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電視文藝欄目。我省電視文藝欄目近年來比較火爆,在全國產生一定影響,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一是一哄而起地辦電視綜藝欄目,互相克隆,大同小異。其二是電視綜藝欄目的低俗化。有些節目類似夜總會的打情罵俏。有的方言係列劇、方言相聲沒有什麼實質內容,卻有許多低俗玩笑。其三是熱衷於炒作通俗文藝,沒有給嚴肅高雅藝術提供充分的時段與欄目,特別是本省的湘劇、花鼓戲等優秀戲劇藝術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充分的展示,隻有一些零敲碎打的介紹,缺乏係統的推介計劃。在這方麵觀眾的反映比較強烈。一些諸如“美少年”比賽,“××風采”大賽之類的節目,參賽者了解的僅限於時尚文化中的泡沫,民族文化知識修養越來越低。其四是公然播放侵權影視作品。一些頻道不是下大力氣抓好自辦欄目和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優秀影視作品,而是實行“拿來主義”,大肆播放侵權影視作品。這說到底是一個法律意識問題,由此引起的官司與糾紛不在少數,破壞了我省電視傳媒的聲譽。其五是一窩蜂播放低俗影視作品。一段時間,熒屏上不是“清宮戲”就是“武打戲”,一些影視劇對名著和優美的民間故事隨意改編,戲說成風,情節荒誕,風格雷同;有的作品專事搞笑,是一種“無厘頭文化”。這些低俗雷同的影視作品集中出現於電視屏幕,既造成電視文化的單調乏味,也對觀眾產生不良導向。
第五,在文藝活動方麵,出現了脫離群眾、貪大求洋的傾向。近年來一些地區、一些部門舉辦大型文藝晚會成風。這些文藝晚會有兩個弊端,一是耗資巨大,浪費嚴重。動輒幾十萬元、幾百萬元,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演一兩場就完事;二是脫離群眾,流於形式。這些晚會,佳麗如雲,伴舞成風,服裝不可謂不華麗,燈光不可謂不眩目,音響不可謂不高檔,但永遠是那幾張老麵孔,那幾個改頭換麵的老節目,內容貧乏,思想淺薄,群眾早就失去了興趣。這些晚會,除了糜費錢財外,很少有實際意義,是另一種形式的腐敗現象。我們認為,逢到重大節慶和重要主題,舉辦一些文藝晚會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規模適度,積極健康,形式多樣,注重實效。文化部已於2月發出《對舉辦大型文藝活動實行嚴格管理的通知》,原則上禁止各單位各部門再搞耗資巨大的綜合文藝演出;舉辦地方性大型文藝演出和展覽,要按分級負責的原則報地方文化行政部門審批。這一點務必引起各地各有關部門的注意。
第六,在文藝隊伍方麵,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隊伍軟弱渙散的問題。個別作家、藝術家法紀意識淡薄,不講政治,不守規矩,淩駕於組織和單位之上;個別黨員文藝工作者黨性意識不強,公開發表同黨的方針政策背道而馳的言論,或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對黨的方針政策、對現實懷疑乃至否定的情緒;有的單位缺乏凝聚力,甚至連會都開不攏來。還有個作家不作的問題。有的作家、藝術家自恃功成名就,不再潛心創作,自願甘於平庸,流於邊緣。凡此種種,都對我省文藝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上麵列舉的種種問題,有的是導向上的偏差,有的是工作上的疏漏,有的是管理上的鬆懈,有的是作風上的退步;有的“古已有之”,幾年來一直都存在,有的“於今為烈”,最近出現得比較多、比較集中。不管是什麼情況,都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這些問題,雖尚不足以影響文藝事業的全局,但放任不管或解決得不好,則將損害黨的文藝事業。當然,對問題也不必估計過重,自背包袱。正確的態度是,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悲觀失望。問題什麼時候都會有,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的工作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的。
三、適應時代變化,全麵貫徹文藝工作的一係列方針原則
當前,人類正處於世紀交替、千年遞嬗的關頭,我們已跨入21世紀的門檻。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在我國,也正進行著深刻的變革。在經濟領域,我們實行的是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政策,國有企業正努力脫困,私有經濟和混合所有製經濟發展迅速。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帶來了社會崗位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造成了社會階層、社會組織、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相應地,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也就多樣化、複雜化了。如今意識形態與文化生活的複雜與多樣是五六十年代甚至80年代所無法比擬的。這種變化是必然的,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因為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我們從事意識形態工作與文藝工作的同誌必須正視這種變化,正確應對這種變化,隻有這樣,我們的觀念才不會滯後,我們的工作才能與時俱進。
但這隻是問題的一方麵。問題的另一方麵是:我國目前堅持的是公有製的主體地位,實行的是社會主義製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我們正在進行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這就決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在社會意識形態中居於支配地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是我們的時代精神,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是文藝工作必須遵循的準則。所有這些,構成我國現階段的主流意識形態,體現這一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就是主流文化。大力發展主流文化,正是文藝工作的使命所在。
綜合以上兩個方麵,我國現階段的意識形態與文化藝術呈現出一元與多樣的統一、主流與非主流的統一、變與不變的統一。我們既不能無視時代的變化,無視多樣化局麵的形成,再去追求“大一統”、“純而又純”;又不能為複雜多樣的現象所迷惑,在日益複雜的鬥爭中迷失方向,隨意放棄陣地,放棄黨的領導,放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成為非主流意識形態的俘虜,允許乃至支持指導思想的多元化、自由化。
根據這樣的分析和認識,我認為,做好當前的文藝工作,必須堅持兩點論,貫徹兩手抓,很好地把握下列方針原則:
第一,“二為”方向與“雙百”方針的統一。“二為”方向是保證文藝的社會主義方向的關鍵,沒有“二為”方向,文藝就失去了支撐,就會迷失方向。“雙百”方針是促進文藝創作繁榮和理論批評活躍的保證,沒有“雙百”方針,文藝園地就會趨於凋零。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統一。主旋律代表著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必須大力弘揚;主旋律本身需要多樣化,同時社會文化也已出現多樣化的局麵,所以多樣化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講政治”與尊重藝術規律的統一。文藝工作必須講政治,不講政治,就有喪失文化主動權的危險,就會造成文藝領域的混亂。但講政治不是回到過去“文藝從屬於政治”或“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老路上去。講政治必須與尊重藝術規律、尊重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結合起來,不能對文藝創作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寫什麼和怎麼寫,隻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
第四,“一手抓繁榮”與“一手抓管理”的統一。抓繁榮是文藝工作的根本任務,是文藝界最大的政治。文藝事業繁榮發展了,人民群眾能夠欣賞到足夠多的、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從而精神煥發地投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這才算是完成了“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務。抓繁榮離不開抓管理,繁榮不是混亂,繁榮不能畸形,要保證文藝事業健康發展,必須狠抓管理。抓管理包括文藝隊伍的管理、文化市場的管理。必須保證我們的文藝隊伍積極向上,我們的文化市場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