1999年4月進行中程導彈試驗,為它追求地區強國和世界大國的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澳大利亞國防部表示,澳準備應付遠遠超出印度尼西亞範圍的任何緊急事件,爭取新世紀在亞太地區安全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東盟不久前完成了擴大到10個成員國的大東盟架構,它的影響和作用將隨著經濟複蘇進一步增強。

第三,美國同亞太地區盟國的安全合作出現互動態勢。對於亞太地區盟國,美國提出了同對北約盟國類似的主張和要求——安全關注的麵要寬,包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各國的內亂和潛在內亂,人權與民主狀況,恐怖活動,環境惡化,疾病傳染,毒品走私以及能源保護和人道求援等一係列跨國安全挑戰。這些主張和要求在相當程度上為一些東亞國家所接受,有的國家還在行動上加以配合。如美國的先發製人戰略和介入他國內亂的主張,在日美防務合作新指針中得到體現。“人權高於主權”的論調在日本和澳大利亞得到呼應,在東南亞國家中也有一定的市場。有些亞太國家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科索沃動武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第四,亞太地區熱點出現不穩定的征兆。一是台灣問題。李登輝1999年7月9日提出“兩國論”,美國力圖不斷提高台灣的防禦能力,而且不排除日後把台灣納入戰區導彈防禦係統的可能性,新修訂的《日美安保條約》試圖將日美合作的範圍擴大到台灣,等等。這些新的發展使台灣問題更為複雜化,如果外部勢力不慎重從事,台灣問題甚至可能成為一個重大地區熱點,並產生嚴重的後果。二是朝鮮半島問題。在過去的一年中,朝鮮半島一度出現新的緊張局勢。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次交火。雖然衝突不久即告平息,沒有釀成第四次克什米爾戰爭,但這個熱點仍在發展,繼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三)亞太安全環境可望繼續保持相對穩定

近年來,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雖然出現了一些複雜的新變化,但並沒有扭轉亞太安全環境相對穩定的發展勢頭。

首先,具有一定規模的戰爭危險並未增加。對西方國家來說,亞太地區在戰略上不如歐洲重要。在安全機製上,美國通過雙邊軍事聯盟編織的安全網,行動能力遠遠比不上北約,在亞太地區采取科索沃式軍事行動的可能性不大。在冷戰後的安全概念問題上,美國的亞洲盟國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同美國存在著共識,但態度比較慎重。

其次,熱點問題仍在可控製範圍內。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亞洲四個熱點——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南中國海和印巴矛盾,雖然錯綜複雜,但外力介入衝突的形式和目的,主要是通過外交途徑防止衝突爆發。美國把朝鮮視為亞太地區最不穩定的因素。但是與朝鮮問題直接相關的美、韓、日三國,都十分擔心朝鮮半島發生軍事衝突。美國的政策主要是采取預防作用的措施,不會主動進行軍事挑釁。美、日對台灣問題介入,重點是擔心海峽兩岸關係激化而爆發衝突。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之後,克林頓迅即表示美國“一個中國”的立場不變。陳水扁當選台灣新領導人之後,美國立即派出特使訪問我國,重申原有的立場。南中國海問題是被西方國家視作可能引發地區戰爭的一個爭端,但事實上這一危險並不存在。近年來有爭議的各國,在通過對話和平解決爭端方麵,不斷取得進展,共識增加。印巴在克什米爾交戰,巴基斯坦有過使克什米爾問題國際化的想法,卻並未得到美國的支持,相反地,美國主張由印巴雙方自己解決問題。

第三,亞太大國關係相對平衡。這是亞太地區總體上保持緩和的重要保證。過去一兩年來,亞太地區大國之間的關係發展時有起伏,但無論怎樣的不平衡,也沒有回到冷戰時期幾個國家聯合針對某一特定國家的局麵;關係起伏再大,也沒有回到冷戰時期相互為敵的對抗局麵。

二、關於我國的經濟形勢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的說是好的,國民經濟總體運行健康平穩。去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1%,達到預期目標。與此同時,經濟改革力度加大,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為新世紀經濟騰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國民經濟發展質量提高。表現為經濟結構有所調整,經濟效益明顯改善,整個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農業生產獲得好收成,種植結構開始進行調整。工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持續增長。淘汰了一批落後的生產設備,減少了市場滯銷產品的生產,產品銷售率穩定上升。全年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202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67億元,增長77.7%,都創造了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大多數行業經濟明顯回升,紡織行業在連續虧損6年之後,去年首次扭虧為盈;鐵路運輸係統提前一年完成“三年扭虧”任務,甩掉了連續5年虧損帽子。其他很多行業都增加盈利或減少虧損。全國有27個省區市工業經濟效益好於上年。國家財政收入比上年增加1501億元,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1377億元。金融平穩運行,貨幣供應和信貸總量繼續增長。外貿出口從7月份開始大幅度回升,全年達到19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1%。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比上年略有減少,但保持了相當規模。人民幣彙率穩定,國家外彙儲備年底達到1547億美元。

