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肢體無創口或腫脹不嚴重的不必解開衣褲:腫脹較重的或有裂口的應剪開、撕開衣袖或褲管、襪子。脫鞋子時,應盡量鬆開鞋帶,固定踝部,將鞋慢慢脫出。

(5)要避免過多地搬動伊肢而增加傷員的痛苦。

(6)骨折畸形不嚴重的按原位固定;骨折畸形嚴重的用手牽拉傷肢遠端以消除顯著的畸形。

(7)用木板、夾板、書本、樹枝等捆紮固定傷肢。

(8)所有的骨折都應做相應的固定,夾板的長度要超過骨折的部位的上下各1~2個關節。

(9)如果找不到任何器材,也可將受傷的上肢懸掛在頸上並放置胸前,或將受傷的上臂綁在胸的側方,或將受傷的下肢與健肢一並綁起來。

(10)骨折、脫位傷員有創口時應先用無菌、清潔的布類覆蓋創口:露出皮膚外的折骨切忌當場送入傷口之內。

(11)上肢骨折脫位都用布將前臂懸掛。掌、指骨都骨折的要讓手半握拳(如捏持一個軟的球狀物),再置放、固定在一塊木板上。

(12)骨折、脫位的初步外固定,即便是最簡單的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對減輕傷員痛苦、減少出血、防止休克乃至挽救生命都是不可缺少的。

(13)沒有休克表現和劇烈疼痛的上肢骨折傷員在進行外固定後可以步行,其餘都應抬送醫院。

(14)抬動傷員的器材除擔架外,門板、木板、竹板、睡椅都可以使用。

(15)骨折、脫位病人都應立即到醫院急診,有休克表現的更應迅速送診。開放性骨折和脫位的傷員應在6小時內到醫院處理傷口及進行抗破傷風感染的處理。已做現場複位的要及時向醫生說明。

(二)肢體扭傷

體育鍛煉、快速奔跑或走路不當時,由於關節扭轉超過正常範圍,從而導致韌帶過度伸展和撕裂而造成扭傷。扭傷最常見的部位是膝、踝關節。典型的症狀是突然關節部位腫脹、劇烈疼痛、局部皮膚顏色變化等,據統計,大約80%的病人扭傷時發出裂破聲,一時很難與骨折相鑒別。

[急救方法]

除了不要讓病人走路,也不要讓病人以扭膝或踝的那隻腳站著,應鬆開病人的鞋帶,需要時可脫鞋外,在轉送之前還應提供以下救護:

(1)休息:嚴重踝關節損傷可有組織撕破甚至骨折,可用夾板固定使扭傷關節完全休息。囑咐病人不要隨便走路,以免加重損傷。

(2)冷敷:在關節扭傷部位,應用冰塊或冷毛巾敷蓋,或將患處浸於冷水內15~30分鍾,有利於消除疼痛、腫脹和肌肉痙攣。

(3)壓迫:在長距離轉運時,應在患處加壓彈性繃帶,這可防止內出血,但包紮時要注意不要太緊,以免影響被紮部位下麵的血液循環。

(4)抬高:將患肢抬高,可在肢體下麵墊上一個枕頭,使患處與心髒水平相同,這樣會減少傷處的血液循環,因此可起到控製內出血的作用。

以上的救護措施,應在病人轉運前的30分鍾內進行。這種現場急救措施將明顯減輕病人的傷痛,對其穩定傷情,進一步入院治療和良好的預後,均是十分重要的。

(三)顱腦損傷

顱腦損傷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外傷,占嚴重外傷的40‰死亡率比非顱腦損傷高。據報道,全部外傷致死的1/4和全部車禍死亡的1/2是由顱腦損傷引起的,搶救及時可明顯減少死亡率和殘疾率。

各種顱腦損傷的急救處理措施如下:

1.頭皮傷

由於頭皮血管豐富及血管無彈性的特點,故損傷時往往出血多且時間長,若兒童發生頭皮損傷可引起休克。

[急救方法]

(1)為防止出血加重及異物進入腦內,不宜在現場清洗傷口。

(2)現場對傷口直接壓迫可暫時製止出血,撕脫的頭皮應與病人一起送往醫院。

(3)若無頸部損傷,可抬高頭部,減少出血。

(4)盡快將傷員送往醫院。

2.顱骨傷

頭皮、顱骨和硬膜均破裂,或傷口漏腦脊液,或腦組織暴露在傷口內,為開放性顱腦傷。

[急救處理]

