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沈之沈亦作湛。《廣韻》引《漢書》曰:“且從俗浮湛”,是也。俗書有從冗作沉者,非是。考之字書,冘字甚字偏旁作通用者亦多,故亦作諶,忱亦作愖,疣亦作瘎,妉亦作媅,亦作踸。然則沈亦作湛,蓋古文也。沈又音去聲,讀音鴆。《春秋》宣公據《左傳》,應為定公。三年《左氏傳》曰:“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沈。”又襄公十八年《左氏傳》曰:“晉侯伐齊,獻子以朱絲係玉二瑴而禱,沈玉而濟。”《周禮》:“以牡橭午貫象齒而沈之。”《列子》曰:“流於北極,沈於大海。”《史記·屈原傳》曰:“屈原沈汨羅。”《前漢·溝洫誌》曰:“自臨決河,湛白馬玉璧。”又《瓠子歌》曰:“搴長茭兮湛美玉。”《後漢·祭祀誌》曰:“沈用白馬、珪、璧各一。”《晉書·杜預傳》曰:“預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沈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凡此沈字皆讀音鴆者也。當讀音鴆者,不可移而為平聲,蓋義各有所歸。
戲下
《前漢·高祖紀》曰:“沛公已定關中,羽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穀關,遂至戲下。”《高祖紀》又曰:“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顏師古注曰:“戲,音許宜反,亦讀曰麾。”《前漢·衛青傳》曰:“都尉說韓從大軍出窴渾,至匈奴右賢王庭,為戲下搏戰獲王,封說為龍侯。”顏師古注曰:“戲讀曰麾,又音許宜反。言在大將軍麾旗之下,不別統眾也。”《前漢·灌夫傳》曰:“馳入吳軍,至戲下。”顏師古注皆曰:“戲,大將之旗也,讀與麾同,又音許宜反。”觀國按:顏師古每注皆兩存音者,非也。今以史辭考之,則戲下讀音麾是也。其音許宜反者,非麾旗之戲,蓋秦中自有地名戲者。《漢高帝紀》曰:“陳涉之將周章西入關,至戲。”顏師古注曰:“戲,許宜反,戲在新豐縣東,今有戲水驛。”按《後漢·郡國誌》,京兆新豐縣東有戲亭。此即顏師古所謂許宜反者也。師古注此新豐之戲,已得當矣,而於戲下之注,又每引許宜反,何耶?蓋師古牽於疑似而不能痛決之也。《灌夫傳》又曰:“坐乃起,稍稍去。嬰去,戲夫。”又曰:“蚡乃戲騎縛夫。”按此二戲字皆讀音麾,嬰去戲夫者,竇嬰去而招麾令灌夫亦去也。戲騎縛夫者,田蚡指麾其從騎收縛灌夫也,與戲下之戲同意。
他音字
識、誌二字通用,《前漢·溝洫誌》讚雲:“孔子曰:‘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顏師古曰:“識亦作誌,記也。”劉歆移書責五經博士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誌其大者,不賢者誌其小者。”《武成》曰:“武王伐商,往伐歸周,識其政事。”孔安國曰:“記商家政事以為法。”《周禮》:“匠人營國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列子》曰:“小子識之。”《前漢·郊祀誌》曰:“鼎文鏤無款識。”凡此類識字,皆讀為誌也。《廣韻》平聲曰:“料,落蕭切,料理也。”去聲曰:“料,力吊切,度量也。”然則用料理字,當讀為落蕭切。《莊子》曰:“疾走料虎頭,編虎須。”《音義》曰:“料音聊。”左太衝《蜀都賦》曰:“敷蕊葳蕤,落英飄颻。神農是嚐,盧附是料。”蓋作平聲用料字也。《廣韻》平聲曰:“屏,府盈切,徬徨也。又薄經切,扆也。”去聲曰:“必郢切,蔽也。”然則用屏營字,當讀作府盈切。故李陵《與蘇武》詩曰:“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五臣注《文選》曰:“屏營,恐懼也。”字書去聲先音霰,故《綿》詩雲:“予曰有先後。”《瞻仰》詩曰:“不自我先。”