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六月(3)(1 / 3)

與這種環境和氣氛完全適應的是,今晚曲目大多短小、活潑,或者說有一種嚴謹的輕鬆。大多數曲子隻有一兩分鍾的長度,最長不過三四分鍾。沒有一首用拉丁語演唱的“正式”的宗教歌曲。下半場曲目比上半場更輕鬆,有的曲子甚至明顯帶有藍調或爵士味道,如The Full Heart等。隻是到這時,才加入了少量樂器:兩把低音提琴和一個架子鼓。三個新加入的樂手都在緊靠水上舞台的岸上演奏。

仔細觀察了架子鼓的演奏。在國內看到過的架子鼓樂手大多不考慮音量,大音量(甚至大到震耳的程度)是常態。可是今晚的樂手竭力控製音量,生怕鼓聲、釵聲太大,會壓製人聲,破壞音樂的整體效果。低音提琴一直在撥奏,所起作用很像打擊樂,或者說跟架子鼓大體相當。雖然增加了樂器,但因音量明顯受到控製,合唱聽起來仍非常清爽。

10點鍾左右音樂會臨近結束。天終於黑了下來。早在下半場開始之前,六隻劃艇上便打開了彩色裝飾燈。天色既黑,裝飾燈便顯得特別亮。演唱最後三首曲子時,四名白衣大漢各持一根長杆,開始撐動水上舞台。這時才發現六隻劃艇捆在一起,也就是說“舞台”不僅在水上,而且能夠行駛。演唱倒數第三首曲子“長日將盡”(The Long Day Closes)時,水上舞台在優美合唱聲中緩緩駛向聽眾較少的小石橋方向,再緩緩駛回聽眾主體所在位置。演唱倒數第二首曲子“睡”(Sleep)時,水上舞台滿載歌聲,駛離兩岸的聽眾。

演唱最後一首“甜夜漫漫”(Draw On, Sweet Night)時,在聽眾的熱烈掌聲和喝彩聲中,合唱隊和彩色裝飾燈緩緩駛向六七十米遠的另一座橋,一過橋便消失在黑夜中。這是因為康河在那裏轉了一個陡彎。沒有獻花,沒有獻酒,“河上音樂會”結束。

6月10日星期日

“零碳”2016年

早晨從BBC電台聽到一則新聞,說英國從2016起,所有新建房屋都將實現“零碳”排放即“零排放”目標。在當今英國,住宅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七。從理論上講,如果屆時真能實現“碳中性”或“零碳”目標,那麼全英國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計劃(這是歐盟製定的全歐統一目標)將不是問題。隻是實際操作肯定有極大難度。目前建造零碳排放的房子,需要在房頂、外牆、地板部位大量使用絕緣材料,另外還得安裝風力發電裝置和太陽能裝置,所以即便以住宅小區的形式大麵積開發,將能源設備安裝和使用的成本大大降低,其造價也比普通房子貴出百分之四十(從長遠講,多花這百分之四十的錢是值得的,因為電費、氣費或油費將少得多)。但即便是目前的房價,也已經瘋漲了許多年,隻有百分之七左右的年輕人才有能力購買。所以,2016年以後擬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的新房零排放目標,最大的挑戰將來自新一代人的購買能力。如果大多數新人連一般房子也買不起,如何讓他們買昂貴的零排放房子?另外,即便2016年能夠實現目標,現有的舊房將仍是英國房屋建築的主體。這些房子很難得到根本改造,又不可能在短期內淘汰,所以對它們進行接近零排放的改造,可能比建造零排放新房意義更大,否則傳統意義上的碳排放仍將繼續,2050年碳排量減半的目標便不可能實現。

見幾個房友(安娜除外)一個月來總是喝便宜的Carling牌啤酒,於是把三罐“原味”基尼斯(Guinness,英國著名黑啤酒)給卡洛斯和威廉各一罐。他們很是興奮,連稱“好酒”。

6月11日星期一

伊曼紐爾學院的午餐

中午,德文·科蒂斯邀請我去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用餐。

學院位於Parker's Piece附近的主街聖安德魯街(St.Andrew's Street),建築格局與其他學院大同小異。來到主樓二層“院廳”時,端頭一張四米的長桌已坐滿了教師,與此張尊桌垂直的方向,二三十個學生圍著兩張長達十一二米的超長桌子用餐。今天來的學生並不多,餐位起碼空出三分之二。大約出於對權威和師長的敬畏,他們都坐在遠離教師餐桌的那一端。這一格局跟克萊爾學院很相似。按規矩,教師如果帶客人來,就在學生位靠教師餐桌的一端就餐,飲食還是教師的飲食,所享受的服務還是教師應該享受的服務。

學生飯菜如何不得而知,但教師午餐異常豐富,除了沒有酒,正餐所有食品和飲料就種類而言是應有盡有,主菜在吞那魚和一種叫“紅龍”的肉餡餅中選擇,此外還有起碼三種魚(其中兩種帶薰魚味)、五種芝士,當然少不了蔬菜、沙拉、麵包。餐後甜品可選擇酸奶或糕點。程序跟正餐或正式午餐相似,飲料、主菜、副菜、餐後甜點。有男女侍者服務,其中一個年齡偏大的男性不太禮貌,收餐具時動作過分迅速,頭也偏向另一邊,與我們根本沒有眼神接觸。但一個年輕男侍者卻很禮貌、友好。這應是一種正式的午餐,但餐廳氣氛顯得並不那麼正式,教師和學生說話聲音都很熱烈。德文說,對教師來說午餐是免費的(與國內大學相比,伊曼紐爾學院福利太好了);說食物太豐盛,不敢常來,以免長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