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一章 關於縣域文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2 / 3)

1.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活力激活縣域經濟的活力。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經濟運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文化始終是一種內在的支撐力量或稱之為“內驅力”。而在縣域這一層次,經濟與文化結合得更為緊密。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問題總歸起來,不外乎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本身這三大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稱為勞動者的人的素質。一般來說,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富民強縣,包括經濟增效、財政增長、人民增收。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立足本縣實際,大膽進行包括所有製結構、產業結構、人事製度、教育體製、科技體製等各方麵的改革和調整。而改革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素質的提高,即通過加大科學文化教育的力度,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文化層次的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等文化功能的傳遞,促進縣域經濟改革和發展目標的最終完成。美國經濟學家金德爾仁格認為,經濟發展等“不同的目標所遇到的限製條件,不僅包括要考慮物質和人力資源的可得性,還要考慮到組織、文化價值和態度,……把注意力完全集中於物質產出問題會削弱我們寶貴的眼力。同樣,隻用純物質條件來說明約束條件的想法也是狹隘的,因而是不深刻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縣域經濟的競爭也突出表現在人才的競爭、科技力量的競爭。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也證明,我國經濟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差距,實質上是觀念、人才和科技創新能力等屬於“大文化”概念範疇的差距。我們這次所調查的各縣市的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比如資興市,這裏很多居民是東江庫區的移民,過去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矛盾複雜。近年來,他們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狠抓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立足庫區山水搞開發,依靠庫區風景擴大知名度,推進招商引資,使居民素質不斷提高,社會風氣、經濟環境不斷改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鎮建設的文化品位不斷提升,很快就由經濟弱市一躍成為全省經濟十強。

2.貫穿“以德為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增強綜合縣力的“聚合器”。完善意義上的經濟應該是體現人們價值追求和價值實現的“理性經濟”。綜合縣力是經濟、科技、文化等各項指標的綜合反映。現代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揮人們的主體精神、創造精神和拚搏精神,因而縣域經濟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氣的旺盛。隻有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人們形成共同的思想理念,形成人心思變、人心思進的氛圍,縣域經濟的發展才有可靠的基礎。從我們這次調查的情況來看,通過文化的“聚合”效應帶動縣域經濟的繁榮,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文化給人以認同感,使區域內的人們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在為實現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過程中實現人們行為目標的高度統一;二是通過文化的傳導功能使區域內的人們相互了解、溝通、協調,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良好人際關係,促進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三是通過文化的滲透作用影響縣域組織目標的實現。這就是說,在縣域範圍內,由於其發展戰略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因而作為其外化形式的文化必然帶有一定的獨特性,這種獨特的文化與經濟的有機組合,在一定意義上就反映縣域的組織目標。在縣域總體組織目標的各個子目標中,無不滲透著獨特的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實際上是構成子目標的“內在變量”,影響著子目標的順利完成,最終影響總體組織目標的實現。

3.搞好“文明建設”,通過創建活動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環境質量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經濟活動能否正常、協調、高效運行。良好的社會環境能使經濟增長中的勞動力、資金、物資的推動與科技、管理、政策、法規的推動彙成合力,並能使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生產要素的組合統一起來,還能使決策過程減少摩擦,趨於簡化,從而達到節約組織成本的目的。社會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物質環境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人文環境則要通過加強文化建設的各項活動來加以創造。這種人文環境在經濟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決定人、財、物等重要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在調查中我們看到,有的地方由於充分發揮人文環境的優勢,促進投資環境改善,縣域之外的資金源源流入,經濟增長出現強勢。而有的地方硬件條件相仿,外麵的投資者卻千呼萬喚進不來,進來了也難以留住。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縣域這一層次,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包括創建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城區、“十星”級農戶等活動,以吸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是當前振興縣域經濟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古人雲:“德盛者其群必盛,德衰者其群必衰。”縣域內的勞動者一旦將愛國、愛縣、愛崗、愛家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意識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就能把單純謀利的物質衝動轉變為一種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成就感,使經濟運行有一個高尚的動機,也就能把爾虞我詐、以鄰為壑轉變為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並且能以良好的勞動態度、嚴格的勞動紀律、旺盛的主人翁精神投入工作,致力於集體,奉獻於事業,從而產生較高的、持久的勞動積極性,產生較高的、持久的生產效率,推動縣域經濟高速持續發展。

4.發展“文化經濟”,把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縣域文化建設,不僅要把文化看作一種社會事業,更要把它看作一種新型產業。文化事業要得到更快的發展,必須走文化經濟之路,使文化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從我們所調查的幾個縣的情況看,各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有的人文景觀多,有的民間藝術資源豐富,有的文化市場和文化產品具有特色。比如我們這次考察的望城銅官窯、寧遠九嶷山舜帝陵、江永女書、江華瑤族文化等堪稱文化瑰寶;散落在各地的曆史名人故裏,更是不勝枚舉、令人仰慕;還有眾多的民間藝術、傳統工藝等藝術奇葩,光彩奪目。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利用這些特色文化,發展縣域文化產業,形成拳頭產品,並使這些拳頭產品不斷走向市場,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發展文化經濟必須深化改革,麵向市場尋思路、找出路。文化產業的生產和經營都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在保證文化發展正確方向的前提下,讓文化設施、活動及其產品麵向市場進入流通過程,按價值規律和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服務。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各縣都應發揮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產品優勢,大力調整文化產業結構,拓寬產業發展領域,建立合理的產業體係。同時,發展文化產業又要尊重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既要注意眼前的經濟效益,又要注意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做好文化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培育,該古樸的要古樸,該現代的要現代,做到長遠規則,滾動開發,決不能急功近利、盲目開發,人為損害文化資源的獨特風格和藝術魅力。文化生產者、管理者和經營者既要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又要努力樹立市場意識,麵向社會,適應市場,按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組織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三、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建設縣域文化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對縣域文化建設這個事關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還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程度。一些地方忽視縣域文化建設,存在“先經濟後文化”的模糊認識,認為隻要經濟建設上去了,文化自然會繁榮起來。一些地方受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和侵蝕,封建迷信、打牌賭博、賣淫嫖娼等醜惡現象沉渣泛起,消極腐敗的文化現象滋生,給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麵影響。目前,縣域文化發展存在的不平衡現象,既有曆史狀況和現實條件等方麵的原因,也有重視程度和工作措施方麵的原因。發展縣域文化,既要提高思想認識,又要落實具體措施。這就要求我們站在跨世紀的高度,按照江總書記提出的“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尊重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找準切入點,找準著力點,找準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