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一章 關於縣域文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1 / 3)

(2000年8月19日)

在我國,自秦置郡縣以來,曆朝曆代的行政區劃中都有“縣”的建製,“縣”總是處在我國宏觀與微觀管理的中間層次,是城市與農村的結合部,在整個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目前,我省人口的70%以上生活在縣域,國民生產總值的近70%和財政收入的近70%來源於縣域經濟,縣域工作顯得特別重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閑暇時間和剩餘精力日漸增多,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並呈現多樣化和複雜化的趨向。縣域工作出現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亟須我們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並求得盡快解決。

今年春夏,我與省直宣傳、文化、新聞單位的負責同誌一道,先後到長沙市的瀏陽、長沙、望城和永州市的寧遠、道縣、江華、江永、藍山以及郴州市的臨武、資興等縣(市),考察了部分鄉村、企業、機關、學校和宣傳文化單位,就繁榮縣域文化、發展縣域經濟問題,與基層同誌進行了研商探討,感觸甚多。我們感到,這些地方湖湘文化底蘊厚實,人文資源蘊藏豐富,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源遠流長,人民群眾學科技文化的熱情空前高漲。近年來,這些縣市在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科教文化事業,開發曆史文化資源,幹部群眾發展文化經濟、旅遊經濟、假日經濟的意識不斷增強,各種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異彩紛呈,文化與經貿同台唱戲的節會活動好戲連台,縣域文化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縣域文化與縣域經濟發展還不盡協調。有的把文化僅僅看作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隻看到文化的娛樂和消費功能,看不到它的教育和經濟功能;隻看到它的事業屬性,看不到它的產業屬性。有的片麵認為建設縣域文化隻有投入,缺乏產出;隻有社會效益,缺乏經濟效益,因而沒有下真功夫抓文化建設。有的不能辯證地認識經濟和文化的關係,不善於從文化的層麵尋求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和出路,存在就經濟抓經濟、就文化抓文化、搞“兩張皮”的現象。這樣,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建設擺不上應有的位置,文化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開發、配置和經營,甚至出現流失,縣域文化缺乏活力,縣域經濟也難以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根據我多年來對文化問題的思考和這次調查研究,我認為縣域文化與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繁榮縣域文化、發展縣域經濟,是事關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發展縣域文化的問題,必須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足夠重視。

一、縣域文化是縣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曆來重視文化對人的教化作用。早在2700多年前,《易經》中就說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說,聖人考察人類社會的文明,用其精神即儒家的詩書禮樂來教化天下人,使社會變得文明而有秩序。在以後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都是在“文德教化”這個意義上使用“文化”一詞的。這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詞彙,雖然有聯係,但並不一樣。

現代意義上的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人類超越自己的動物本能,依照自己的價值取向,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成就、成果都屬文化範疇,它包括物質、製度、觀念和經濟、政治、思想意識的成果。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中所說的“自然的人化”,即揭示了廣義文化的外延。狹義的文化則特指一個社會的精神文化及與之相適應的各種製度。我們討論的縣域文化屬狹義文化範疇,指的是人們在從事政治、經濟和精神等活動中創造的具有濃厚縣域特色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藝術、心理情感、行為方式、道德規範等的總和。從這次調查所到縣(市)建設縣域文化的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明確地感覺到,有縣域經濟,就必然有縣域文化;縣域文化不僅有它的空間範圍,更有它的特定內涵。也就是說,我們所指的縣域文化,是以縣域經濟為基礎,以縣情為依據,以開發本地曆史文化資源為重點,以建設現代文明為方向,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或者叫文化形態,根源於一定的經濟和社會基礎,滲透在人們物質和精神生產以及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麵、一切過程。當然,在社會主義國度裏,“縣域”也隻是相對的,不能畫地為牢,而應該根據“縣域”的曆史和現實,賦予“縣域”以開放的功能,不斷拓展和延伸“縣域”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走向“區域”文化的境地。

縣域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一是植根於區域文化土壤和民眾心靈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它是縣域文化的核心構件,對縣域文化起主導作用。德國哲學家馬爾庫塞說:“觀念的東西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它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通過把本地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加以提煉、培育,從而形成一種既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含量,又充分體現現代文明的特殊性的類似於城市精神和企業精神的縣域精神,就能大大增強縣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從而影響該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二是獨特的本地化的民俗風情和群眾藝術。這些風情和藝術,應該是人無我有的,或者是人有我優的,如民族歌舞、地方戲曲、民間書法繪畫、雕塑以及各種民族工藝等。它是人民群眾在一定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指引下,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澱下來的,是相對穩定的和特殊的文化形態。三是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它是縣域文化的載體和實現形式,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與麵廣等特點,如文藝創作、文藝演出、各種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節會活動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四是以縣城和集鎮為重點,以鄉村為基礎的縣域文化基礎設施,如圖書館(室)、影劇院、娛樂場所、體育館、公園名勝、文物景觀和鄉村的“五個一”陣地等,它是縣域文化的物質外殼。對於曆史文化資源豐富的縣,曆史文物的保護和開發則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五是與縣域經濟融為一體的文化事業和產業。既包括文教、體育、文藝、娛樂、印刷、包裝、傳媒等傳統文化事業和產業,又包括旅遊、信息谘詢、工藝服務、廣告形象設計等新興文化產業。由於文化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在縣域經濟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時,文化產業的發展常常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優先選擇。

縣域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形成對人們具有較強感染力和輻射力的地方文化氛圍。一般而言,縣域內居民的情趣、愛好、追求、觀念等都受縣域文化的熏陶。先進的縣域文化,能使人們超越自身物質利益的羈絆,提高人的思想素質,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調節和規範人的行為。通過縣域文化的承傳、培育,促進人們在意識上、心理上的認同,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和目標。同時,文化通過培育和發掘人的理想道德、意誌、智力等方麵的作用,在引導人們思想觀念轉化中,去把握、調節社會運行的具體過程和環節,使社會朝著預定的目標符合規律地走向進步。一種健康向上的縣域文化現象,必然孕育著一種繁榮昌盛的經濟現象。將縣域文化資源加以整合,使之滲透到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去,能增強縣域經濟的文化含量,形成文化與經濟一體化格局。可以說,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存在離開經濟的純粹的文化,也不存在脫離文化的單純的經濟。因此,新時期縣域文化的建設,不能隻是停留在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的外圍服務,而應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並發揮其獨特的功能。

一、縣域文化建設必須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

伴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每一次大發展,我國文化都曾出現過相應的建設高潮。這種經濟與文化的交互影響,既反映了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如果從縣域這一範圍內考察,同樣可以說,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縣域文化發展水平,但縣域文化對經濟建設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發展縣域經濟需要文化作支撐,縣域文化建設的成果最終體現在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上。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說明,沒有文化含量和品位的經濟,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而沒有體現先進生產力的文化,也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因此,縣域工作應該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文化建設,使縣域經濟與縣域文化協調發展,推動縣域各項工作良性循環。實現縣域文化與縣域經濟的緊密結合和有機滲透,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