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首尾照應(一)(1 / 3)

一個小姑娘興致勃勃地來到玫瑰園,卻撅著小嘴跑了出來:“這是個壞地方!”“因為這裏的每朵花下麵都有刺!”我們會為小姑娘的幼稚感到好笑,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隻看到花下麵的刺,而看不到刺上麵的花的現象又何嚐少呢?帶刺的玫瑰也許會刺痛一些人的手指,但它為人類奉獻出一片芬芳,裝點著我們的生活。它的價值有誰能夠貶低呢?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麵,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我們看事物,必須抓住主流,既不能掩蓋缺點,也不能誇大優點。因此,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生活,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是好的,那些不好的現象,隻不過是玉上的一塊瑕疵。

願人們都能善於發現刺上的花,善於發現生活的芳香,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更好。

“怪!這地方怎麼能是甜的呢?”休怪,孝義灣是我的家鄉,他的甜味我怎麼能嚐不出來呢!你看,纏在山腰的火圍裙——柿子,是甜的;散落在田壟間的一團團霞朵一柿子,也是甜的;就連經過孝義灣的汽車,走出數十裏,輪子上還沾有沒散盡的甜香。就是這裏賣出的一頭牛,異鄉的牛也都要貼到它的身上嗅那帶著甜絲絲的味兒。在柿子的家鄉,什麼不是甜的呢?

孝義灣並不大,形如盆。據說是丹江水環繞而成的,中間凸起的是四嶺子,其實非嶺,隻不過一小土丘而巳。孝義,本來也非“孝義”,過去叫“孝爺。”說是有一家人,父親起初對自己的老人不孝順,到老人奄奄一息時,父親讓兒子們把“考廢品”用門板抬走,要從懸崖±翻倒下去。父親說:“人和門板一起撂。”兒子們說:“不,撂了容易,可到你無用時,咋辦?”父親愕然,默然,轉身就和兒子們把老人抬回去了,一直照顧到死。這故事一直流傳下來,誰也沒有像考據家一樣追本溯源,但人們確信其有,後來不過是慢慢把“孝爺”叫成“孝義”了。這故事一代一代講下去,像遺囑一樣,於是我們這裏不但不孝之子很少,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像柿子一樣,是甜的。

到了秋天,站在山頂一望,滿山遍野到處是紅透的柿子。村莊內偶爾有幾棵,也分外紅,像一團團的火。柿樹葉子也頗知趣,離枝而去,隻留下一個個柿子。它們一簇擠在一起,臉挨臉,嘴親嘴,笑個不歇;臉蛋軟軟綿綿的;心,在笑聲中甜透了。或有一兩片葉子留在中間,也還是紅的。這時,就有人上樹摘下,輕輕地放在籃內,拿回家,開動“柿餅車子”,把長長知柿皮和光光的“和尚頭”,運出去晾曬,經太陽照個七八日就會甜;放在甕裏,十天半月,就長出一層白霜,一嚐更甜了,軟軟的,連沒有牙的老太婆也不犯難。

不論是年節還是平常的日子,家裏來客人,人剛落座,一碗白白的柿餅便已放到麵前了。在客人麵前,媽媽往往說:“咱這柿餅還賣給外國呢!聽說招待國賓的飯桌上都擺著哩!”我讓媽媽的話逗得直笑,但媽媽是認真的,仿佛是她親自把柿餅賣給外國人,親眼看見招待國賓的飯桌上擺著一樣。

我太愛我們孝義灣了,不隻因為我愛吃柿餅……我也說不清,但我確實被甜甜的家鄉陶醉了。

今晚的月色真美。月亮早已翻過那連綿不斷的山巒,高高地掛在湛藍湛藍的天空上,它那柔和的光給遠近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月中那剛勁挺直的桂花樹,多像我家門前的那棵!不過,我家的那棵比它還高大,還粗壯。它的下麵還有一條終年不息、清澈透明、發源於深山中的小溪。噢,小溪邊還有一大片枝青葉茂的竹林。就在這竹林中,留下了我許多童年的幻想和無憂無慮的笑聲。

這片竹林自從我呱呱墜地時就有了。四周是用石頭砌起來的圍牆,不很高,大人隻要一抬腿就可以進到園裏。園裏竹子又粗又高,竹幹上還有許多用石頭、瓦片刻劃的痕跡。

自從我剛剛會走路,這片竹林就成了我和小夥伴們的遊樂園。我們在這裏做捉特務,捉迷藏的遊戲,整天熱熱鬧鬧的,隻知道樂。

在這裏,我第一次看到竹筍的出生。你不知道吧?它們也和我們一樣頑皮呢。當春姑娘姍姍來遲的時候,竹園內的枯草開始返青,披上了綠裝;園內僅有的一棵老楊樹也睜開了黃綠的眼,長出了小葉子,那些經受了一冬天嚴寒和風雪考驗的竹子,也恢複了生機,它們縱橫交錯的根開始在地下發芽了。過不了幾天,一個個身披重重鎧甲的毛茸茸的竹筍吸足了營養和水分,腳一蹬,頭一頂,就衝破頭頂上厚厚的土層,懷著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和對陽光的向往,偷偷地將尖頭探了出來。

啊,竹林園!你大概還沒有忘記我這個昔日的朋友吧?

