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
字書曰:“羨,似麵切,欲也。又延麵切,餘也,延也。”《采芑》詩曰:“方叔蒞止,其車三千,師幹之試。”鄭氏箋曰:“司馬法,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宣王承亂,羨卒盡起。”陸德明《音義》曰:“羨,似麵切。”今按鄭氏所謂羨卒盡起者,謂餘卒盡起也,當音羨為延麵切,《音義》誤也。《周禮·小司徒》曰:“凡起徒卒,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鄭氏注曰:“羨,饒也。”陸德明《音義》曰:“羨,似麵切。”今按以其餘為羨者,家一人之外,有餘夫則免其常役,以備非常,惟田與追胥竭作,則凡有田獵盜賊之事,雖饒餘之夫盡行矣,當音羨為延麵切,《音義》亦誤也。所謂“無然歆羨”,所謂“臨淵羨魚”,皆似麵切也。所謂“璧羨以起度”,所謂“葬有羨道”,皆延麵切也。其他經史所稱羨字,皆當以義推之,灼然知其音矣。又衍、延二音,亦有延麵切之音。《板》詩曰:“及爾遊衍。”陸德明《音義》曰:“衍,以戰反。”《後漢·安帝紀》曰:“罷魚龍曼延百戲。”章懷太子注曰:“延,以戰反。”蓋延麵切與以戰反同一音也。《前漢·地理誌》,江夏郡有沙羨縣。晉灼注曰:“羨音夷。”此又羨字之有別音者。字書不載,蓋地名有別音者,字書多不載。如《前漢·地理誌》,右扶風有縣,音胎。東海郡有承縣,承音證。越巂郡有卑水縣,卑音班。樂浪郡有黏蟬縣,蟬音提,此類是也。
攘
《甫田》詩曰:“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嚐其旨否。”鄭氏箋曰:“攘當讀作。”觀國按:《玉篇》曰:“攘,仁尚切,揖攘也。又汝羊切,攘竊也。”《廣韻》平聲曰:“攘,汝羊切。”去聲曰:“攘,仁尚切。”引《文字指歸》曰:“揖攘也。”然則古之揖攘字用此攘字,詳《詩》言“攘其左右”,當為揖攘之攘也。鄭氏謂攘當為者,音餉,其義則饋也。《爾雅》曰:“饁、饋也。”《詩》先言“饁彼南畝”,則既已饋矣,然後揖“攘其左右”,而“嚐其旨否”,於先後之序為不紊,若讀攘為,則既改其字形,又改其字音,並與其義而紊焉。陸德明《音義》曰:“攘音穰,又音餉。”亦誤矣。《良耜》詩曰:“其伊黍。”《詩》中自有字,豈可改攘為也。《前漢·藝文誌》道家者流曰:“此君人南麵之術也,合於堯之古攘。”又《司馬遷傳》曰:“‘孔子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而明之,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又《司馬相如傳·封禪書》曰:“進攘之道,何其爽與?”顏師古注皆曰:“攘,仁尚反。”古人固每用此攘字為揖攘之攘矣,理甚明也。
彎關貫
許慎《說文》:“彎字,烏環切,持弓彎關矢也。”《南史·蒯恩傳》曰“彎弓三石”是也。而古人以關、貫二字與彎通用之。《春秋》昭公二十一年《左氏傳》曰:“城怒,而反之。將注,豹則關矣。”杜預曰:“關,引弓也。”陸德明《音義》曰:“關,烏環反。”《孟子》曰:“越人關弓而射之,其兄關弓而射之。”凡此皆用關字為彎字也。《史記·陳涉世家》引賈誼《過秦論》曰:“士不敢貫弓而報怨。”又《伍子胥傳》曰:“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執矢向使者。”裴駰注曰:“貫,烏環反。”凡此用貫字為彎也。關、貫二字,於字書未嚐音作彎,古人假借,依其聲類而用之也。亦如藏者隱藏也,贓者奸贓也,臧者臧否也,史家於三字皆以藏字當之,蓋藏、贓、臧三字義不同,亦不同音,是亦依其聲類而借用之,取其意通而已。
閼
字書閼字分三音:一音煙,一音謁,一音曷。《爾雅》曰:“太歲在甲曰閼逢。”此閼字讀音煙也。《史記·曆書》曰:“其更以七年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攝提格’。”《史記》用焉字以代閼字,則閼逢音煙可知矣。太歲在寅曰攝提格,焉逢攝提格者,甲寅年也。而《爾雅釋音》曰:“閼,烏割反。”誤矣。《前漢·匈奴傳》曰:“冒頓閼氏生少子。”顏師古注曰:“閼氏,匈奴皇後號。閼音煙,氏音支。”凡閼字讀音煙字者,此類是也。《爾雅》曰:“太歲在卯曰單閼。”此閼字讀音謁。《廣韻》曰:“閼,於歇反。”引《爾雅》“太歲在卯曰單閼”,則單閼之閼音謁可知矣。賈誼《鳥賦》曰:“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史記·賈誼傳》、《前漢·賈誼傳》、《文選·鳥賦》皆音閼為烏葛反,皆誤矣。若夫閼音曷者,如夭閼、壅閼之類是也。夫字有忽於目前之習,而誤為音呼者,皆此類。
