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二章 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上)(1 / 3)

(2000年9月18日)

在今年召開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全麵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麵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深刻闡明了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係列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就是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幹部群眾的理想信念。江澤民在講話中論述的“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如何認識當今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鬥爭帶來的影響”四個方麵的問題,都是針對當前人們理想信念方麵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而講的。他強調指出,“要緊密結合幹部群眾在思想認識和工作、生活中產生的新問題,突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的凝聚力。”“要使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認識國家和自己的根本利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當中,把個人奮鬥融入到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奮鬥當中,堅定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在講話中,江澤民把理想信念教育提到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明確提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務、目標和要求,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理論性、針對性、指導性和鮮明的時代感,為我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這裏,我就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幹部群眾的理想信念,談幾點看法和體會。

一、當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體情況

關於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前些年雖然有所忽視有所失誤,但近些年來,應該說全黨是重視的,全社會是認同的。為了更好地認清我們黨為什麼要強調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首先我簡要地介紹一些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況。

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古今中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乃至不同的曆史時期,其內涵、形式、手段和目的都是各不相同的。80年代以來,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世界經濟一體化、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世界信息網絡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在總體上來看呈現出的特征和發展方向,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麵:

1.絲毫沒有減弱的“意識形態化”。在現今一些人的心目中,總以為西方國家不注重意識形態,有的還主張我們在意識形態上要與西方“接軌”。這種認識是非常幼稚和有害的。其實,“意識形態”在各國當權者頭腦中從來就絲毫沒有被遺忘和淡化。如今,活躍在西方政治舞台上的一些頭麵人物,都是一些與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的政治家,美、英、法、德、日等都無一不在宣傳資本主義如何優越,無時不想把社會主義國家肢解搞垮。美國雖然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稱,但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製教育、宗教教育、曆史教育等名義下進行的資本主義及其優越性的教育、反共產主義教育、國民精神的教育,可以說是一以貫之,毫不動搖的。美國前駐意大利大使理查德·加得勒1983年在一篇題為《在意識形態領域推銷美國》的文章中提出:“決定美國資本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是意識形態,而不是武裝力量。”他作為美國官方意識形態的一位謀士,從美國總體戰略的高度,提出了一份較為全麵的“建議書”,反複強調和論證意識形態鬥爭,遠比最現代化的飛機大炮,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和效應。為此他極力鼓吹要“與我們的對手展開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要在全世界“宣傳美國的理想”,要向全世界“宣傳美國的價值觀”。新加坡、韓國則一方麵宣傳自己的資產階級民主建國理念,另一方麵又抵製西方國家思想的侵襲,韓國還把“反共”與“防日”聯係在一起,作為本國國民的五大道德要求之一。以上這些可以歸納為世界各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

2.政治功能在日益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簡而言之就是凝聚人心、鞏固政權、化解矛盾、穩定社會。這個功能,是當今世界各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並且正在有意識地不斷加強。其主要的方法,就是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去論證現存國家政權的政治合法性,使廣大公民形成一種社會通行的價值觀念,這就是“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製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優越的,由愛和信任而產生信念和忠誠,從而強化人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感情,並起到“社會水泥”和“思想旗幟”的作用。例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名稱有異,但中心都是政治教育。而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又都是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強化公民愛資本主義的思想觀念。在這方麵,它們可以說是導向非常明確,旗幟非常鮮明,措施非常“過硬”的。這一點可以說是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3.價值取向以社會和個人並重。在當今世界各國的思想教育中,價值取向發生了有趣的變化。盛行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傳統國家為促進道德生活的有序化,也強調維護公益,建立規則,開始關注社會價值;而向來以集體主義為本位的東方文化傳統國家為促進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開始關注個人價值,強調在追求社會價值目標時要兼顧個人價值。這樣就使得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二者並重成為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有人認為,21世紀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並重的“雙重性”仍然是一個基本導向。

4.教育形式和途徑多樣化。這實際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綜觀世界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形式和途徑日漸多樣化。如今除了說理以外,還有大量的實踐活動和環境熏陶等教育,更多地還采取“滲透式”、“啟發式”、“隱蔽式”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上也特別注意可操作性。在美國,無論是學校、家庭、社區還是大眾傳媒,無論是政黨還是宗教團體,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所有的人員、所有的場所、所有的時機都被利用來宣傳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而這些工作都是自覺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合力。

5.特別注重教育的“科學性”。從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專業化、科學化。從事這項工作的專家不斷增多,專業素質不斷提高。主要學科有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甚至醫學、邏輯學等,不同學科又有交叉、滲透,同一學科又有學科內部的細化傾向。同時“科技興思”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科學技術這個“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正在廣泛地運用於思想政治教育中,成為了社會和人們精神發展的強大“杠杆”,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增強了新的威力、魅力和活力。

6.網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80年代以來,網絡技術在世界的迅速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嶄新舞台。無限的網絡傳播空間、豐富的網絡信息內容、虛擬的網絡互動關係、便捷的網絡信息傳遞,給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多樣性、針對性、時效性大大增強。現在,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教育,通過網絡宣傳各自的政治觀念和文化理念。不僅如此,西方一些國家還通過網絡對外大肆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為了防止這種“滲透”,各國也把構築自己的“網絡長城”和“信息保護傘”作為重要任務。

綜上所述,當今世界各國思想政治教育反映出來的普遍性、政治性、雙重性、多樣性、科學性和網絡化,以及許多國家的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麵深刻說明:現代化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現代化的生命線。

既然當今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那我們就要特別注重這世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們的滲透和影響。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確實要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高度和眼光。這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充分認識美國“和平演變”戰略的本質和我們反“演變”的緊迫性。大家知道,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最早提出於40年代末。當時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主任凱南認為,在武力和強權都無法“困死”和“扼殺”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下,必須改變手法,實施“和平演變”戰略。他說:“寧願等待30年,也要通過這種曲折緩慢的途徑來打敗克裏姆林宮”,“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新的俄羅斯”。自從1946年凱南第一次提出“和平演變”的構想,到杜勒斯將其作為美國政府的戰略目標正式提出,再到尼克鬆的《1999不戰而勝》和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美國的和平演變戰略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這一戰略理論:其目標是使共產主義從內部解體;其方法是以軍事威脅為後盾、以經濟科技實力為基礎、以文化思想滲透為手段;其步驟是根據形勢變化,有計劃地進行滲透分化,把希望寄托於第三代或第四代領導人身上;其規律是利用綜合國力的比較優勢而造成的“勢位差”,誘壓兼施、以壓促變;其特點是公開性與隱蔽性相結合,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多手法地進行。特別是自90年代初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相繼解體以後,美國政府用於對付中國的“和平演變”的戰略更加“完整完善”了,策略更加歹毒陰險了。現在,他們正在加緊對中國實施旨在促使中國也像蘇聯那樣解體的一場“意識形態戰爭”。對於這一點,我們從美國製定的歹毒的對付中國的《十條誡令》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十條誡令》是美國中央情報局製定的極其機密的“行事手冊”中關於對付中國的一部分,最初內容寫成於1951年。以後經多次修改,至今已成10項,內部代號稱為《十條誡令》,內容抄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