《小弁》詩曰:“尚或先之。”《周禮》,虎賁氏掌先後王,大司馬以先愷樂。《春秋左氏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引《詩》曰:“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凡此類,《音義》皆曰蘇薦切,故《毛氏詩》曰:“相道前後曰先後也。”巾字讀為去聲者,若《歸去來》雲“日暮巾柴車。”左太衝《吳都賦》曰:“巾玉輅張景陽。”七命曰:“巾雲軒。”凡此皆讀作去聲。惟《周禮·巾車》作平聲,蓋《周禮·巾車》,王禮也。餘讀作去聲者,上下通用也。王字讀作去聲者,若《詩》之《七月》“陳王業”,《噫嘻》“成王”。《春秋左氏傳》曰:“霸王之器也。”杜預《春秋左氏傳序》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又曰:“修春秋,立素王。”又曰:“會成王義。”《易傳》曰:“包犧氏之王天下。”孔安國《尚書序》曰:“伏犧氏之王天下。”陸德明諸經《釋音》,皆音為去聲也。斡字上聲音管者,若賈誼《吊屈原賦》曰:“斡棄周鼎。”《前漢·百官公卿表》曰:“治粟內史有斡官。”又《食貨誌》曰:“有五均六斡。”又曰:“斡在縣官。”如淳注曰:“斡監鐵,榷酒酤。”凡此皆讀音管也。防字讀作去聲者,若杜預《左氏傳序》曰:“聖人包周身之防”,此類是也。胥字讀作上聲私呂切者,若《周禮》“以比追胥”,“七歲屬象胥”,《桑扈》詩曰:“君子樂胥,受天之祜。”揚雄《長楊賦》曰:“酌允鑠,肴樂胥。聽廟中之雍雍,受神人之福祐。”諸家《音義》皆作音私呂切。先達有通譯詩曰:“象胥尊周德,偏師偉漢功。”作去聲,用胥字也。幾字讀作去聲音冀者,若《春秋》宣公十二年《左氏傳》曰:“庸可幾乎?”《列子》曰:“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未可幾也。”揚雄《解難》曰:“孔子作《春秋》,幾君子之前睹也。”《前漢·郊祀誌》曰:“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幾遇之。”又曰:“幾至殊庭焉。”漢文帝詔曰:“朕幾郊祀上帝諸神。”《王莽傳》曰:“幾加玄服,委政而屬之。”凡此皆讀音冀者也。革字讀音棘者,若《禮器》曰:“詩雲‘匪革其猶,聿追來孝’。”《檀弓》曰:“夫子之病革矣。”又曰:“若疾革,雖當祭必告。”此類是也。《史記·汲黯傳》曰:“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而視之。”如淳注曰:“廁音側。”孟康注《漢書·汲黯傳》曰:“廁,(林)〔床〕邊側也。”今按字書,廁,初吏切,圊也,間也,次也。側字韻中不收廁字,以此知廁字惟初吏切一音而已。《史記·範雎傳》曰:“卷以簀,置廁中。”《春秋左氏傳》曰:“如廁,陷而卒。”《史記·李斯傳》曰:“見吏舍廁中鼠。”《前漢·呂後紀》曰:“逐產,殺之郎中府吏舍廁中。”此皆廁圊之廁也。《史紀·樂毅傳》曰:“廁之賓客之中。”《前漢·穀永傳》曰:“廁之爭臣之末。”此皆間次之廁也。然則廁字惟一音,而如淳、孟康皆出側音,誤甚矣。凡此皆字有他音者,童蒙多誤讀,當先諭之。
不
不字舉世讀為奔物切,而諸字書並不收此音。許慎《說文》曰:“巿,鳥飛上翔不下來也,音方九切。”又甫鳩、甫救二切。《廣韻》平聲曰:“不,弗也,甫鳩切。又甫九切,甫救切。”入聲曰:“不與弗同,分物切。”觀國竊詳《廣韻》入聲既收不字作分物切,又注釋曰與弗同,則讀不為弗矣。考古人用不、弗二字,幾於通用。《論語》曰:“公山弗擾以費叛。”而《春秋》定公十二年《左氏傳》曰:“公山不狃帥費人以襲魯。”《書·胤征》曰:“辰弗集於房。”而《春秋》昭公十七年《左氏傳》曰:“辰不集於房。”《論語》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又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而《史記·孔子世家》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複也。”