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六月(5)(1 / 3)

6至7點,我們參加了基督教會學院大教堂的晚歌聖事(Eve Songs)。該教堂內部狀態非常好,也比見過的任何大學教堂更顯豪華,但唱詩班的水平明顯不如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6月17日星期日

拉什迪封爵

晚上聽到一則消息,巴基斯坦議會一致通過了一項決議,強烈譴責英國政府封薩爾曼·拉什迪為爵士(小說家、諾貝爾獎得主V·S·奈保爾1990年封爵,哲學型小說家艾麗絲·默多克1993年封爵),說這種做法將鼓勵人們對穆罕默德不敬,對伊斯蘭教采取一種汙辱、褻瀆的態度;還說這種做法將進一步疏離西方國家和西方人與伊斯蘭國家和穆斯林的關係,加深宗教間的緊張、對立關係,甚至加深文明間的衝突。我不知道英國政府這麼做的思路或理由是什麼。到網上查詢了一下,沒發現政府方麵的申辯。

6月18日星期一

黃種人入侵劍橋

下午在英語係公共活動室遇到長春師範大學陳曉軍,她向我借劍橋大學身份卡,說長春市高教廳兩位男士明天來劍橋,要參觀一些學院,沒有卡,就得買門票。隻可惜明天一個同事也從貝爾法斯特來劍橋,我得陪她,卡是沒法借了。順便說到劍橋是個熱地兒,街頭隨處可見國內考察團模樣的旅遊者。巧立“考察”、“調研”、“談判”之名目公費出國旅遊,是一種腐敗,在國內並非秘密。官員們占有了太多社會資源。

但拋開社會財富分配不公暫不談,國人出行國外的人數明顯增加,終究說明國力上升了。更有意思的是,現在劍橋街頭的餐館、酒吧裏隨時都能見到黃種人,其中中國人不在少數。傍晚六七點在康河畔大學中心(University Centre)食堂用餐的,一大半是黃種人,說劍橋發生了黃種人“入侵”並不過分。這在八九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那時東亞貨幣對西方貨幣比值很低,不說去餐館用餐,就是去學校食堂吃飯,也嫌太貴。現在東亞貨幣對西方貨幣比值高得多,東亞各國人均收入也高得多,所以在食堂裏有這麼多黃種人。再過二三十年,大學中心的黃種人肯定更比現在多。

6月19日星期二

英國人知錯認錯

早上聽BBC第四電台講香港回歸十年後的變遷。這個節目采訪了撒切爾夫人、一個香港長大現在北京和香港工作的英國人,以及另外兩個英國人。

撒切爾用她那老態龍鍾的聲音說,十年前我們所有的擔心現在看來都是多餘的。當時我們以為英國的製度在香港不能延續下去,很擔心中國一接管香港,繁榮的香港便會立即垮掉。所以,我們當時與中方談判時,力求盡可能多地將英國製度或做法保留下來。現在看來,我們當時的擔心是不必要的。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製”和“五十年不變”的設想,對於香港挺過1997年的金融風暴,對於它的穩定、繁榮和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鄧小平真是個政治天才。現在香港不是變糟了,而是比十年前繁榮得多。

其他幾個人談到了香港在文化方麵取得的顯著進步。如果說“馬照跑、舞照跳”的政策還算不上什麼“文化”,十年來香港政府在其他方麵的所作所為的確提升了香港文化。比如說鼓勵音樂和藝術的發展。現在,香港的音樂生活比十年前豐富得多,由於大量內地和國際音樂團體來港演出,香港居民的音樂水平已大有提高,甚至有不少香港青少年要以音樂為終生誌業,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香港的音樂環境已得到顯著改善,連朗朗也以香港為基地進一步發展。現如今,香港的藝術品收藏市場也比十年前繁榮得多,這固然與內地藝術品市場的興起和繁榮有關,但可貴的是,香港人現在也有意識地收藏中國新一代藝術家的作品,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香港人的藝術生活水平,對於內地的藝術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樣,在電影製作方麵,十年前香港隻生產打鬥片,現在因有王家衛等一大批電影人與內地電影界密切合作,香港生產了不少藝術片,已告別了先前那看似不可救藥的淺薄。

在很大程度上,撒切爾夫人和其他受訪者的看法代表了當今英國的主流觀點。英國人知錯即認錯,這種態度很好,很值得中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