(1)若見刃物刺入顱內,不能在現場拔出。

(2)現場急救中如見腦組織暴露或明顯凹陷骨折,救護人員宜在傷口邊緣立即用血管鉗鉗夾大出血點,或壓迫止血,同時用一隻消毒碗反扣在傷口上,保護膨出的腦組織,然後再包紮固定,絕對不可直接包紮已暴露的腦組織。

3.腦損傷

(1)腦震蕩:腦震蕩指腦功能損傷,無腦組織器質性病變,表現為腦損傷之後有意識障礙和精神紊亂,或有短暫生命的異常,甚至出現深度昏迷,一般能在短時間內好轉。

(2)腦挫裂傷:表現為顱腦損傷後,長時間的意識障礙(嚴重精神錯亂、持久遺忘、行為異常),除嚴重腦腫脹和意識障礙以外,還可能伴有抽搐、嘔吐和各種神經損害等症狀(偏癱、失語、強直、尿崩等),應盡快轉送醫院,嚴重者會很快死亡。

(3)顱內出血

①急性硬膜外血腫:顳部或頂部的線型骨折,造成腦膜中動脈撕裂出血,占本血腫的絕大多數,少數為靜脈竇骨折線出血。當血液凝集和顱內壓增加很快時,不及時清除血腫病人則很快死亡。如腦組織無嚴重損傷,能及時手術摘除血腫和止血,傷員可很快恢複正常。顱腦損傷後最之初表現為意識變化(腦震蕩),接著為短暫神誌恢複期(中間清醒期)。一般傷後30分鍾到18小時(平均6小時),出現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以及神誌改變、血壓增高、心率緩慢和呼吸不規則,最後昏迷加深。頭部外傷同側瞳散大、固定對光反射消失,對側肢體癱瘓,病人很快將呼吸停止和死亡。顱腦損傷患者主訴有頭痛,應將該傷者送醫院觀察。

②急性硬膜下血腫:在腦挫裂傷的基礎上發生腦血管破裂出血,外傷後數小時或數日後出現症狀。因腦挫裂傷的範圍、血腫大小及發展速度不同而異,輕者僅出現頭痛、嘔吐、神誌改變,並有嗜睡、記憶喪失、淺昏迷到深昏迷等不同表現;意識障礙持續時間可從數天、數月到終身不醒;神經缺損,輕者無症狀,重者有失語、抽搐、癱瘓,若同時有高熱、上消化道出血、肺水腫、肺炎等嚴重並發症,死亡率高。巨大血腫或繼續逐漸增大時,病人從淺昏迷進入更深昏迷,一般無明顯的中間清醒期。由於顱內壓增高和腦疝危象常可導致死亡。此外,手術死亡率和殘疾率較高。

(4)腦內血腫:由外傷產生的單純的腦內血腫少見,常伴有腦挫裂傷和硬膜下血腫,其症狀與急性硬膜下血腫相似,一般需經頭顱cT或手術明確診斷。本症死亡率及殘疾率很高。

[急救處理]

①保持氣道通暢,頸部製動,檢查意識有無改變。

②檢查呼吸功能是否正常。

③檢查心跳、脈搏是否正常。

④控製大出血。

⑤決定轉送和確定重危就地救護措施。

⑥實施進一步救助:保持氣道通暢,應特別強調病人仰臥,或將病人側臥位。

⑦迅速向急救中心呼救或盡快將病人轉送到醫院。

(四)外傷

身體組織由於受到外力的作用所造成的破裂現象叫外傷。外傷既會導致身體的外部內部血,又有可能導致細菌侵入傷口而發生

感染。中學生常見的外傷有以下幾種。

1.擦傷

擦傷是指機體表麵與粗糙的物體相互摩擦而引起的皮膚表層損害。擦傷主要表現為表皮剝脫,有小出血點和組織液滲出。如果傷IZl沒有感染,就會逐漸結痂愈合。但如果出現了感染,就會出現局部化膿並有分泌物滲出。因此,出現擦傷後要首先處理好傷口,以免感染。

[處理方法]

