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並(1 / 2)

《史記·秦始皇紀》曰:“並海上,北至琅邪。”又曰:“遂並海西至平原津。”又曰:“並海南至會稽。”又《封禪書》曰:“上乃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又《大宛傳》曰:“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前漢·郊祀誌》曰:“始皇南至湘江,遂登會稽,並海上。”又曰:“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又曰:“皆在齊北,並渤海。”又《溝洫誌》曰:“並北山東至洛三百餘裏。”又《薛宣傳》曰:“三輔賦斂無度,酷吏並緣為奸。”以上並字,顏師古注曰:“並,步浪反。”《列子》曰:“孔子使人並涯止之。”《唐書·李適傳》曰:“春幸梨園,並渭水沷除。”此並字亦皆讀音步浪反者也。並音步浪反者,其義與旁字、遵字同。《前漢·揚雄傳》曰:“武帝廣開上林,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孟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是也。字書並字無步浪反之音,古人借音用之耳。《前漢·地理誌》,郡有同並縣。應劭注曰:“並音伴。”字書亦無此音,亦借音也。

貲訾

字書,貲,即移切,貨財也;訾亦即移切,思也。二字雖同音,而義不同,然古人於二字通用之。《史記·司馬相如傳》曰:“相如以貲為郎。”《前漢·司馬相如傳》曰:“相如以訾為郎。”顏師古注曰:“訾讀與貲同。訾,財也。以家財多得拜為郎。”觀國按:《司馬相如傳》在《史記》用貲字,在《漢書》用訾字,則貲、訾二字通用之也。《前漢·張釋之傳》曰:“釋之以貲為騎郎。”如淳注曰:“漢法,訾五百萬得為常侍、郎。”所謂以貲為郎者,乃今之入粟也。故《黃霸傳》曰:“武帝末以待詔入錢賞官,補侍郎謁者,後複入穀,補左馮翊卒史。”又《卜式傳》曰:“輸家財半助邊,拜中郎。”《楊仆傳》曰:“以千夫為吏。”顏師古注曰:“千夫武功賞官,令民出錢穀為之。”凡此皆入貲補官者也。司馬相如、張釋之、黃霸、卜式皆漢名臣,而皆以入貲進,後世乃或恥居之,何耶?漢景帝後元二年,詔曰:“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官,廉士無訾,又不得官,朕甚湣之。訾算四得官,亡令廉士久失職。”以此觀之,則漢時廉士亦不以入訾為恥也。《史記·貨殖傳》曰:“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前漢·枚乘傳》曰:“舉其兵以訾於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又《食貨誌》曰:“豪富吏民訾數巨萬。”又《貨殖傳》曰:成都羅裒訾至巨萬,臨菑姓偉訾五千萬,雒陽張長叔、薛子仲訾六十千萬,長安王君房、樊少翁、王孫大卿為天下高訾。凡此言訾當用貲,借用訾字耳。訾又音紫,字書曰:“病也,毀也。”書史與啙、呰二字通用。《小旻》詩曰:“翕翕,亦孔之哀。”《毛氏傳》曰:“然思不稱其上也。”《召旻》詩曰:“皋皋曾不知其玷。”《毛氏傳》曰:“窳不共事也。”《曲禮》曰:“不苟訾。”鄭氏注曰:“不欲見毀訾也。”《史記·貨殖傳》曰:“以故啙窳偷生,無積聚。”徐廣注曰:“啙窳,苟且惰懶之謂也。”《前漢·地理誌》曰:“啙窳偷生,而亡積聚。”潘安仁《西征賦》曰:“呰孝元於渭塋。”曹子建《與楊德祖書》曰:“罪三王,呰五霸。”此類是也。訾又姓也,《前漢·元帝功臣侯年表》有樓虛侯訾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