月光從窗外照進來,灑在我的鋪上,我在心裏默默地請月亮給我家鄉的竹林園傳遞我的心聲……

亭山,裹立在美麗的富春江南岸,二年四季,以她獨特的芳姿牽動著人們的情懷。

亭山上最美妙的要數那個能讓綠葉轉紅的金秋。每逢到了這個時節,亭山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果山了。此時,山頂農場的場囷裏瓜果飄香,金黃的山梨,火紅的柿子,亮晶晶的葡萄,一顆顆,一串串,閃著光,發著亮,飄著香。……這豐收的景象,使得亭山充滿了秋天的氣息。

啊,亭山,請原諒我下筆無神,不能準確寫出你的千姿百態。等著吧,我學完三年師範一定再回到故鄉去把你看個夠,把你重新描繪一番。

梅花,是我的家鄉南京市的市花,它以堅強剛毅的氣節,經得起風雪嚴寒考驗的性格,贏得了南京人民的喜愛和欽佩。在眾多的梅花中,“蹩腳晚水”梅,特別受人們的偏愛,因為在偌大的一個梅花山,這種梅樹隻有一株。……而那些紅梅、照水梅、玉女梅,比起它來真是自慚形穢。

忽然,我聽見一個聲音:“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我在一旁聽著,感到無比自豪。是,呀!我家鄉的梅花,不正是以它那不畏初春寒冷的氣質和那豔麗多姿的色彩,贏得中外遊客的讚賞嗎?

我熱愛家鄉,更愛家鄉的梅花。

並我愛春天,更愛鬆花湖的春天。

鬆花湖是鑲嵌在我的家鄉吉林市的一顆明珠。

春天的鬆花湖,真是說不出地迷人。湖邊,嫵媚多姿的垂柳飄起嫩綠的長發,婆娑起舞,輕輕地從人們的肩頭拂過。它們盡情地舞著,好像在炫耀春天對它們的撫愛。

站在湖邊,眺望著春天的鬆花湖,倍感親切,……湖水微漾,像風兒的輕弓緩慢而有節奏地拉動波濤的琴弦。

鬆花湖雖不如西子湖嫵媚迷人,也比不上滇池奇景迭至,但我深信,將來,經過我們的開發,它一定能與西湖媲美,能同滇池爭妍。到那時,鬆花湖的春天會更美了!春天,鬆花湖的春天,我愛你!

我的家鄉是個名叫“杉溪”的小山村,她和她的名字一樣美麗可愛。

杉溪四麵環山。在這些高高低低,連綿不斷的山嶺上,到處是鬱鬱蔥蔥的杉林。棵棵杉樹高大挺拔,有的甚至兩個人都合抱不過來。它們伸展著臂膀,枝葉疊著枝葉,樹幹挨著樹幹,密匝匝地擠滿了每一處。不管陽光多麼厲害,也漏不下一點,樹底下總是潮蔭蔭的,透著一股濕氣,林外不論多熱,裏麵卻涼快著呢。林中偶爾也傳來“啪噠”!“啪噠”!的聲響,那是林木工人正在伐杉木呢。

山腳下,緊挨著杉林邊緣有一條小溪,溪水清涼得很,假如你捧起溪水喝一口,心裏頓時覺得甜絲絲的。小溪旁是一排排用杉皮搭成的小棚子。這些棚子是木耳房。走進木棚,隻見一堆堆又圓又大的桐子木錯落有致地碼在那裏,好像是一個堆木場。幾位大姐姐正在給它們澆水。就在那些木頭上,布滿了一嘟嚕一嘟嚕的木耳。小的像藥勺,大的足有耳朵那麼大。我叔叔就承包了一個木耳房。聽叔叔說,他的木耳房一年可以收獲幾千斤幹木耳呢。他還告訴我,多虧現在政策好,光靠養植木耳,我們村每戶人家就可以收入四千多元。難怪我們村這幾年目子過得那麼紅火。

我愛我的家鄉,愛她的杉林,愛她的小溪,更愛淳樸勤勞的家鄉人。

我的家在長春,我愛家鄉的君子蘭。北國春城的冬天,瑞雪紛飛,銀裝素裹,是個銀白的世界。你無論走到哪家窗前,都能看見一株株亭亭玉立的君子蘭,它紅色的花團似冬天裏燃燒的一把火。

君子蘭既沒有牡丹那樣富麗華貴,也不如茉莉那樣香氣襲人,更不似月季那般婀娜多姿,它是以花和葉都淡雅純樸而博得人們喜愛的。

君子蘭開花不分季節,而在嚴冬吐芳鬥豔更是它的特點。渾圓修長的莖擎著幾十朵傘形排列的桔紅色的花,像一隻隻吹響的小喇叭,告訴人們春天沒有離去,春天,在它的葉脈上,在它那金黃色的花芯裏。君子蘭正像詩人描繪的那樣:“葉寬常帶綠,脈絡宜分明;金絲托紅玉,銀絲發幽情。立似美人扇,散如風開屏;端莊伴肅雅,報春鬥寒冬。”家鄉的君子蘭啊,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