由地擦傷的傷口常含有塵埃、細菌,被汙染和感染的機會很大,因而首先要把傷口清洗幹淨,再用碘酒、酒精擦拭,蓋以敷料並進行包紮等。

2.挫傷

挫傷是指人體某部由於遭受鈍性暴力或跌倒於硬物上或被重物所壓導致該處及其深部組織的閉合性損傷。挫傷沒有皮膚破損,但可能有皮下出血。

單純肌肉挫傷,輕者局部僅有疼痛和功能障礙;重者可因皮下出血或淤斑,疼痛和功能障礙都較明顯。

複合性挫傷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挫傷。如發生在頭部,輕者可發生腦震蕩,重者可有顱骨骨折或合並腦挫傷而危及生命;如發生在胸背部,可發生肋骨骨折或肺髒損害,形成氣胸或血胸;如發生在腰腹部,可合並腎挫傷和肝、脾破裂而引起內出血和休克,甚至可導致死亡。

[處理方法]

單純性挫傷局部冷敷後,外敷藥物,包紮和抬高患肢。需注意受傷24小時以內隻能冷敷,不可以熱敷和揉搓。頭部、軀幹和睾丸等部位挫傷有休克症狀出現者,應首先進行抗休克處理,保溫、止血、止痛,抗休克處理後,馬上送醫院治療。

3.裂傷、刺傷和切割傷裂傷指受鈍物等強大外力作用和打擊而引起的皮組織撕裂。傷口邊緣參差不齊,流血量較大,且傷及組織內層,容易受到汙染。刺傷指因尖銳器具如鐵釘、鋼針等刺穿皮膚及皮下組織而致的損傷。傷口通常小而深,流血量較少,增加了感染的危險性,特別是破傷風感染。由於傷口深,可能傷及內部器官,引起內出血。

切割傷指因利器如刀片、破碎的玻璃切入皮膚而致的損傷。傷口邊緣整片,多呈直線,因而比較容易縫合。嚴重的切割傷可傷及肌肉、肌腱和神經,並引起大出血。

[處理方法]

對於以上3種損傷,輕者清洗傷口後用碘酒、酒精消毒,蓋以敷料並進行包紮;傷口較大、較深、汙染較重的,要及時送醫院,由醫務人員進行清創處理,並徹底止血,縫合傷口,並選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傷口小而深或汙染嚴重的,應注射破傷風針以預防破傷風感染。

(五)燒傷與燙傷

1.燒傷

在日常生活中,燒傷的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有的小孩愛玩火則更容易發生燒傷的事故。一般情況下燒傷後應立即采用以下急救方法,以最大程度地保證被燒傷人的安全。

[急救方法]

(1)立即脫掉著火的衣服,倒地壓滅、棉被覆蓋或用水澆滅火等,切忌帶火奔跑。

(2)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窒息及呼吸道燒傷,將身體放低衝出火場。

(3)用大量清潔冷水衝洗燒傷創麵,直至疼痛消失或減輕。

(4)用幹淨布類包裹。

(5)迅速向急救中心呼救。

2.燙傷

日常生活中,皮膚燙傷屢見不鮮,尤其夏天,如熱水瓶爆破或被打翻,衝開水時彼此相撞,孩子在廚房裏玩耍導致沸水燙傷,最厲害的是在高壓鍋燒煮米粥或綠豆湯時因汽閥失靈而造成嚴重的麵部蒸汽燙傷。中學時期孩子好動,喜歡打鬧,易造成燙傷,且孩子在廚房幫父母做飯,由於手腳不利索,燙傷的幾率也要高於成人。

[急救方法]

萬一發生這些燙傷,首先不要驚慌,也不要急於脫掉貼身單薄的諸如汗衫、絲襪之類衣服,應立即用冷水衝洗。等冷卻後才可小心地將貼身衣服脫去,以免撕破燙傷後形成的水皰。冷水衝洗的目的是止痛、減少滲出和腫脹,從而避免或減少水皰形成。衝洗時間約半小時以上,以停止衝洗時不感到疼痛為止。一般水溫約20℃即可。切忌用冰水,以免凍傷。如果燙傷在手指,也可用冷水浸浴。麵部等不能衝洗或浸浴的部位可用冷敷。冷水處理後把創麵拭幹,然後去醫院外塗一些藥物,再適當包紮1~2天,以防止起水皰。但麵部隻能暴露,不必包紮。如有水皰形成可用消毒針筒抽吸或剪個小孔放出水液即可;如水泡已破則用消毒棉球拭幹,以保持幹燥,不能使水液積聚成塊。燙傷後切忌用紫藥水或紅汞塗搽,以免影響觀察傷後創麵的變化。大麵積或嚴重的燙傷經家庭一般緊急處理後應立即送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