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七月(6)(1 / 3)

看來,至少在約翰這種中產階級(中層)分子心目中,失業縱然不光榮,卻也並非十分丟臉。這種價值觀與中國人相比,差別甚大;甚至跟美國人也有很大不同。美國是發達國家中的異類暫且不論,但在中國如果某人失業了,不可能不感到來自家庭、親戚乃至社會的壓力。中國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體係不完善,一人失業,妻子兒女的生活狀況乃至前途都將受到嚴重影響,所以會有很大的壓力。在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很完善,年輕人失業了,領社保金為生,也照常能找出各種由頭狂飲狂歡,照常能吃昂貴的有機食品(約翰稱其飲食中有機食品占60%)和其他並非屬於基本消費的食品。他似乎不會感到來自家長、親戚和社會的壓力。他甚至有心情自視為“嬉皮士”。

7月24日星期二

鴉片戰爭以外的“鴉片邪惡”

劍橋大學的大學圖書館最近正進行有關“鴉片邪惡”的書展,展出了一係列英國人自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中葉所寫關於英國在亞洲的鴉片種植、貿易的著作(配有大量曆史照片)。從中可以了解到,遭受鴉片之災的不僅僅是中國人,印度作為十九世紀英國在亞洲最大的鴉片生產地(事實上,當時輸往中國的鴉片主要產自印度),人民遭受的鴉片毒害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除印度外,英屬馬來亞(現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是一個重要的鴉片生產和銷售地。隻是現在英國有識之士很少,英國的教科書不可能作自我批判,所以一般人知道不知道英國曾進行了罪惡的鴉片貿易和鴉片戰爭,是很大的疑問。

BBC第四台今天一個訪談節目講的是已故美國經濟學家、作家、公共知識分子加爾布雷特(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說他作為一個凱恩斯主義者,作為左派經濟學家,在1960年代對美國軍火工業既得利益集團的做法洞若觀火,認為美國根本沒有必要卷入越南戰爭,認為鼓吹戰爭者的幕後黑手是大軍火商,因為他們要賣軍火賺錢,其根本利益是跟戰爭綁在一起的。節目中一位嘉賓說,加爾布雷特利用他與約翰·肯尼迪的朋友關係,說服肯尼迪將卷入越南南北內戰的美國軍隊撤出,肯尼迪甚至已下定了決心撤軍。殊不知不久之後肯尼迪被刺,接任的約翰遜不僅沒有撤軍,反而將戰爭擴大到越南北部,開始對北越軍事及民用目標實施大規模轟炸,最終造成美國立國以來最大的國際挫折。

7月25日星期三

英國人不知道鴉片戰爭

傍晚問約翰:是否知道鴉片戰爭?

不出所料,他說不知道,但隨即又改口說“聽說過”。問他聽說了什麼?他說,在相當長時間內,鴉片是一種“合法”吸品。十八、十九世紀首先在英國上層階級中盛行吸鴉片,後來擴散到其他階層。他說,那時上層階級中人會去到某個裝修豪華的樓房,躺在雕飾華麗的煙床上,斜臥著點燃一根長長“煙槍”,吞雲吐霧,盡情享受鴉片帶來的恍兮惚兮感。這在當時曾被視為時髦。隻是後來,鴉片才被視為毒品。

我問他究竟知不知道“鴉片戰爭”。他又說,似乎隻是聽某人提到過。再問,知不知道鴉片戰爭發生在哪兩個國家之間?他說不知道。我隻好說:發生在英國和中國之間。他說在小學、中學大學讀書時,課本上並沒有這一內容;事實上,英國教科書不大講世界史,當然也就不講鴉片戰爭了;隻是在大學畢業後,他才逐漸了解了一些世界史知識。

他問:鴉片戰爭結果如何?我說,中國被英國打敗了,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簽約時,其他西方國家也趁機介入,即所謂“利益均沾”。約翰很好奇,問中國和英國為什麼打這場戰爭?我告訴他,長期以來英國商人在中國販賣鴉片,牟取暴利,使中國沿海乃至內地大量人口吸毒上癮。至1830年代後期,一些中國官員意識到鴉片對中國人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大量人口吸煙不僅已影響了清政府的稅收,也影響到兵源,對政權造成了嚴重威脅。清政府派林則徐去廣東禁煙。於是發生了1839年中國人在廣州虎門燒毀巨量英國鴉片煙土的事件。從英國方麵看來,中國人焚毀的是英國人的財產。英國國會就是否派艦隊對中國開戰一事進行了辯論,最後主戰派占了上峰。派來報複中國的英國艦隊按當時標準來看很小,但已足以打敗無海軍可言的中國。中國戰敗,簽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還被迫實行“五口通商”,而此前英國人隻能在廣州一地與中國人做點生意。

這一切對約翰來說乃聞所未聞。他急於知道,當時英國的鴉片商人知不知道鴉片對中國造成的危害?我說不可能不知道。這就好像現在許多個人、公司和政府(包括英國政府在內)都知道每天開車上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但並沒什麼人主動放棄開車,也並沒有哪個機構出麵采取有力的因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