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布魯塞爾。他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著重闡明了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中的作用,指出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的真理性的標準。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接著,他又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誌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第一次係統地闡明了唯物主義曆史觀。書中科學地論證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一係列基本原理;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的曆史任務。唯物史觀是恩格斯肯定的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為無產階級製定科學世界觀的同時,還為創建無產階級政黨而積極作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在工人中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了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了同盟的改組工作。在6月召開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了同盟布魯塞爾區部和支部的領導人。為了更廣泛地團結和教育群眾,馬克思和恩格斯倡議成立了德意誌工人協會。1847年11月,馬克思親自出席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受大會委托與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
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席卷歐洲大陸。3月初,馬克思被比利時當局驅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著手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員會,並當選為主席。4月初,他們返回德國,直接參加革命。6月他創辦了《新萊茵報》。它是當時民主運動中唯一代表無產階級觀點的報紙。馬克思通過報紙宣傳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綱領,指導德國人民同封建專製製度作鬥爭,揭露自由資產階級的妥協和叛賣行為,還通過報紙同各國民主派建立廣泛聯係,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為了發展民主統一戰線,馬克思參加了科隆民主協會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領導人建立密切聯係。他還積極參加科隆工人聯合會的工作,同工人組織內部的錯誤傾向進行鬥爭。
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流亡到倫敦,在這裏長期定居。在倫敦,馬克思重建了共產主義者的盟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
19世紀50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繼續戰鬥。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國博物館研讀政治經濟文獻,埋頭從事經濟學研究,為無產階級鍛造理論武器。恩格斯為了從經濟上支援馬克思,使自己的戰友能完成創立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偉業,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他重返曼徹斯特,再次從事他所討厭的經商活動。馬克思在埋頭經濟學研究的同時,還設法利用資產階級進步報刊發表各種政論文章。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了500多篇文章。他們在這些文章中評述當時的國際重大政治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東方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們寫了不少論述中國的文章,揭露英國對中國的殖民政策,譴責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占,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
馬克思在50和60年代最偉大的功績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係。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間,他寫了第一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通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資本論》的第一稿。在這個手稿中製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係列重要原理,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有係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學說在內”。後來他又寫了一個新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二稿。這個手稿闡述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也談到了屬於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對剩餘價值學說史的批判,這部分後來被編為《剩餘價值理論》。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寫了第三個手稿,即《資本論》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這部不朽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它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占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把他的社會主義學說置於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它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最銳利的理論武器。
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出現了新高潮。馬克思又投入了實際鬥爭。1864年9月28日,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他被選為國際的領導機構總委員會的成員,並擔任德國通訊書記。他為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許多重要文件,為國際製定了鬥爭綱領、鬥爭策略和組織原則。在國際存在的整個時期,他始終是國際的領袖、國際的靈魂。正像恩格斯說的,“敘述馬克思在國際中的活動,就等於編寫這個協會本身的曆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舉行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雖然在起義之前並不讚同這一行動,但起義一經爆發,他就滿腔熱情地給予支援和幫助。他注意收集有關公社的材料,認真研究公社的各項措施,通過各種渠道與公社保持聯係,為公社出謀獻策,並且親自寫了幾百封信宣傳公社的意義,號召支持公社的事業。公社失敗後,馬克思又從物質生活、政治思想上幫助逃離法國的公社流亡者。
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寫了《哥達綱領批判》,對拉薩爾主義的政治觀點、經濟觀點和策略思想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同時深刻地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產主義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論述了這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則,並提出了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理論。這部著作對無產階級政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反動政府的迫害,貧困的物質生活,繁重的理論工作和緊張的戰鬥,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的-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他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馬克思的-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冊,他的學說將永放光芒。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曆史發展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