耤
許慎《說文》曰:“耤,秦昔切,帝耕千畝也。”故天子躬耕,謂之耤田。《前漢·食貨誌》曰:“文帝即位,時民近戰國,背本趨末。賈誼上書,上感誼言,始開耤田,躬耕以勸百姓。”南朝宋有耤田令,皆隻用耤字,耤以借民力為義,天子躬耕三推,借民力以勸天下也。漢文帝詔曰:“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耤田。”《漢書》於《食貨誌》用耤字,而於《帝紀》用藉字,二字義同,可通用之也。蓋藉字有二音,一音秦昔切,一音慈夜切。其音秦昔切者,若藉田,若狼藉,若晉大夫藉談之類是也。其音慈夜切者,若繅藉五采,若藉用白茅,若一茅三脊以為藉,若藉手以拜之類是也。古人用字多假借,亦或作藉,甚至於蘊藉字又或用溫藉。《史記·義縱傳》曰:“敢行,少蘊藉。”《前漢·義縱傳》曰:“敢往,少溫藉。”顏師古注曰:“藉,慈夜切。”《史記》、《漢書》又皆以藉字為慈夜切用之,蓋所謂假借者如此。《揚子法言》曰:“破楚入郢,鞭屍藉館。”《釋音》:“藉,慈夜切,又慈亦切。”觀國按:《左傳》曰:“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是假楚之宮以為己宮,當音藉館之藉為慈夜切。而《揚子釋音》不能決,乃列兩音,則非也。《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左氏傳》曰:“孟氏將辟,藉除於臧氏。”杜預注曰:“辟,穿藏也,於臧氏借人除葬道。”陸德明《音義》曰:“藉音借。”觀國按:杜預謂借人除葬道,故藉字當讀作慈夜切,而《音義》者不悟,遂音藉為借,誤矣。
鯫鯖
鯫字,按字書七逾切,淺鯫也。又徂鉤切,魚名也。又仕垢切,小人貌也。《史記·張良世家》雲:“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無納諸侯。’”徐廣注曰:“鯫,魚也,仕垢反。”《前漢·張良傳》雲:“沛公曰:‘鯫生說我距關毋納諸侯。’”服虔注曰:“鯫,七垢反,小人也。”觀國按:鯫生,小人也,當讀為仕垢反。徐廣以為鯫魚,非也。《史記·貨殖傳》曰:“鯫千石,鮑千鈞。”徐廣注曰:“鯫音,魚也。”觀國按:鯫千石者,鯫音徂鉤切,魚也。若夫音輒,雖亦魚名,豈可變鯫為也。蓋鯫從取,從,亦音輒,偏旁皆異也。徐廣謂鯫音輒,亦誤矣。《廣韻》上聲曰:“鯫,仕垢切,一曰姓,漢有鯫生。”觀國按:《廣韻》所謂漢有鯫生者,豈非以《張良傳》鯫生為姓鯫之人耶?誤又甚矣。鯖音青,魚名也。《南史·虞悰傳》曰:“悰善為滋味,齊帝就悰求飲食方,悰秘不出。帝醉後體不快,悰乃獻醒酒鯖酢一方而已。”鯖又音征,煮魚煎食謂之五侯鯖,蓋魚之熟羞者也。《後漢·楊震傳》曰:“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章懷太子注曰:“按《續後漢書》及《謝承書》,鱣字皆作。”又引郭璞注《爾雅》曰:“鱣,知然反,大魚,似鱘而短,鼻口在頷下,大者長二三丈,江東呼為黃魚。”觀國按:字書字亦作鱣,《謝承書》作三,範蔚宗改為鱣字,鱣一也,章懷太子不當引郭璞注《爾雅》,故後人皆誤讀作知然反也。蓋音知然反者,《碩人》詩曰:“鱣鮪發發。”《四月》詩曰:“匪鱣匪鮪。”《潛》詩曰:“有鱣有鮪。”注皆曰:“鱣,大魚也。”賈誼《吊屈原賦》曰:“橫江湖之鱣兮,固將製於螻蟻。”《文中子》曰:“江湖鱣鯨,非溝瀆所容。”郭璞《江賦》曰:“江豚海狶,叔鮪王鱣。”凡此言鱣,即《爾雅》所謂長二三丈者也。一冠雀豈能銜三大魚長二三丈者耶?然則三鱣為三明矣。《韓子》曰:“鱣似蛇。”正謂此也。按字書字之從單者,與從亶多通用,故禪亦作,蟬亦作蟺,亦作儃,亦作鱣,則三鱣為三可以無疑矣。杜子美《夔府詠懷》詩曰:“敕廚惟一味,求飽或三鱣。”作平聲旃音,蓋承誤用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