二是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取得重要進展。政企分開步伐加快,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工作基本完成,軍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不再從事經商活動。重點國有企業的改組繼續推進,組建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企業內部改革和轉換經營機製的工作進一步加強。通過兼並破產、改組聯合、債轉股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中的虧損戶顯著減少,一些行業出現了增盈或減虧的好勢頭。東北三省等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有了重大轉機,扭虧增盈成效顯著。

三是城鄉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從去年7月1日起,國家較大幅度增加了城鎮中低收入人員的收入,包括將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水平、失業保險金水平、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提高30%;增加機關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費;提高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補發拖欠的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統籌項目內的養老金;提高部分優撫對象撫恤標準。為落實這些措施,國家財政共增加支出540多億元,全國有8400多萬人受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考慮價格下降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3.8%。貧困人口減少800萬人。國家增加了法定節假日天數,既促進了消費,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前進中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如有效需求不足,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勞動就業壓力增大,農民收入增長減緩。許多領域的單位管理鬆懈,效率低下,損失浪費驚人,重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有些政府工作人員漠視群眾疾苦,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虛報浮誇等問題比較突出。有的政策在一些基層沒有得到認真落實。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繼續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在年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前不久召開的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措施,我把它歸納為八項任務:

第一,繼續保持國民經濟較快的增長。我國經濟的增長空間很大,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當前出現的結構性過剩隻能說是低水平、階段性、暫時性的。朱鎔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經濟較快增長”,雖然沒有提及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具體指標,但決不是說經濟發展不要速度,而是要那種擠掉水分的、具有高質量內涵的、效益明顯和效率突出的速度。所謂不提增長速度,確切地說是在一定時期內不再過多地強調速度,這是非常必要的。今年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采取的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過多地強調速度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事實上,有時候不去過多地講速度,增長速度未必上不去,說不定還會上得更快。

第二,堅持實行擴大內需、促進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國家將於今年發行1000億元長期國債,重點投向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和教育設施建設,環境整治與生態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繼續貫徹落實去年出台的調整收入分配的各項政策措施,保障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穩定增長。進一步運用稅收、價格等手段,繼續清理某些限製消費的政策和法規,鼓勵投資,促進消費,增加出口。同時,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從多方麵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住房等新的消費熱點,積極發展電信、旅遊、文化、娛樂、保健、體育等服務性消費。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開拓農村市場。

第三,實現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三年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今年將突出抓好企業管理體製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製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和改善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稽查和監管,逐步健全和規範監事會製度。加強國有重點企業領導班子的管理和建設,進一步完善企業集團對所屬子公司的管理,構建符合現代企業製度要求的“母子”公司體製。深化企業勞動、人事、分配等各項製度改革,建立企業激勵機製、約束機製。穩步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積極探索公有製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努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型企業。

第四,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穩定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努力調整種植業、畜牧業品種和品質結構,積極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麵向市場發展優質農產品。同時,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比較優勢,調整農業區域生產結構。因地製宜,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出口農業。引導和支持鄉鎮企業麵向市場調整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統籌規劃,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小城鎮發展。

第五,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是抓好以下幾個方麵:(1)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基礎。基礎設施薄弱是製約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要加快進行西部地區大開發,就必須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多的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加強公路、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以及電網、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堅持把水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2)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是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的根本。尤其要看到,改造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對於改善全國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必須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的切入點。(3)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這是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的關鍵。從全國來看,現在是調整產業結構的大好時機。西部地區要根據不同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不同的資源和物種特點,建立具有發展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培養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4)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這是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的重要條件。隻有人才加科技,才能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

第六,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繼續實行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貫徹落實各項鼓勵出口的政策,努力擴大出口。積極調整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擴大機電產品出口,加快紡織、服裝、輕工等傳統出口商品的升級換代,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擴大農產品出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特別要大力拓展非洲、拉美、東歐、獨聯體等新興市場,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係。鼓勵國內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開展加工貿易,或者合作開發資源。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和地域,逐步推進商業、外貿、金融、保險、證券、電信、旅遊和中介服務等領域的對外開放,放寬外商投資農業、基礎設施、環保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吸引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特別是鼓勵他們投資研究開發和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

第七,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開發和推廣對傳統產業升級起關鍵作用、有共性的高新技術。推動優勢科技力量,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和重大引進項目的消化吸收與創新工作。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重點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產品和企業。繼續辦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強國家創新體係建設。重視和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支持一支精幹的高水平科研隊伍,在這些領域進行開拓性的工作。推進科技管理體製改革,使應用型科研機構和其他有麵向市場能力的科研機構轉製為企業,或進入企業加強技術開發工作。加強計劃生育、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麵工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