又曰:“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此古人以不、弗二字通用之也。蓋許慎《說文》不收為奔物切,故諸家字書皆不收。然觀古人多以不、弗二字並用之,則知字書收字有未盡者,而不字當有奔物切之音也。《節南山》詩曰:“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師。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弗罔君子。”《綿》詩曰:“鼛鼓弗勝。”“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山有樞》詩曰:“子有庭內,弗灑弗掃。子有鍾鼓,弗鼓弗考。”“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雨無正》詩曰:“浩浩昊天,不駿其德。昊天疾威,弗慮弗圖。”《生民》詩曰:“克禋克祀,以弗無子。不坼不副,無菑無害。”《抑》詩曰:“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桑柔》詩曰:“匪言不能,胡斯畏忌。維此良人,弗求弗迪。”凡此,《詩》皆於一篇中用不、弗二字相聯屬而成文也。《大禹謨》曰:“罰弗及嗣。”“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益稷》曰:“帝不時,敷同日奏罔功。”“啟呱呱而泣,予弗子。”《甘誓》曰:“汝不恭命。”“弗用命戮於社。”《五子之歌》曰:“十旬弗反。”“民可近,不可下。”《湯誓》曰:“予畏上天,不敢不正。”“有眾率怠弗協。”《湯誥》曰:“弗忍荼毒。”“將天命明威,不敢赦。”《伊訓》曰:“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於其子孫弗率。”《太甲》曰:“茲乃不義。”“子弗狎於弗順。”《盤庚》曰:“汝曷弗告朕。”“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說命》曰:“茲故弗言。”“罔不同心。”《康誥》曰:“暋不畏死,罔弗憝。”《召誥》曰:“奈何弗敬。”“王不敢後用。”《洛誥》曰:“厥攸灼敘,弗其絕。”“儀不及物。”《君奭》曰:“天命不易。”“弗克經曆。”《泰誓》曰:“惟日不足。”“弗克若天。”凡此,《書》皆於一篇中用不、弗二字相聯屬而成文也。《周禮·弓人》曰:“居阜亦不動,居濕亦不動,苟有賤工”,“雖善亦弗可以為良矣。”《禮記·祭義》曰:“先王之教,因而弗改。”“錯諸天下,無所不行。”《曾子問》曰:“不得嗣而為兄弟。”“女氏許諾而弗敢嫁。”《檀弓》曰:“豈不得以。”“噫!弗果從。”《王製》曰:“不及以政,示弗故生也。”《中庸》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緇衣》曰:“未見聖,若己弗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凡此,《禮》皆於一篇中用不、弗二字相聯屬而成文也。《易·大壯·象》曰:“君子以非禮弗履。”又《小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隨卦》初九《小象》曰:“出門交有功。”“不失也。”六二《小象》曰:“係小子,弗兼與也。”由此觀之,則不字當有奔物切之音,而字書收字有未盡蓋可見矣。許慎《說文》不載之字甚多,要當以類求之耳。《神農本草》於菜部載“落蘇”,世謂之茄子,讀茄為伽音,而字書茄字止音加,無伽音也。打字世呼作丁寡切,而字書打字惟音頂,無丁寡切之音也。若此者,古今呼之久矣,雖欲廢之,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